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进一步评价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生物防治潜能,明确南方小花蝽高龄若虫以及成虫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的捕食作用及其种内互残行为。在室内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试验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能力,通过南方小花蝽种内互残的选择与非选择性试验分析不同龄期、不同猎物密度下南方小花蝽的种内互残行为。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4~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捕食能力评价指标a’/Th大小依次为雌成虫(33.2)>雄成虫(18.8)>5龄若虫(16.7)>4龄若虫(11.7)。种内互残试验结果表明,在没有蓟马的环境下南方小花蝽4、5龄若虫平均死亡数量分别为1.5头和1.7头,显著高于对照。接入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后,当西花蓟马若虫密度为10头时的死亡数量高于密度为5头时的死亡数量。当南方小花蝽雌成虫∶若虫∶蓟马数量比为1∶5∶5时,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死亡数量最高,为2.3头;当南方小花蝽雌成虫∶若虫∶蓟马数量为1∶5∶50头时,南方小花蝽若虫的死亡数量均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南方小花蝽和黄蓟马在冬季蚕豆植株上的发生情况及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的室内捕食控害能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盘拍法调查了蚕豆植株上黄蓟马及其天敌南方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实验室内用捕食功能反应法研究了南方小花蝽雌成虫对黄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及其自身密度对捕食黄蓟马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黄蓟马在3月初达种群密度最大值18.2头/株,南方小花蝽种群高峰晚于黄蓟马19 d出现,在3月中旬达到最高峰3.4头/株;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的捕食效应受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影响,捕食效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功能反应模型,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成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Na=0.5655N/(1+0.0193N)和Na=1.1864N/(1+0.0346N);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9.3头/d和34.3头/d;当猎物密度不变时,南方小花蝽成虫对黄蓟马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平均捕食量随南方小花蝽密度升高而下降,其干扰反应方程为E=0.3009P-0.4290。南方小花蝽种群在野外蚕豆上种群对黄蓟马种群有跟随现象,其种群随着黄蓟马的增加而增长,在2―3月,蚕豆进入花期时黄蓟马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南方小花蝽对黄蓟马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可作为黄蓟马生物防治实践中重要的天敌资源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Orius tantillus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的捕食作用及控害潜能,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 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其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成虫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 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平均捕食量减少, 捕食作用率降低?根据Beddington模型E=a/[1+aThN+bTw(P-1)]拟合获得淡翅小花蝽成虫捕食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干扰模型E=0.968 5/(0.011 0N+1.383 7P-0.383 7), 表明淡翅小花蝽的搜寻效应随其自身密度和黄胸蓟马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具有较大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辣椒田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和发生规律?于2019年和2020年对昆明市盘龙区辣椒田的蓟马及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时间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 辣椒田蓟马种类共有10种, 优势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黄蓟马Thrips flavus?八节黄蓟马T. flavidulus和花蓟马F. intonsa, 其中西花蓟马的优势度最高, 两年分别为0.593和0.551; 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有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二叉小花蝽O. bifilarus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其中南方小花蝽优势度最高, 两年分别为0.759和0.728?两年中, 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波动幅度最大, 在7月中上旬数量最高值两年分别为66.5头/m2和61.5头/m2, 而捕食性天敌昆虫活动高峰时间滞后于蓟马?2019年黄蓟马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 为0.80; 2020年八节黄蓟马时间生态位宽度最高, 为0.87?黄蓟马和八节黄蓟马同其他优势种蓟马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高, 两种蓟马在时间序列上活动情况相似?3种捕食性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相近, 在辣椒田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辣椒田蓟马发生量大且种类呈现多样性, 其中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较高, 应着重对其进行防治?南方小花蝽?二叉小花蝽?异色瓢虫是控制辣椒蓟马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辣椒花期前以及各种农事操作时尽可能保护其种群数量, 增强天敌对蓟马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相似文献   

6.
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东亚小花蝽2、4龄若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若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随之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18~2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增强;而在26~30℃之间,趋势相反.26℃时,东亚小花蝽2、4龄若虫日捕食量最大,捕食上限分别达18.2头和38.2头;处置1头猎物所需时间(Th)最低,分别为0.0549天和0.0262天;瞬时攻击率(a)s最高,分别为1.0574和1.3665.东亚小花蝽2、4龄若虫捕食作用率与其密度的关系分别为E=0.4034P-0.6669和E=0.3851P-0.4767;分摊竞争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分别为I=1.01671gP 0.0172和I=0.80881gP 0.0142.  相似文献   

7.
室内研究了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捕食能力及在3种害虫共存条件下的捕食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和桃蚜均具有捕食能力。捕食能力最初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数量不断增加时,其捕食量趋于恒定值。在猎物数量充足时,东亚小花蝽对于二斑叶螨、蚜虫和蓟马的日均捕食量分别为17、12.5头和12头。3种猎物共存时,东亚小花蝽对西方花蓟马的捕食选择性均强于对二斑叶螨和桃蚜。选择性依次为西方花蓟马桃蚜≈二斑叶螨。猎物数量相同时取食西花蓟马的数量为12.6头,二斑叶螨和桃蚜的数量分别1.2头和2.4头。  相似文献   

8.
南方小花蝽Orius silimis zheng在棉田生态系中,是一种捕食范围比较广的昆虫天敌,为了保护利用南方小花蝽控制棉虫的作用,我们选择了棉田发生数量较大的台湾花蓟马Fra-nkiniella formosae(Moulton)、红蜘蛛Tetranychus urficae koch、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组成多猎物组合的不同密度,考察了对红铃虫卵的捕食效应。 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对非洲菊上西花蓟马的控制效果,本研究在非洲菊上以2头/m2密度释放南方小花蝽,以西花蓟马的虫口减退率及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校正防效作为指标评价了其控害效果。结果显示:在释放南方小花蝽前期,南方小花蝽对非洲菊上西花蓟马的控制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释放时间延长,控制效果显著提高,释放南方小花蝽21 d后的控制效果高达90.25%,而喷施化学农药的控制效果为-40.93%,释放南方小花蝽的控制效果远高于喷施化学农药处理,表明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具有更高效持久的控制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东亚小花蝽对四种害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饲养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棉蓟马成虫、烟粉虱4龄若虫、朱砂叶螨雌成螨和甘蓝蚜成虫的捕食作用、种内干扰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东亚小花蝽对棉蓟马的捕食量符合Na=1.0819Nt/(1+0.08485Nt),对朱砂叶螨的捕食量符合Na=2.704Nt/(1+0.1423Nt),对烟粉虱的捕食量符合Na=1.9641Nt/(1+0.2455Nt),对甘蓝蚜的捕食量符合Na=1.5912Nt/(1+0.1808Nt)。东亚小花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东亚小花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在这4种害虫中,小花蝽对朱砂叶螨的瞬间攻击率和最大捕食量均最大、处置时间最短,对棉蓟马的瞬间攻击率最小,对烟粉虱的最大捕食量最小、处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11.
云南石榴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2008年对云南甜石榴和酸石榴两种石榴上蓟马种类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标本采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为害石榴的蓟马有10种,分别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丽花蓟马(F.intonsa)、黄蓟马(Thripsflavus)、黄胸蓟马(T.hawaiiensis)、棕榈蓟马(T.palmi)、烟蓟马(T.tabaci)、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和Thripssp.,其中西花蓟马是云南石榴蓟马的优势种。不同石榴品种上蓟马种类不同,甜石榴上有西花蓟马、丽花蓟马、黄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黄胸蓟马、端大蓟马、茶黄硬蓟马和蓟马属1种,酸石榴上蓟马种类有西花蓟马、丽花蓟马、黄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端大蓟马、茶黄硬蓟马、华简管蓟马和蓟马属1种,黄胸蓟马仅在甜石榴上发生为害。在石榴不同生育时期,发生为害不同,其中成虫和若虫集中为害花,造成麻点特征。  相似文献   

12.
茶园天敌对花蓟马和茶短须螨的跟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害虫的综合防治,对安徽茶园主要害虫与天敌进行系统调查,进行了天敌对花蓟马和茶短须螨跟随效应的研究。运用地学统计学方法求得天敌与害虫半变异函数的变程,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变程之间的关联度,与害虫关联度值越大的天敌对害虫的跟随关系越密切。本文分析了花蓟马种群数量在全年最多时段(4月13日—7月8日)、茶短须螨种群数量在全年最多时段(5月13日—8月5日)内,茶园中5种主要天敌对两种害虫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花蓟马与斜纹猫蛛、八点球腹蛛、粽管巢蛛、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半变异函数变程的关联度分别为0.658 3、0.614 6、0.607 1、0.753 8和0.647 1,茶短须螨与斜纹猫蛛、八点球腹蛛、粽管巢蛛、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半变异函数变程的关联度分别为0.718 9、0.615 6、0.701 0、0.676 5和0.697 6。表明与花蓟马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是龟纹瓢虫、斜纹猫蛛和异色瓢虫,与茶短须螨跟随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是斜纹猫蛛、粽管巢蛛和异色瓢虫。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是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籽粒锈斑近几年在向日葵籽粒上发生,严重影响向日葵籽粒的品质,然而关于向日葵籽粒锈斑的成因目前并不清楚。本文在内蒙古向日葵主产区,选择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生严重的区域,通过大田套袋技术并结合室内接虫试验,对向日葵籽粒锈斑的成因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2020年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及2021年五原县向日葵经套袋处理后,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的数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3.23、1.33头和191.53头,向日葵籽粒锈斑的发病率比对照(未套袋)相应降低了28.19%、12.07%和60.02%,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P<0.01),花蓟马数量与向日葵籽粒锈斑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室内在向日葵花盘上接种花蓟马后向日葵籽粒锈斑的发病率为22.67%,而未接虫的向日葵籽粒锈斑没有发病。另外,统计显示向日葵花盘外侧花蓟马数量显著大于中间和内层,向日葵籽粒锈斑发病率也呈现相同的规律。由此推测,向日葵籽粒锈斑的发生主要与花蓟马的活动有关,花蓟马可能是造成向日葵籽粒锈斑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白车轴草上蓟马种群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昆明市白车轴草上蓟马种类及其周年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白车轴草上蓟马主要有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丽花蓟马(F.intonsa)、八节黄蓟马(Thrips flavidulus)、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稻单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和烟蓟马(T.tabaci),有时会出现黄胸蓟马(T.hawaiiensis)、玉米黄呆蓟马(Anaphothrips obscurus)、苏丹呆蓟马(A.sudanensis)和云南纹蓟马(Aeolothrips yunnanensis)。本文分析了前6种蓟马的周年种群动态,重点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西花蓟马,该虫主要在3~6月发生,是此期间白车轴草上的蓟马优势种。  相似文献   

15.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准确的害虫种类识别是有效筛选天敌昆虫开展靶向性生物防控的关键。入侵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与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常同域同期同种寄主上发生,因体型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mt DNA COI与r DNA ITS2基因为标记对我国10个采样点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开展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当以COI或ITS2基因为靶标时,西花蓟马与花蓟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21和0.113,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2.1和18.8倍,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间无重叠,并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表明2种基因均可准确区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此外,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西花蓟马的各单倍型聚为了2个亚分支,并分别对应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表明COI基因还可用于西花蓟马品系的识别鉴定。研究结果对近缘种花蓟马的快速鉴定、专食性天敌昆虫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丽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田间诱杀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7种颜色粘虫色板对丽花蓟马进行诱杀试验,从中筛选出诱杀效果较佳的4种颜色粘虫板,然后,设置不同高度粘虫板对丽花蓟马进行田间诱杀效果的对比试验,探索丽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趋性以及不同高度粘虫色板对丽花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丽花蓟马对7种颜色粘虫板的正趋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蓝色>黄色>白色>浅蓝色>粉红色>青色>深红色;丽花蓟马对蓝色、黄色、白色和浅蓝色粘虫板具有较强的正趋性,这4种颜色粘虫板最佳挂放高度分别为高于山银花花蕾顶端10~30、10~20、20~40cm和20~30cm,其中高于花蕾顶端10~30cm的蓝色粘虫板诱杀丽花蓟马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7.
蓟马对农作物的危害逐年加重, 为筛选防治蓟马的高效低毒药剂,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4种蓟马的室内毒力, 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6%乙基多杀菌素SC和10%虫螨腈SC对4种蓟马的毒力相对较高, 25%噻虫嗪WG和5%甲维盐EC的毒力较低, 西花蓟马和瓜蓟马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低于花蓟马和烟蓟马。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25%噻虫嗪WG、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西花蓟马的防效较高, 药后7 d药效最高达到90%以上。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推荐4.5%高效氯氰菊酯EC和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为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 可与25%噻虫嗪WG、48%多杀霉素SC、1.8%阿维菌素EC和10%吡丙醚SC等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外源因子对菜豆的诱导抗性及对西花蓟马的影响, 研究了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机械损伤诱导处理的菜豆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水杨酸甲酯、西花蓟马为害处理菜豆植株显著延长了西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时间, 较健康植株分别延长4.72、2.87和4.95 d, 也造成西花蓟马的存活率不同程度的下降。西花蓟马在机械损伤处理和健康植株发育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均使西花蓟马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并且茉莉酸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因此, 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菜豆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且茉莉酸的诱导抗性要优于水杨酸甲酯。本结果对探索西花蓟马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