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桐炳  沈丽红 《内陆水产》2005,30(11):26-27
通过对不同淤泥深度水质环境中磷营养因子的测定和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深度淤泥对水质环境中磷营养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淤泥类水族箱水中的磷酸盐浓度与无淤泥类水族箱水中磷酸盐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养殖水体需要一定厚度的淤泥来维持和缓冲水体中各营养盐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试验围隔模拟湖泊富营养化过程,选取磷的不同动态变化,研究其动态输入模式对附草螺类的影响。结果表明,总量相同时,中短期内低频次的磷输入比高频次的磷输入对螺类生物量的影响更显著,而长期条件下高低频次的磷输入对螺类生物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营养的添加显著促进螺类生物量(密度和丰度)的增长。试验系统中附植藻类的生物量与螺类的生物量成显著负相关(P<0.05),沉水植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与螺类(Radix)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表明螺类是螺类-附着藻-沉水植物系统的关键调控因子,而沉水植物可能会因生态系统状态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1-12月在小江水华暴发的敏感区域高阳断面开展了水文、营养盐、叶绿素a等指标长期、定点监测,分析库湾水体叶绿素a及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阳断面水体在1月、10-12月处于混合状态,3-8月则处于弱分层到稳定分层状态。水体在混合状态时各理化因子、营养盐及叶绿素a分层变化不显著;而处于分层状态时,各层水体氮磷营养盐呈现较显著差异,时间分布上冬季略高于夏季,干流倒灌对高阳断面营养盐的季节分布影响显著。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水体分层对叶绿素a垂向分布影响显著,当水体处于分层状态时,表层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中、底层。高阳断面各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硝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营养盐是小江高阳叶绿素变化的限制因素。表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磷酸盐、溶解氧、透明度、水温、表底温差等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表层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较强;中层叶绿素a与硝氮、总氮、总磷、磷酸盐、水温、透明度、水深、水体稳定系数等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水体的扰动是影响中层水体叶绿素a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底层水体叶绿素a与硝氮(P<0.01)、磷酸盐(P<0.05)、水深(P<0.05)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25 cm深度处的沉积物H2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深度(P<0.05).3个不同潮区的间隙水中H2S浓度和含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0.05),不同潮区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氮含量和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粉砂在3个潮区以及各个潮区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大,砂所占比例最小.低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高于其他2个潮区(P<0.05),而不同深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双齿围沙蚕典型自然栖息地沉积物中的H2S含量较高,并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碳含量极显著相关,碳氮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粒度分类属粘土质粉砂,高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小于低潮区,可能是造成高潮区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显著高于低潮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磷从陆地向水体迁移以及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过程。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富含铁,铁结合态磷是该地区土壤和沉积物中磷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与磷的相互关系可能在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比较了中国南亚热带地区31座大型水库消落带裸露土壤、表层沉积物和水体中的磷和主要金属元素(Al、Ca、Fe和Mn)含量或浓度。结果显示:沉积物与消落带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比值依次为Mn>P>Fe>1>Al>Ca,与土壤铁和锰高的流失率相比,铝和钙基本无流失作用,铁和锰从流域土壤向水体和沉积物迁移可能是华南地区水体铁锰超标的重要原因。水库消落带土壤和表层沉积物总磷与铁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且沉积物铁结合态磷含量占总磷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土壤(p<0.05)。表明磷主要与流域土壤中的铁结合并共同迁移、沉降,最终汇入沉积物中。当Fe:P>70时,水体磷浓度基本低于20μg/L,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铁能吸附水体磷并抑制磷释放,此时沉积物是磷的“汇”。当Fe:P<70,总磷含量与铁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水体磷浓度与沉积物铁磷比显著负相关( p<0.05),表明这些水库沉积物中铁对磷的吸附可能已开始饱和。暗示沉积物铁磷质量比为70可能是南亚热带水库沉积物开始由磷汇向磷源转化的关键阈值。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沿海选取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的典型栖息地——河口潮间带,通过测定、分析不同潮区(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和同一潮区不同深度(5 cm、15 cm、25 cm和50 cm)沉积物中H_2S、有机物、碳、氮、含水率以及粒度等指标,对其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潮区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个潮区(P0.05),25 cm深度处的沉积物H_2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深度(P0.05)。3个不同潮区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沉积物的间隙水中H_2S浓度和含水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潮区有机物含量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潮区和高潮区(P0.05),不同潮区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氮含量和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粉砂在3个潮区以及各个潮区不同深度的沉积物中所占的比例均为最大,砂所占比例最小。低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高于其他2个潮区(P0.05),而不同深度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双齿围沙蚕典型自然栖息地沉积物中的H_2S含量较高,并且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碳含量极显著相关,碳氮含量显著相关。沉积物粒度分类属粘土质粉砂,高潮区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显著小于低潮区,可能是造成高潮区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和含水率显著高于低潮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枸杞岛贻贝养殖水域碳氮磷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旭  赵旭  章守宇  周曦杰 《水产学报》2015,39(11):1650-1664
于2013年贻贝成熟期和幼苗期对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水域营养分布和碳分布格局开展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从生态健康角度,夏季成熟期的贻贝养殖造成养殖海域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养殖区处于受磷限制性的重富营养化,对其水体健康产生一定压力;秋季幼苗期贻贝养殖使养殖海域氮、磷浓度均降低,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与夏季分布格局相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从生态效应看,贻贝养殖使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产生碳汇效应;同时,贻贝养殖使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由于丰富的氮营养盐,溶解有机碳处于不稳定态,为碳源。因此,成熟期与幼苗期贻贝养殖对其水域健康产生不同作用,养殖的碳汇、碳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8.
草鱼种对不同磷酸盐和不同矿物饲料的优选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对其营养需求量研究较多。研究证实,鱼类对磷的吸收主要依赖饲料,而且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磷可以促进草鱼生长。但草鱼对不同种类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率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磷酸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程度也随之不同。为优选出草鱼吸收利用率高、饲养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城市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研究不同营养水平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及成因,可为丰富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和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6月、9月在太湖流域15个城市湖泊开展了四个季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分别占10.03%、36.89%、42.07%和11.00%。随水体营养下降,透明度显著上升,浊度、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下降,大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蚌类密度和生物量上升,寡毛类密度和生物量下降。在重度富营养水体中,底栖动物总生物量显著小于其他类型水体(P<0.01);在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中,蚌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大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P<0.01),寡毛类密度则显著小于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P<0.01)。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指数随水体营养水平下降,先上升再下降,在轻度富营养水体中最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在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中,水温、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总磷浓度升高会显著促进软体动物增长(P<0.01),对螺、蚌的路径系数分别高达0.414和0.440。总磷浓度与水温上升都能显著促进多毛类种群增长(P<0.01),抑制水生昆虫种群(P<0.01),路径系数分别为0.376和-0.423。本研究认为,城市湖泊水体中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对磷和藻类的控制,对城市湖泊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葡萄糖的不同添加量(1.25~5×10-3 g/L)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指标(氨氮、活性磷)和微生物数量(总异养菌、弧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水体中添加葡萄糖能明显提高异养菌、弧菌密度(P<0.05),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活性磷浓度(P<0.05)。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葡萄糖浓度越高,氨氮、活性磷浓度越低,异养菌、弧菌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