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施肥水平和不同株高刈割对王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生长第1年不同刈割株高的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typhoideum年产草量随刈割株高增高呈增加趋势,刈割株高220 cm时鲜草、风干草产量最高,产量受施肥影响很大。茎叶比与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受施肥影响较小。营养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随刈割株高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含量和刈割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钙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则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与刈割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从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产量角度来评价,生长第1年的王草在株高为100 cm施肥时刈割利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2.
张昆  渠晖  薛峥  崔鑫  沈益新 《草地学报》2015,23(4):844-849
为明确长江下游农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春季的适宜施氮量,田间试验设60,120,180,240 kg N·hm-2 4个施氮水平,春季刈割3次测定了其干物质产量和饲用品质。2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了紫花苜蓿各茬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叶面积和单茎重。2年试验的总饲草干物质产量(DMY)均在180 kg N·hm-2处理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1440,11769 kg·hm-2。施氮对紫花苜蓿的饲用品质影响较小。180和240 kg N·hm-2处理略微提高了饲草粗蛋白含量(CP)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有降低的趋势。综合2年的试验结果,该地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春季刈割3次的适宜施氮量为180 kg N·hm-2。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饲料桑新品种‘川饲桑1号’(Morus alba cv. Chuansisang-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连续3年(2016-2018)对不同刈割高度(H1:70 cm,H2:90 cm,H3:110 cm)和施氮量(N1:138 kg N·hm-2,N2:207 kg N·hm-2,N3:276 kg N·hm-2)下的饲草产量、植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对其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饲料桑的推广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随着年限的增加各处理下饲草产量逐年递增,且均以H2N3处理最高。刈割高度与施氮量对饲料桑产量、植物学特性和营养品质均有影响。其中,刈割高度是影响饲料桑植物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两者交互作用对饲草产量、单枝重及各营养指标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刈割高度下,鲜、干草产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以N3处理最高,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相同氮肥用量下,H2处理下的大部分饲草产量、主枝叶片数、单株重最大,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整体随刈割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整体在H2高度下最高,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高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隶属函数法对‘川饲桑1号’的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可知,在刈割高度为90 cm、施氮量为276 kg N·hm-2时其饲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4.
氮肥与行距对不同生育期虉草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有余  骆秀梅  张永亮 《草业科学》2016,33(11):2312-2318
以通草1号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cv.Tongcao No.1)为供试材料,采用行距(30、50、70cm)和施氮量(含氮量为0、46、92kg·hm~(-2))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行距与施氮量对不同生育时期虉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与行距对虉草产量和品质影响明显。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粗蛋白、粗灰分、钙和磷含量升高,而无氮浸出物含量下降。抽穗期虉草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成熟期和秋季再生期随施氮量增加反而升高。随着行距增加各生育时期虉草产量下降。在9个处理组合中,以行距3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抽穗期和成熟期草产量最高,以行距70cm、施氮量92kg·hm~(-2)组合饲草品质最好。抽穗期是虉草刈割利用的适宜时期,种植行距30cm、施氮92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湖南地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的最佳刈割时期,本试验研究了2个小黑麦品种(‘中饲1048’,‘冀饲2号’)和2个小黑麦新品系(‘中饲3297’,‘中饲1257’)在3个刈割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农艺性状、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期小黑麦的株高、分蘖数、绿叶数、鲜草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灌浆期的鲜草和干草产量(46.92和12.97 t·hm-2)最高,拔节期的绿叶数(4.10片)最多,成熟期的株高(176.76 cm)最高,分蘖数(329.17万个·hm-2)最多。不同刈割期小黑麦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中(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综合分析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最佳刈割时期为灌浆期,此时鲜(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甘肃中部地区种植的饲用高粱青干草品种,通过种植陇草1号、魔术师、萨博、NXD-61、NX-4264、百战等6个高粱品种,测试了每一茬次的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质(CP)、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以及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分析了刈割茬次和品种对饲用高粱产草量及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百战的CP含量为刈割2次第1茬最高外,其余品种CP含量均为刈割2次第2茬最高,萨博NDF、ADF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品种(P0.05);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除NX-4264外,其余品种刈割2次总产量均大于刈割1次产量。综合饲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来看,选择品种NX-4264采用刈割1次的生产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氮、磷、钾、锌肥配施对墨西哥玉米草(Zea mexicana)首次刈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锌肥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草首次刈割鲜草和干草(叶片+茎鞘)产量(P<0.05)。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饲草鲜质量和干质量增幅为7.00%~39.08%和6.02%~37.94%,且氮肥对墨西哥玉米草的增产作用大于磷、钾肥。氮、磷、钾、锌肥也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和产量(P<0.05),且叶片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大于茎鞘;氮、磷、钾、锌肥还显著降低了无氮浸出物含量,茎鞘无氮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叶片,但施肥对无氮浸出物产量影响不大。氮肥对墨西哥玉米草营养成分含量提高作用大于磷、钾肥,配施锌肥有助于墨西哥玉米草产量的提高和营养品质的改善。总之,氮、磷、钾和锌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草产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施氮和刈割对辽西北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氮和刈割是天然草地有效管理方式。为探究退化草地高效利用方式,以辽宁省西北部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添加(0、10 g N·m-2·a-1)和刈割处理(留茬高度3、6、12 cm、不刈割),通过连续两年测定牧草产量和22项牧草品质指标,分析施氮和刈割对辽西北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提高了2018和2019年产草量、粗蛋白和2019年牧草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总可消化养分、奶吨指数,极显著降低了2019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对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净能以及养分含量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2)刈割显著影响了2018和2019年牧草中性洗涤纤维、钙元素、磷元素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相对饲喂价值,2018年粗灰分、镁元素含量以及2019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总可消化养分和相对饲草品质,在对退化草地进行适度利用的同时牧草品质也有较大提升。3)施氮和刈割交互作用对退化草地牧草粗蛋白、粗灰分、产奶净能以及奶吨指数有显著影响。4)牧草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镁元素、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奶吨指数、总可消化养分以及相对饲喂价值共12项营养品质指标与粗蛋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施氮和刈割作为退化草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方式,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均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反馈,其中以施氮结合留茬3 cm刈割处理下牧草产量和品质最高,可为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刈割频度对蕹菜(Ipomoea aquatic)再生及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蕹菜再生草鲜草、干物质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施氮量277.2 kg/hm2和415.8 kg/hm2处理下,蕹菜再生草鲜草产量分别达到75 441.1 kg/hm2和82 774.2 kg/hm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再生草产量与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生长期(2008年6月24~10月22日)刈割4次处理的再生草产量还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草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刈割频度的增大而降低。再生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随施氮量和刈割频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明晰不同留茬高度对油莎豆氮代谢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揭示氮代谢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适宜刈割高度。本研究以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比较6个不同留茬高度:留茬50 cm(R50)、留茬40 cm(R40)、留茬30 cm(R30)、留茬20 cm(R20)、留茬10 cm(R10)和未刈割(CK)下油莎豆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氮代谢相关指标和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重度刈割(R10和R20)对植物的物质积累等有抑制作用,中度刈割(R30和R40)则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刈割后R10和R20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受到严重干扰,但R40处理(7,14和21 d)则促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R30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7,14,21和28 d)、谷氨酸合成酶活性(5个时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7,21和28 d)均高于其他处理;R40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21和28 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1和14 d)均高于其他处理。适宜的刈割高度不仅能利于地上部分再生,通过“源-库”关系的调节,同时还会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发育:R30和R40处理的块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2366.09和11506.62 kg·hm-2,R40处理的千粒重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597.53 g和27.85%,R30处理的总粒数、单穴粒数、粗蛋白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99 万粒·hm-2、169粒·穴-1、8.01%和18.78%,均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刈割后5个时期油莎豆叶片中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均与油莎豆地下块茎产量、块茎中粗蛋白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刈割R30和R40处理较其他处理可以促进油莎豆叶片氮代谢,有利于地下块茎产量和品质改善,故留茬30~40 cm为相对适宜的留茬高度范围。  相似文献   

12.
刈割后氮肥施用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在湖北地区冬闲田推广饲料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种植,以饲料油菜1315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冬闲田研究刈割后氮肥施用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刈割后,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P0.05),与不施氮肥处理(N_0)相比,施用17.25kg·hm~(-2)(N_1)和34.5kg·hm~(-2)(N_2)饲料油菜干草产量分别增加了50.0%和75.0%,粗灰分产量分别提高了45.7%和53.2%,粗纤维产量分别提高了50.7%和90.4%,粗蛋白产量分别提高了84.5%和159.3%,粗脂肪产量分别提高了53.9%和83.8%,可溶性糖产量分别提高了64.7%和68.5%,提升了饲料油菜的生产水平。综合考虑,在湖北地区冬闲田种植饲料油菜,为了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建议在第1次刈割后追施30kg·hm~(-2)。  相似文献   

13.
邹小艳  罗彩云  徐世晓  赵亮 《草地学报》2015,23(5):1064-1067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定位站以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小黑麦(Triticale hexaploide)、燕麦(Avena sativ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对其产草量、牧草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牧草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小黑麦干草产量为1345.50 g·m-2,显著高于一年生黑麦草(974.93 g·m-2)、垂穗披碱草(301.75 g·m-2)和燕麦(329.60 g·m-2)。小黑麦产量是垂穗披碱草和燕麦干草产量的4~4.5倍,是黑麦草干草产量的1.4倍。垂穗披碱草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黑麦草和小黑麦(P<0.05),一年生黑麦草粗蛋白(CP)含量最小。单位面积粗蛋白(CP)产量、粗脂肪(EE)产量、中性洗涤纤维(NDF)产量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产量以一年生黑麦草最高,显著高于小黑麦、垂穗披碱草和燕麦(P<0.05)。  相似文献   

14.
李威  温翠平  漆智平  唐树梅 《草业科学》2012,29(8):1262-1271
盆栽的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typhoideum)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王草的生产和品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草的干质量、株高、叶绿素SPAD值、含氮量和粗蛋白含量都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全磷、全钾、粗纤维含量与施氮量呈负相关。氮肥施用时期对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效应并不同步,同一刈割期内,同一施氮水平,在生长初期、分蘖期、拔节期分3次施入优于生长初期一次性施入,利于王草粗蛋白含量的提高,且只有分3次平均施入对干草产量影响显著(P<0.05)。王草生长的最佳盆栽施氮量为3.48 g·盆-1(纯氮180 kg·hm-2),施氮量为1.74~6.95 g·盆-1(纯氮90~360 kg·hm-2)时王草能正常生长,小于0.87 g·盆-1(纯氮45 kg·hm-2)或大于13.91 g·盆-1(纯氮720 kg·hm-2)对王草生长有限制,不施肥显著限制生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最好的王草施肥方式是在生长初期、分蘖期和拔节期分3次平均施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盐土和非盐土种植多花黑麦草进行氮肥施用试验,研究施氮对不同土壤条件下多花黑麦草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效改善牧草产量品质提供依据。试验分别在江苏大丰金海农场和南京六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设置N0(对照)、N1(氮用量100 kg/hm2)、N2(氮用量150 kg/hm2)和N3(氮用量200 kg/hm2)4个处理,分别在多花黑麦草拔节期和初穗期进行刈割,测定牧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结果表明在盐土和非盐土施用氮肥对多花黑麦草饲草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非盐土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的多花黑麦草产量和饲用品质均高于盐土,其中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粗蛋白(CP)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非盐土条件下高于盐土,且第1茬高于第2茬;CP含量随着施氮量的上升而升高,而NSC含量随着施氮量的上升而下降;作为NSC主要组分的淀粉在盐土条件下的含量高于非盐土;施氮组的IVDMD高于对照,但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盐土条件下高于非盐土,第2茬高于第1茬;盐土不同茬次、不同施氮处理的干物质含量(DM)均显著高于非盐土,且第2茬高于第1茬,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非盐土条件下的牧草产量高于盐土,且第2茬高于第1茬,随着施氮量的上升而升高,N2处理组,即氮素施用量150 kg/hm2的产量最高;但在盐土上施氮,多花黑麦草的产量增加幅度高于非盐土。  相似文献   

16.
锌、铁、钼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满足紫花苜蓿Medicaco sativa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提高其产量和品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比较贫瘠的土壤条件下,研究了锌、铁、钼肥单独施用及组合施用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量元素锌、铁、钼肥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草产量,其中铁单施(15 kg/hm2)和锌钼配施(12 kg/hm2,0.5 kg/hm2)处理效果最好,分别增产15.9%和5.9%。微肥对粗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铁单施、钼单施、锌钼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苜蓿粗蛋白产量。微肥能降低粗脂肪含量和产量;对粗纤维含量没有影响,但能提高其产量;对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能提高其产量;显著降低钙含量,对钙产量无显著影响;能提高磷含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控制青海省的沙化面积,选择新驯化的草种——大颖草,在青海省同德地区与当地品质较好的3种牧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并对这4种牧草(扁穗冰草、同德短芒披碱草、同德贫花鹅观草、大颖草)的生长性能、草产量及牧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德贫花鹅观草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较低,株高最高,鲜草产量最高;扁穗冰草粗蛋白含量最高;大颖草粗脂肪含量居中,粗纤维含量较其他3种牧草高。综上所述,大颖草草产量较高,在沙地能较好地生长,其作为生态治理草种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安徽省芭茅草野外自然生长的性能及营养价值。[方法]试验2020年4—10月在安庆太湖地区,每隔30 d左右刈割1次,对试验地芭茅草的产量、生长速度和常规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和检测。[结果]结果表明,野生芭茅草株高152.80~174.80 cm, 1年刈割1次即可,鲜草产量24.68~28.22 t/hm2,干草产量6.85~11.10 t/hm2,4—7月生长速度快,6—7月最快可达5.15 cm/d,含水率55.20%~80.54%,以干物质为基础的粗蛋白含量(CP)7.50%~10.76%,粗纤维(CF)31.50%~42.90%,中性洗涤纤维(NDF)63.00%~74.40%,酸性洗涤纤维(ADF)35.40%~44.60%,粗灰分(Ash)6.40%~11.20%,粗脂肪(EE)、Ca、P含量低。[结论]芭茅草产量丰富,营养价值高于一般农作物秸秆,说明芭茅草可作为肉牛粗饲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西藏林芝河谷地带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混播对草地产量和牧草品质的影响,以单播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不同茬次牧草的生产性能和营养指标。结果表明:混播干草产量分别达14 917.05 kg·hm-2,13 288.82 kg·hm-2和8 729.86 kg·hm-2,显著高于单播产量。牧草混播第1至3茬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07%,13.62%和20.50%,显著高于单播高羊茅,低于单播紫花苜蓿;平均粗脂肪含量达2.24%,显著高于单播处理。牧草干重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处理(茬次)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排序结果为A3>B3>C1>A1>A2>B2>B1>C2>C3。2种牧草混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在林芝河谷地带广泛栽培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羊草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盐池县城西滩,以中科2号羊草为材料,研究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再施用不同钾肥处理对羊草干草产量、品质、种子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有效提高产草量及种子产量,施用K2O 180kg/hm2时,产草量最高为15 320kg/hm2,较对照增产6.1%,种子产量为474kg/hm2,增产30.9%,钾肥对种子的增产效果优于产草量的增产效果;施用钾肥有效促进茎叶对氮、磷、钾的吸收,施用180K2O kg/hm2时吸氮量和吸磷量最大,较对照分别增加50.1%和45.9%,施用K2O 120kg/hm2吸钾量最大,高出对照32.1%;钾肥能够显著增加羊草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提高羊草营养价值,施用K2O 180kg/hm2时营养价值最高,且该施肥条件下经济效益最高,为34 227元/hm2,较对照增收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