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利用超效率DEA的原理和方法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运作机制的效率值进行研究,为优化国家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提供依据。结合SOP模型,把大学科技园的运作机制当作一个三维立体的系统工程,对技术服务的提供、接受、反馈过程进行多角度、动态的研究。与传统DEA相比,基于超效率DEA的评价模型更具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农村水利项目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统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2012年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较低,且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大部分地区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规模效益表现为无效;我国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超效率均值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传统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2012年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上较低,且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大部分地区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规模效益表现为无效;我国农村水利项目建设的超效率均值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而中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创新需求,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从效率评价、投影分析、规模收益以及超效率评价等4个方面,对黑龙江省3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整体运营效率偏低,运营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运营投入过少与投入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园区DEA无效的根本原因;DEA有效园区应根据对应的超效率DEA值确定其合理的投入规模。根据以上结论,从政府与园区2个层面进一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1990—2016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超效率DEA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为成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规划,使其农业生产效率呈现较高水平且效率变化受国家农业政策的影响较小。(2) Malmquis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技术进步都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只有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实现了正增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下降是TFP增长的主要障碍,规模效率下降是导致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施蔬菜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收益在我国迅猛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把握全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情况,了解不同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效率高低及原因,实现设施蔬菜生产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采用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效率进行计算,结果如下:①2011-2013年间共63个产出决策单元(DMU)中有23个为DEA有效,DEA无效率为6349%,设施蔬菜生产中投入冗余问题严重;②2011-2013年间我国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了08%,技术效率提高是TFP增长的动力,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负作用。应加大设施蔬菜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同时注重学习与交流,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及超效率DEA模型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思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292-1294
通过构建农业信息化效率投入与产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DEA及超效率DEA模型,对攀西地区2000~2009年农业信息化效率进行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攀西地区多数年份农业信息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但仍有投入与产出改进的空间;非DEA有效的年份均出现投入冗余:攀西地区农业信息化效率趋势总体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断、比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技术效率,采用DEA与超效率DEA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个蔬菜品种(或种植模式)超效率得分、规模效益、投入冗余等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很大差异;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蔬菜品种(或种植模式)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存在差异;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超效率得分排名与蔬菜播种面积排名大相径庭;279个DMU中,71.68%的DMU呈规模报酬递增,13.26%的DMU呈规模报酬递减,15.05%的DMU规模报酬不变;目前我国蔬菜生产要素投入及配置不合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效率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正向增长,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粮食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高。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效率较低、生产要素投入冗余或不足、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未能达到最优配置等问题。超效率DEA投影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耕地红线问题需要被高度关注。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平衡区"横向协调机制;除经济直补外适当考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和补偿,探讨实施粮食虚拟水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补充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区域高效节水技术指标,综合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对军塘湖流域内三种高效节水技术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各个地区在使用高效节水技术后的生产率增幅明显;从节水技术本身来看,自动化技术与小流量技术较稳定;从分组运行情况分析,低压小流量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村级生态足迹分析的村落生态安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68-4370
为了制定村级生态安全策略,利用建立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东窑村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村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46 4 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041 0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505 4 hm2。通过对6种用地类型的供给和需求比较研究,揭示了当前该村生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土地使用、合理规划建成用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生态环境用地4项东窑村生态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2.
葫芦岛市旱涝指标的确定和干旱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丽新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78-80,88
利用辽宁省葫芦岛地区1959~2005年的温度、降水资料,计算出当地不同农时阶段的4种旱涝指标,并根据历史实际旱涝的记载,对4种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Ik指标能反映当地旱涝状况;葫芦岛地区春播期干旱频率最高,达77%。针对各农时阶段的干旱发生规律,提出了抗旱增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已报道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的通用引物PA/PB,从辽宁葫芦岛地区的3份番茄样品中扩增到Begomoviruses的保守区域,获得3个长度约500 bp的克隆序列,同源性为99.58%.DNA-A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份样品DNA-A全长均为2 781 bp(分别命名为LNhud1、LNhud2和LNhud3分离物),具有典型双生病毒结构,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山东分离物(TYLCV-[CN:SD:SDWF-L7:12],KC999850)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99.6%).根据双生病毒分类标准,认为LNhud1、LNhud2和LNhud3是TYLCV的辽宁分离物.系统关系树表明,这3个分离物属于TYLCV-Isreal株系.  相似文献   

14.
侯亚红  路爽  张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16-9917,9992
[目的]分析辽宁省"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方法]采用辽宁省56个测站1951~2009年的逐日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近59年"24节气"气温的气候特征。[结果]辽宁24个节气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准正态分布单峰型,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小暑节气次之;小寒是全年最冷的节气,大寒节气次之。辽宁24个节气中的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清明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4.9℃,降温幅度最大是立冬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5.1℃。与气温关系密切的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处暑节气的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1951~1980年各节气平均气温与1981~2009年的相比,有22个节气平均气温上升,1个节气平均气温持平,仅有1个节气略有下降,节气平均气温升幅是0.66℃。[结论]该研究为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葫芦岛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于亚薇 《江西农业学报》2011,(10):148-150,15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辽宁省葫芦岛市2010年8月4~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的巧妙迎合,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一大特点;高、低空的有利配合,充足的水汽输送,依然是暴雨产生的必要条件;各种物理量场均表现出低层气流上升、高层气流下沉或者低层气流辐合、高层气流辐散的特点,对降水亦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张海娜  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02-9103
[目的]研究辽宁省近48年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8年辽宁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估计、5年滑动平均和小波变换法对辽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61~2008年辽宁年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差异较大;60、70、90年代为多雨期,80年代为少雨期;春季降水年季变幅很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呈减少趋势;降水主要波动周期为7~9年,在7~9年的振荡周期中还包含2~3年的更小震荡周期。[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岳大鹏  王会  王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97-9899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2R模型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进行了有效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相差较大,从整体上看陕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有效性高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又高于陕南地区。分析了各城市土地利用DEA值低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用地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省6类2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  结果  (1)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为0.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2)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的5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8.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达134 421.1 hm2;(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叠13处、四层重叠1处;(5)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于5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于1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  结论  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19.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07-19608,19651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研究极端最高气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REOF、均方差等方法,反映辽宁不同地域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最高气温可分成3个区域,分别是东北部地区、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辽宁省极端最高气温阈值分布特征与平均气温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极端最高气温阈值相对较高的地区位于西北部地区,相对较低的地区位于东南部和东部大部地区;辽宁省极端最高气温在冬季变化最大,夏季变化最小,极端最高气温日数在夏季变化最大,而春、秋、冬季变化都不大。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辽宁省农业水资源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再生水灌溉利用现状,并分析了辽宁省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以期为该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