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天阳 《绿色科技》2023,(19):117-120
测定了不同林分(油松人工纯林、蒙古栎次生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旨为林间管理提供依据。选择同样年份的油松人工纯林、蒙古栎次生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作为测定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的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了组间对比。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蒙古栎次生林有机质含量最高,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其次,而油松人工纯林最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含水率高于蒙古栎次生林和油松人工纯林但蒙古栎次生林和油松人工纯林相比无差异,全氮、有效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等养分指标,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含量最高,蒙古栎次生林偏低,油松人工纯林土壤养分较为匮乏;(2)土壤酶活性:3种林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油松+蒙古栎混交林酶活性显著高于油松人工纯林,蒙古栎次生林各项土壤酶活性虽然低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但高于油松人工纯林,且土壤酶活性指标与土壤养分相关。经测定,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平均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蒙古栎次生林>油松人工纯林,根据测定结果可以为林间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利用Li-COR-8100测定并分析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土壤呼吸年C释放量以及与土壤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与地面10cm处土壤温度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0.3614e0.1219x(R2=0.702),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70.20%;该地区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年均速率约1.14μmol/(m2.s),土壤向大气年释放C约为410.40~455.76 gC/m2。  相似文献   

3.
以辽东山区4种典型林分类型0~3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蒙古栎次生林(1.24g!cm-3)落叶松人工林(1.15g!cm-3)白桦+冷杉混交林(0.87g!cm-3)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0.79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67.64%、24.36%)白桦+冷杉混交林(60.80%、17.49%)落叶松人工林(52.95%、12.13%)蒙古栎次生林(49.68%、10.13%);蒙古栎+花曲柳+紫椴混交林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相对较高,白桦+冷杉混交林次之。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透气性,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4.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孙翠玲  佟超然 《林业科学》1997,33(6):488-497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 ̄2和3.2hm ̄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宁地区不同抚育措施油茶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间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锄抚林地在土壤养分、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抚育和刀抚林分。相关分析表明,这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阳坡草丛、阳坡灌草丛、阳坡蒙古栎林、阴坡次生林等4个立地类型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萌发实验显示各退化阶段的土壤种子密度均较低(275~977粒·m-2),优势科以菊科、蔷薇科等草本为主;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表现为阳坡草丛阳坡灌草丛阳坡蒙古栎林阴坡次生林;各植被类型之间,阳坡草丛与阳坡蒙古栎林土壤种子库相似性最高,干旱阳坡和阴坡次生林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相对较低;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土壤指标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滨海盐碱地枣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垦利县黄河口镇枣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下降。脲酶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3;脲酶与多酚氧化酶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377;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的相关性不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值、土壤微生物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土壤养分、pH值和固氮菌、真菌、细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44以上;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相关系数较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pH值、纤维素分解菌和真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51以上。  相似文献   

8.
4种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下不同层次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的活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自上而下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明显;土壤pH、有机质及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杉木林的土壤肥力状况最好,樟树林较差;不同林分下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的变化规律,杉木林酶活性最高,枫香林酶活性最低;各林分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与土壤容重、含水率没有相关性,土壤磷酸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5种酶的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间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干旱阳坡蒙古栎林、灌丛、草丛等3种群落类型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退化阶段的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活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灌草丛根际土微生物碳代谢强度最强;蒙古栎林根际土次之;而草丛的根际土微生物代谢强度最低,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最弱。三者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说明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未随植被的退化而发生改变。灌丛和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模式相近。灌丛及蒙古栎林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代谢能力大于草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辽东蒙古栎林及杂木林实施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这2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密度较大的蒙古栎林和杂木林进行适度间伐抚育,能显著地提高林地生物量,相应提高了凋落物归还于土壤的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密度变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化学性质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性氮、磷和钾的养分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对花曲柳、蒙古栎、核桃楸等天然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状况、林下枯落物状况和土壤种子库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4种林型枯落物与天然更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枯落物对次生林的天然更新有一定的障碍作用,枯落物过多,有效更新幼苗数量就会减少,有效更新状况与枯落物的数量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差异。【方法】在山西省历山选取了7种典型植物群落,即亚高山草甸(C1),华山松纯林(C2),红桦、榆树、五角枫、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3),榆树、核桃楸、青皮椴、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4),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C5),白皮松、油松针叶混交林(C6)、油松纯林(C7)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研究其碳代谢指纹的特征与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大小顺序为C5> C1> C4> C3> C6> C7> C2,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 <0.05),即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华山松纯林最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同样反映这一规律。【结论】1)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碳源的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程度各异。2)综合31种碳源的利用,碳水化合利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并无规律性关系,而与地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杉木幼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 ·kg -1 ,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 ·kg -1 。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胁迫对树木N2O排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封闭罩-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种优势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椴树(Tilia amurensis)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叶片N2O排放。并同步测定5种树木叶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气孔导度。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明显降低树木叶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N2O排放速率,叶片气孔是树木N2O排放的主要通道。树木N2O排放以白天为主,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N2O排放速率,同种苗木的N2O排放随干旱胁迫的加重而减少,在受到不同干旱胁迫时,针叶树红松N2O的排放速率降至正常水分条件下的34.43%和100.6%、阔叶树种N2O排放平均降至31.93%和86.35%。不同干旱胁迫的红松、水曲柳、胡逃楸、椴树和蒙古栎幼树叶片N2O排放速率为34.43、14.44、33.02、16.48和32.33ngN2O.g^-1DW.h^-1。图1表1参12。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不同地形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形天然次生林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③在0—10cm处各林型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最大,达20.47%,30.40cm处各林型土壤含水量差异最小,仅8.00%;③不同地形天然次生林6~9月份土壤含水量总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7月份最大值为59.09%;8、9月份土壤含水量有小幅度下降,其中椴树蒙古栎林在20~30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达到12.31%;①8月份高温是各林型土壤含水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但对地处阴坡样地影响较小;③不同地形天然次生林土壤持水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结构及孔隙状况。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经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天然次生林可为以柞树、杨桦、水曲柳和胡桃揪为主的3种类型。其经营的主要措施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引进针叶树种。本文还对次生林的改造及抚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和土壤因子、气象因子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比油松纯林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和生态效益之结论。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提高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从而增强树木的光合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