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应用2002年和2012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中国各省(市)区的采脂松树资源和松脂贮量进行计算估测分析。结果表明,规模采脂松树树种在江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6省增加了湿地松,江西、广西、湖南、福建、广东、浙江、湖北、安徽、四川、贵州、河南、江苏等地原有的马尾松面积剧减了50%以上。现有16个省(市)区具有采脂松树资源分布,各地的采脂松树和贮脂数量与前期相比较发生了较大变化,采脂松树的面积和松脂贮量云南省均为最多。除西藏、江苏采脂林分的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减少外,其他14个省(市)区采脂林分的单位蓄积量大幅增加,林分质量显著提高。各省(市)区中幼龄林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小,近成过熟林比例增高,采脂后续资源贮备不足。总体而言,各省(市)区采脂松林面积减少,但林分质量提高,松脂贮量增加,松脂资源分布由过去主要在沿海向西南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应用已经公布的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我国的采脂松树资源和松脂贮量进行估测分析,探索一条有效实用科学的松脂储量计算方法和途径,提出按"连清"数据中可采脂龄级计算采脂松树资源,用可采脂径级统计的株数进行松脂贮量估测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全国目前可采脂松树资源为316.65万hm~2,松脂贮量为162.5万t·a~(-1).论证分析我国各省(市)区松脂资源的分布和存贮量.  相似文献   

3.
云南与广西产脂松树资源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与广西的产脂树种、林分资源、产脂林分中的用材林资源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产脂用材林的起源、权属以及松脂贮量的构成,这对指导云南松香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的采脂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有500万hm~2、3亿m~3的云南松林,有100万hm~2、1亿m~3的思茅松林;有资料估计每年产脂量至少应有106万t。但是,云南省与同纬度的福建、两广相比较,≥10℃的活动积温偏低1000~2000℃,最热月均温偏低6~7℃,年降雨量偏少600~700mm。因此,水热偏低导致了有机物积累缓慢。据此将云南省松林分布区划为产脂区、低产脂区、非产脂区三个类型、然后再划分采脂资源。并估计贮脂量应为8万t;年产松脂量最高为6万~7万t,松香年产量最高为5万t。  相似文献   

5.
我地区地处桂东南,马尾松资源丰富.为了贯彻"先采脂,后采伐"充分利用松林资源的原则,需在伐前进行强度采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化工原料,为出口支援世界革命多做贡献.硫酸软膏化学采脂具有单刀产脂量高,流脂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松脂成本,提高松脂含油量,充分利用松林资源等优点,是较先进的采脂技术.根据1975年3月全国松香科技座谈会科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皮层横割采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认为,湿地松皮层横割采脂技术采割不伤及木质部,采割频率由现行常规采脂2天一刀降为16天一刀,较好地保护了松林资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筛选出2种该技术所需的适合我国松脂林采割情况的促脂剂,施用促脂剂配合茉莉酸甲酯预处理皮层横割采脂,产脂量可达常规采脂的85%~88%,同时笔者还对促脂剂的配制方法、施药的容器、松脂收集材料及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该项技术从长远来看有较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13a生的湿地松林分为试验对象,在湿地松林分中设置保湿保水沟,开展保湿促脂试验,比较保湿保水沟对湿地松林分松脂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湿保水沟对提高湿地松松脂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比对照湿地松林分产脂量提高26.8%,表明保湿保水沟对湿地松林分具有显著的促脂作用;不同坡位上湿地松松脂产量差异显著,上坡位湿地松林分松脂产量要显著低于下坡位湿地松林分松脂产量(p<0.01)。  相似文献   

8.
优质松树资源是松脂可持续、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利用的基础.根据松脂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结合对松脂资源及其深加工利用产业现状的分析,从松脂精细化学利用角度讨论了个性化松脂资源需求.从松脂生产、加工、利用及效益等不同角度来看,需要具有产脂力强、产脂时间长、松脂品质好、易于加工等优良性能的集约化优质松脂资源,而从深加工利用角度...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是我国重要的产脂资源。目前,在伐区的伐前短期限的采脂,仍采用中长期的常法采脂工艺。为充分地综合利用松林资源,在松树砍伐前1-2年内最大限度地采出松脂,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所与佛岗县林业局、佛岗松香厂、佛岗黄花采育场,组成试验小组,研究了用硫酸软膏刺激松脂分泌的强度化学采脂技术,已有初步结果,现将试验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云南的采脂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有500万hm^2、3亿m^3的云南松林,有100万hm^2、1亿m^3的思茅松林;有资料估计每年产脂量至少应有106万t。但是,云南省与同纬度的福建、两广相比较,≥10℃的活动积温偏低1000 ̄2000℃,最热月均温偏低6 ̄7℃,年降雨量偏少600 ̄700mm。因此,水热偏低导致了有机物积累缓慢。据此将云南省松林分布区划为产脂区、低产脂区、非产脂区三个类型,然后再划分采脂资源。并估计贮脂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地表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分析研究,论述了云南地表资源的本质特色是“森林王国”提出发展云南资源优势,系统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云南绿色经济发展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财企[2006]529号)后,云南省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进林权社会化服务工作,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研究,建立了“量价分离”的评估模式。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南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至2001年6月,云南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20个,总面积254.9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47%。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存在着严格依法行政不足、经费短缺、保护区基础设施薄弱等5大问题,提出了依法行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阐述了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与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云南热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分析了云南热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可持续发展系统学原理,提出按照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等5个子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思路。同时,在分析了云南热区阔叶人工林可持续性经营所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基础上,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提出了树种选择的适宜性原则,并提出了云南热区阔叶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中的空间适宜性指标确定和实施的7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郑畹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2):132-136
生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转化产生的所有产物,是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的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世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以及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与研发目标的论述,揭示了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态势。进而评述了云南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李云 《林业建设》2014,(6):29-32
介绍了云南省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启动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2013年修订)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指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南省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等,按区域、流域对森林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2016年森林碳储量为 100170.49 万t,相当于固定 367625.71 万t CO2,森林单位面积碳储存能力为51.55 t/hm^2,按照现行碳交易价格计算,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价值为 12866899.85 万元。按不同森林类型对区域、流域森林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区域森林碳储量排序为:滇西北地区>滇南地区>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滇东北地区;按流域碳储量排序为: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红河流域>南盘江流域>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按森林类型碳储量排序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按单位面积碳储量排序为: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研究显示,云南省森林碳储量巨大,碳汇交易前景广阔。提出下一步应开展不同年度的森林碳储量动态分析,开展碳汇研究,为森林生态系统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云南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地理区位特殊,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野生动物养殖业却严重滞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十分突出。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了产业开发的思路、方向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