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广龙 《河南农业》2008,(24):58-60
本文梳理了《西厢记》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历程,从书名的翻译、源语文本的选择、文化意象、误解与误释、译者对读者的操纵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力图阐明以下几点: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交流日益平等化对《西厢记》英译本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二、译者的文化立场对《西厢记》英译本最终面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中国古典作品英译事业应以不同文化的相互尊重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翻译学不仅需要译者感受原文语境,还要构建明确的思维范式和翻译策略,成为作者和受众文化之间交流的纽带。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理论,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三场辩论为例,分析了译者的认知结构、文化因素和身份构建的过程,并探讨了文化交际中译者的媒介作用以及其对辩论者形象的影响,从而建立译者与作者、读者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3.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片名的文化意蕴是对电影的最好注脚。由于文化态势不同,东西方译者在对影片的翻译上所采取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从翻译方向上看,民族中心主义都可能存在。本文试图从文化输出角度来探讨东西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民族中心主义及其原因,旨在探求恰当的异化翻译策略,积极彰显自身文化特性,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片名的文化意蕴是对电影的最好注脚.由于文化态势不同,东西方译者在对影片的翻译上所采取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从翻译方向上看,民族中心主义都可能存在.本文试图从文化输出角度来探讨东西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民族中心主义及其原因,旨在探求恰当的异化翻译策略,积极彰显自身文化特性,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互译是各国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其他国家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性的主要方式。中西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对各种文化名词、文化符号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以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的文化思维进行文章的传达。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译者的文化翻译对比、译者的翻译策略,指出两种译本翻译存在的多样性、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译者身份的构建不仅与文化的交际性过程相关,还与不同文化文本间文化操控策略与规范联系密切。本文对《哈姆雷特》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认为因个人经验和文化及时代背景等因素的渗入而使译文变成了文化再现或再创造,从而将翻译中文化归化的操控权置于译者一方,并在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空间中塑造译者身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元素和符号,在东方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特殊起源和思维形成的原因。中国传统的绘画正是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和本民族的文化脉络是紧密相契合的。中国绘画的美学品格也正是来自于中国的文化积淀和涵养,这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绘画的精神品格和绘画的形式美学法则当中。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策略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活动,而是一种权力关系和文学地位的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会受到翻译文学在译入语国家的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关系以及译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可度。本文以英国学者亚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的译注为蓝本,评析其中涉及的数字翻译,并通过译者对数字的翻译谈谈译者的文化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译行为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译者的角色也与传统有所不同。皮姆认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项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专业服务。译者处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关联处,不应当倾向于两种文化中的某一方。皮姆基于对翻译的职业认识而提出的译者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角度。本文以江西龙虎山旅游翻译为例,在完成翻译任务时,译者应对双方负责,面对文化缺省,适度进行解释补偿。  相似文献   

10.
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历来被中国翻译界视为圭臬。笔者试图通过浅析信、达、雅的含义及其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认为"信、达、雅"原则必须体现在译者主体性的运用策略上,而并非用"信、达、雅"来规定译者主体性,这样才能避免译者主体性的虚化(译者边缘化)或所谓盲目的"译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外宣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深化外宣翻译研究刻不容缓。外宣翻译是译者的理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的需要、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为了实现外宣的目的,译者必须权衡各方因素以做出最佳选择。这好比一场博弈,当中的每一步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以博弈论为理据,结合外宣翻译中的部分典型译例(增译、减译),旨在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解蔽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意境,作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孕育的哲理和思辨正是华夏智慧的核心所在。翻译过程中将中国古典诗词所展现的意境最大化地呈现给读者,追求"神形合一"、"思与境偕"的生态翻译最佳艺术境界,是每个译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从"生态翻译学"重要理念"多维转换适应"原则诠释中国诗歌文化英译,谋求在译文文化生态系统里搭造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环境,传递中华文化的神韵,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岭南盆景是岭南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作者初步总结了比例法则、韵律法则、对比法则在岭南盆景制作的应用。分析结果说明,园林形式美法则是岭南盆景制作的重要艺术原则,岭南盆景的独特技术丰富了园林美学法则。盆景制作培养耗时长,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岭南盆景创作必须培养更多的后继者,其文化艺术修养和工艺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文化意象丰富, 要求译者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文章从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着手, 对比分析了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杨宪益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 尽量保留原语中的文化意象, 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 可读性强, 但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广告词本地化翻译的质量决定中国企业能否在全球化竞争中顺利发展。中国企业广告词的本地化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质量低劣的本地化翻译未能体现广告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阻碍了企业全球化的进程。因此,本地化译者应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需要和文化特点,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广告效应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中国学者李善兰等人编译的《植物学》一书在中国植物学史及中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该书的编译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李善兰其汉译的过程中,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利用创译法完美表达出重要植物学名词的科学含义及文化意味,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的晚年巅峰之作《声声慢》向来是诗歌翻译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以其非凡的魅力引国内外众多译者前来挑战攀登这座高峰。译作纷纷以不同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们深切得体会到译者们可谓费劲思量,也更深刻的感叹《声声慢》之难译,然让我们爱如家珍的《声声慢》需与天下共赏。本文就前七组叠字展开分析,通过鉴赏众译者的作品,以求探索翻译本词所应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使读者通过体会短短十四字的难于驾驭程度之高,再一次领略中国第一女词人的绝妙好词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8.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有助于增强双语转换意识,培养思维转换能力。汉语文化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翻译转换在两个语言文本之间的通达转意上作为一定的媒介,影响中国文化的外推。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区别,结合翻译实践平台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在源语和目标语的相应转换中,体会译者思维,提高转换能力,从而得出英汉转换能力培养的翻译策略,提高中国文化的外推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世界各国的交流愈发频繁,中国与日本互为邻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而翻译则在两国间的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除了需要语言运用水平,译者还要考虑两国因历史、地理等带来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带来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缺省(culture default)指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现象,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个英译版本,分析了该诗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了文外加注这一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