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玮  刘瑜 《中国农业气象》2012,33(3):348-354
利用197l-2007年云南124站逐日降水资料计算雨季开始期,采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研究云南雨季开始期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云南雨季开始期不同分布型与季风的关系,以期为指导春季农业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全省雨季开始期一致偏早或偏晚为云南雨季开始期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为滇中及以东地区与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反向变化的空间分布型;雨季开始期全省一致分布型存在3~5a的显著周期变化,滇中及以东地区与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反向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存在3~4a的显著周期变化;云南雨季开始期与同年5月孟加拉湾地区和南海地区OLR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南亚季风与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对云南雨季开始期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玉溪市在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根据市级"两区"划分标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算法,明确了西南诸河高山峡谷、滇东岩溶石漠化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哀牢山-无量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分出杞麓湖-星云湖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漠沙江沿岸、玉溪中部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实施和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哀牢山以西坝缘坡地尤其是阳坡,是植胶主要地段,在该区冬季容易生成地面逆温,因有一定厚度,故称作逆温层。由于有逆温存在,在海拔相对较高处(指逆温层)内植胶,胶树冬期寒害轻微,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到了雨季(5—10月即橡胶树生长季节)逆温消失,温度恢复了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一般规律,加上云雨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因而在雨季,较高海拔丘陵山地的光热条件就比低海拔地段要差,胶树生长量不如低海拔地区。两者应如何结合,即如何正确利用逆温层植胶?值得探讨。本文就现有资料,对此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预测气候因子变化引起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o)的变化,以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运用FAOPenman-Montieth方程计算了68个站点1961-2010年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并计算其对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和实际水汽压的敏感系数,最后分析了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生长季ETo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其次是太阳辐射和平均气温,对风速的敏感性最低;平均气温的敏感系数和实际水汽压敏感系数绝对值呈单峰型分布,二者分别在7月、9月达到最大值,太阳辐射敏感系数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风速敏感系数波动幅度最小,其值在4月最大;生长季气候因子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平均气温敏感系数西部明显大于东部,太阳辐射敏感系数在高海拔地区形成高值区,风速敏感系数在西风带Ⅳ区形成高值区,实际水汽压敏感系数在黄土高原湿润地带最大.  相似文献   

5.
2018—2020年连续3年对"吉夫纳"番荔枝在贵州兴义和贞丰地区的引种表现进行观察及总结,为其在贵州地区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贞丰地区的抽梢期、花期及坐果期开始时间较兴义地区提早10~20 d,落叶期开始时间晚10~20 d;2)贞丰地区植株生长较兴义地区旺盛,但两地间无显著性差异;3)两地间果实性状、种子性状...  相似文献   

6.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云南干旱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15个代表站1961-2010年气候资料,使用相对湿润度(M)指数和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云南干旱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雨季M指数主要反映降水对干旱的影响,干季M指数对气温、日照等共同引发的蒸散量变化有相应的响应.云南气候干湿年际波动大、年代际变化明显;雨季M指数主要表现为10~ 16a、6~8a和2~4a的周期性变化,干季M指数的变化周期以8a和4~6a为主;雨季M指数的地区性差别比干季大.云南的严重干旱均为上年雨季(或其末期)M指数偏小、随后的干季M指数典型偏低和当年雨季开始偏晚相叠加的结果.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云南雨季有气候变干的趋势,干季大多区域呈干旱略加强趋势.近年云南多数区域M指数的主要变化周期相继进入谷值期,并与降水偏少同步出现,导致严重干旱发生频率加大.研究结果对云南干旱预测、评估及其风险管理和应用决策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可导致土壤碳库在空间上重新分布,但至今对这一过程中不同碳库的迁移和再分布特点还了解不多.在浙江省亚热带地区选择了由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组成的侵蚀-沉积系列连续地形,分别采集了4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碳库的分异特征,探讨了侵蚀-再沉积过程中各种碳库的转归.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总碳及各组分碳均是: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自上而下明显下降,而堆积区土壤有机碳库分布较深,垂直变化相对平缓.黑碳极易随地表径流发生迁移,呈由高处逐渐向低处明显富集的趋势.堆积区为连续地形中的碳汇.  相似文献   

8.
裸露砒砂岩区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裸露砒砂岩区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之一,研究裸露砒砂岩区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对于科学指导植被建设、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以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聚类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划分裸露砒砂岩区降雨类型,研究降雨类型对裸露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分析降雨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裸露砒砂岩的自然降雨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1类降雨为长历时暴雨,第2类降雨为长历时的中到大雨,第3类降雨为短历时暴雨,第4类降雨为短历时的小到中雨。(2)第2类降雨的■与土壤流失量间呈良好的抛物线函数关系,I_(30)与径流深间存在多项式函数关系;第3类降雨的P与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间存在多项式函数关系;第4类降雨的I_(30)与水流含沙量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3)在1个雨季内,裸露基岩坡面微地形坡度的平均值由22.76°增长至23.09°,坡面细沟的细沟密度由0增加至33.73 m/m~2,随着坡面微地形持续向利于侵蚀发生的方向发展,坡面产流产沙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序,为该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识别云南省生态修复优先序。 [结果] ①22 a间云南省RSEI均值呈S形变化趋势,分别以2005年和2011年作为上升和下降的拐点。 ②2000—2022年空间上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态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中部城市群及东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③2000—2005年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好。2005—2011年则因旱灾和建设用地的剧烈扩张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2011—2016年是旱灾后恢复时段,除中部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外,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恢复。2016—2022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变好。 ④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 ⑤2000—2022年云南省碳储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2 a间总碳储量减少2.38×107 t,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⑥云南省生态修复极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8.08%,生态修复优先区及中等优先区则分布较为广泛,约占总面积的70.17%。生态修复一般优先区主要位于普洱市等地,约占总面积的11.76%。 [结论] 云南省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在时空上均呈现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区划分,因地制宜地治理生态环境,推进云南省生态及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挖掘玉米产量潜力,进一步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在东北地区已验证的Hybrid-maize模型及多年气象数据对吉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东部湿润生态区(桦甸)、中部半湿润生态区(公主岭)、西部半干旱生态区(乾安)]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及其相互组合下的玉米产量潜力进行模拟,并对影响玉米高产稳产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考虑产量潜力变异情况及品种本身的生产特性,构建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改变播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不同生态区的表现不同,湿润区应选择早播,播种日期在4月20日左右较适宜,而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应尽量晚播,适宜播期应在5月中旬左右。2)不同生态区对密度的容纳能力表现为湿润区(桦甸)半湿润区(公主岭)半干旱区(乾安),3个地区的适宜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8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左右。3)选用生育期更长的品种表现出了较高的增产潜力,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尽量选择晚熟品种,在当前播期条件下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品种生育期内需要的有效生长积温(GDD)可增至1 600℃以上。4)与当前生产技术相比,将播期、密度、品种三者优化组合,高产体系长期平均产量潜力可增产14.39%~29.23%。本研究可为吉林省玉米高产措施的正确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玉米产量大面积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