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蒸青绿茶起源于中国的唐代,传人日本后沿用至今,目前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连续化加工。近几年,浙江等茶区为了扩大对日本绿茶的出口,已从日本引进蒸青绿茶成套生产线,按日本工艺加工蒸青绿茶(煎茶)并销往日本。国内也成套仿制了日本蒸青绿茶生产线,用于加工出口日本蒸青绿茶。  相似文献   

2.
前言台湾有一句话,“文章、风水、茶,识者没几人”,茶的博大精深,要把它完全学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茶,依据颜色来分,有五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依照茶叶制造的过程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来分: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属于青茶类的半发酵茶也就是广义的乌龙茶。由于占台湾制造半发酵茶的原料——茶菁大都属于青心乌龙、红心乌龙种或黄心乌龙等品种,所以,台湾出产的半发酵茶就被一般人笼统的称作“乌龙茶”。其实,台湾出产的半发酵茶类,在制作过程中,从发酵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都属于半发酵茶。在半发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茶叶     
日本的茶叶产区分布于南半部,年温为13℃,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茶树多种植于山谷地带和台地上,坡地茶园约占60%。1990年全国茶园面积为5.8万公顷,其中生产绿茶的茶园为5.2万公顷,产绿茶近9万吨,平均产量为1725公斤/公顷,年生产红茶仅3吨。日本的绿茶分玉露、覆下茶、碾茶、煎茶、玉绿茶和粗茶六种。1990年产煎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市售4种绿茶和发酵茶(包括红茶、滇红茶和普洱茶)的茶多酚组成和比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多酚种类和含量。[结果]市售绿茶均含有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茶多酚,以及没食子酸(GA)和咖啡因(CAF),EGCG为4种绿茶有效成分中的主要物质。半发酵茶铁观音7种有效成分全部检出,EGCG含量最高为16.610 mg/g。发酵茶红茶中茶多酚(儿茶素)部分被降解,GC、EGC、EGCG含量低,咖啡因含量高为17.304 mg/g;滇红茶中EGCG和ECG含量最高,分别为4.588和3.559 mg/g;普洱茶主要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和咖啡因,几乎测不出其他5种茶多酚。[结论]茶叶不同发酵工艺使茶多酚不同程度被降解。  相似文献   

5.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因此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采取不萎凋、不搅拌,直接进行炒青。为保持茶青原料的新鲜度,避免茶青在静置过程中进行发酵,必须当日采摘当日制造完成,否则汤色会因发酵而转黄且较混浊,隔夜茶青就难以制造出高档绿茶。l茶青原料的选择与处理1.1采收原料选择粗壮的单芽或较嫩的一芽一叶,茶梗长度从叶起少于0.5cm采摘为宜。茶青进厂后应随即摊凉在干净竹箕或木地板上,避免茶叶堆积损伤红变产生异味,保持叶色鲜绿。摊凉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为原则,否则时间延长会由于发酵的作用进行部分氧化反应,对于制造出的成品绿茶会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测定了四川蒸青绿茶、日本煎茶样品的主要品质成分。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而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至制茶工序结束时,茶叶含水率、叶绿素与茶多酚含量的降低率分别为71.53%,17.23%和7.66%,其中的叶绿素与茶多酚保留量明显高于一般的炒青绿茶。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四川蒸青绿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而日本煎茶咖啡碱、酚/氨比值较低,为此,前者的滋味较浓醇,后者的滋味较鲜爽。  相似文献   

7.
嗜茶者说     
喝了好多年的茶,也不晓得是从何年何月就把茶水替代了白开水。茶已成了我“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日常饮品,与“茶鬼”无二。喝的茶也不怎么挑剔。凡绿茶、红茶、铁观音、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等等之类的茶都能入口。但我尤为喜欢绿茶。绿茶入口香气四溢又甘醇。绿茶是炒茶,其工艺不繁琐,经杀青、揉捻、干燥而制成,绿茶喝多还不起腻,其它的发酵茶就不然了。好茶叶价格自然不菲。有一回,海南冬交会上,我品到一味绿茶,香气一直在口腔内打转,挥散不去。客商说这还是去年的春茶,今年春茶还要等两个月后才上市。这是一斤装的礼品盒春茶,要好几百,于我是舍不得的。  相似文献   

8.
正茶,因其清新口感和保健功效,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饮品。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仍存在不少误区。误区一:不分体质喝茶茶叶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发酵茶。各类茶叶都有不同的适宜人群。不分体质喝茶,有可能带来一些不适表现。比如,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绿茶,特别不要空腹喝,否则可能出现"醉茶"现象。这类人可选择暖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由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梢芽叶(包括芽、叶、茎梗),经初制或精制后的加工干物质。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树被列为山茶属里的茶亚属(subgen.Thea)茶组(sect.Thea)茶系(ser.Sinensis)中的一个种。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为茶[Camellia smensis (H.)O.Ktze.],其余的种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茶叶大略可归纳为六大类:红茶为全发酵茶;绿茶为不发酵茶;乌龙茶为半发酵茶;花茶是以香花熏窨中、低档的红、绿、乌龙茶而制成的茶;白茶为特殊品种茶树的嫩芽和嫩叶混合直接焙干的茶;紧压茶用各种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茶叶的保健功能日益被大众认识。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符合人们追求“绿色食品”健康消费的新理念,逐渐成为消费者喜爱的主要茶类,特别是名优绿茶以  相似文献   

11.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香型绿茶是具有乌龙茶香气特征的新香型绿茶。为提升花香型绿茶的品质,2007年和2008年9月以浙农113鲜叶为原料,分别对摇青和做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度的摇青或养护技术可制成花香型绿茶,且摇青技术制茶品质较好;摇青3次制茶品质较佳,茶叶有浓花香味;做形方式3的造型效果较好,茶叶外形扁直,有浓郁花香,清爽中带有花味。因此,确定花香型绿茶的优化加工工艺为鲜叶—摇青(3次)—杀青—揉捻—做形(方式3)—毛火—足火。  相似文献   

12.
绿茶又名为不发酵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具有种类多、产量高、分布广、汤清叶绿的特点,备受人们的喜爱。人们通常以茶树的新梢作为绿茶的原料,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过高温杀青消灭各种氧化酶,后利用揉捻、干燥等传统工艺把茶叶制成鲜嫩清香的绿茶。茶叶的加工工艺是决定绿茶档次高低的决定因素,下面笔者将从"优化高档绿茶的杀青工艺""提升高档绿茶的揉捻和解块工艺""革新高档绿茶的干燥和烘、滚工艺"三面方对如何采用加工新工艺制成高档绿茶进行浅显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饮茶养生是很多健康专家、百岁老人非常推崇的方法。1.红茶暖胃。红茶属全发酵茶,性温,可养阳气,有生热暖胃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饮用。它泡出的茶汤呈红色,冲泡水温宜为90~95℃。2.绿茶败火。绿茶是不发酵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属于绿茶品牌。绿茶性寒,可败火、生津,其抗氧化性、抗辐射作用很强。常用电脑及手机的人宜  相似文献   

14.
研究茶叶对运动训练疲劳的消除及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试验通过不同茶类对军训学生抗疲劳结果的调查与运动员抗疲劳效果及对运动成绩的作用比较试验。饮茶抗运动疲劳效果显著。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均有一定抗运动疲劳的作用;不发酵茶抗运动疲劳效果最好,然后是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绿茶对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帮助。文章最后提示运动员在不同季节注意选用不同的茶类。  相似文献   

15.
茶市新动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句俗话,道出了茶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在江苏苏州,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如今,"茶颜"悄然换色,绿茶一统江湖的局面不再,红茶等发酵茶大行其道,一股"新茶风"正悄然向我们袭来。"茶颜"换色:红茶悄然崛起"过去苏州人是不喝红茶的,喝的  相似文献   

16.
乐在一煎中──记日本煎茶小川流家元小川后乐湖州寇丹小川后乐家元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日本茶人。自八十年代末他只身来湖州考察茶史遗迹以来,他本人或带学生来湖就有6次之多,还一年几次地到中国各茶区进行研习。印象最深的头一点就是他绝对没有日本有些茶人的那种可敬不...  相似文献   

17.
“煎茶”一词,一般来说,现在基本上只保留在日本的煎茶道用语中。所以,大多数人会以为煎茶只存在于日本。其实不然,我们中国人日常冲泡的茶也同样可称之为“煎茶”。并且,早在唐代,中国已出现“煎茶”之词。但是,往往同样的名词,有时可指称多种不同的事物。而有时,不同的名词又可指称同一桩事物。这就涉及到名实相符,或者说名实求符的问题。鉴于中国现在虽有煎茶之实,却无煎茶之称的状况。并且存在对“煎茶”一词的理解和解释、使用的混乱不清的问题。本文即以日本的煎茶概念为煎茶的认辨模式,旨在认同、辨析中国的煎茶,纯清煎茶的根本含义,从而进一步考证煎茶的内容、形式、大致面貌及其渊源流派。  相似文献   

18.
隐元茶趣事     
隐元茶趣事浙江省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寇丹陆羽在湖州生活时间最长,《茶经》又完成于湖州,作为日本文化总代表的日本茶道界,对湖州和陆羽的敬仰是很明确的。可是在日本煎茶道的研究著作中,提到福建和隐元这个人,远比湖州和陆羽多。因为日本把煎茶饮法称为隐元茶。...  相似文献   

19.
阮逸明 《农业考古》2002,(4):327-334
前 言茶叶因制造过程发酵程度的不同 ,区分为不发酵茶类 (绿茶、黄茶 ) ,部份 (半 )发酵茶类 (乌龙茶、白茶 )及全发酵茶类 (红茶 ) ,另有后发酵茶类 (后氧化或微生物作用 )的黑茶。乌龙茶属部份发酵茶类其制作过程包括晒青 (日光萎凋 )、晾青 (室内萎凋 )、作青 (搅拌 )、炒青、揉捻及干燥等工序缺一不可 ;在晾青、作青过程 ,进行部份发酵 ,而产生乌龙茶特有的香气及滋味。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 ,创制于明末清初 ( 1 7世纪中前叶 ) ,于十八、十九世纪曾风迷欧美 ,十九世纪初乌龙茶的产制亦由闽北扩展至闽南、粤东及台湾 ,自十九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20.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