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合与拼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组合根艺品是将两个以上独立的作品的单体,通过作者巧妙的构思并采取适当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作品。如反映一个寓言故事,历史片断,或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生活画面。拼接则是在某一件单体素材上上拼下接,力图达到作品的完整性。近年组合根艺作品日益增多,同时也创作出不少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以-中国首届根艺展览会为例,参展3000件作品中,组合根艺竟占了相当大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到下一个世纪,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林艺品将在中国大地上崛起,这是笔者考察94年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后得出的一个最新结论。林艺品是笔者新近在中国林业报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所谓林艺品是指用林木植株和器官桩、根、干、枝、叶、花、果、种子为原材料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它们自成体系。据调查归纳,全国林艺品至少包括9大类30多个品种。它们包括:①树体造型艺术类:植物造景艺术、桩景艺术;②根艺类:根雕艺术、根塑艺术(如以刘春为代表的根艺流派——根塑派)、浪木艺术;③干茎造型艺术类:树雕造型艺术、树瘤造型艺术、木辟雕艺术、竹雕造型艺术、竹编造型艺术、柳编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3.
一种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根艺品欣赏中:大凡受青睐者常是组合物。我国较早的根艺品“孟襄王骑驴踏雪”和“王右军唤鹅”即属此类。当代发表于刊物的优秀作品,也以  相似文献   

4.
“意象”根艺品,不是对外界事物一味地摹仿以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完整,而是作者通过寻找树根本身内在的自然美,适当运用种种技术和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景外生景,韵味无穷”的美学意境,使作品成为作者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载体和媒介。因此,“意象”根艺品具备“意”(意境)、“象”(充满情趣与艺趣形象)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以“写意”为主的根艺品,大都  相似文献   

5.
对根艺品的加工,我一直主张应保持树根原材料的自然美。然而,纯自然的作品是没有的。因为“作品”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因素。正象美人也需要装饰打扮,根艺品少不了艺术加工。这包括艺术剪裁、细部刻划、整体修整三个环节。所谓艺术剪裁,就是适当取舍,去繁就简,将有碍于主题表现的树枝根须,毫不可惜地截去,使用“减法”,减到不能再减的地步,以达到艺术要求上的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6.
随着根艺的快速发展,根艺品分类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根艺品展览时如何设计布置,如何进行评比,还有生产销售、学术交流等环节上,都要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根据树根艺术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参考了本人过去曾提出的盆景分类新系统,在此提出一个根艺品分类系统,即“类——型——亚型——式——号”五级分类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艺术贵在神似。根艺品尤贵神似。与木雕、石塑、铜铸相比,根艺品的创作,更受客观条件(根的原始形态)的制约。因此,要想作品成功,须在神似上面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作品的形似。据我的实践经验,不妨采取“突  相似文献   

8.
根艺品的命名,既有依形直呼其名的命名,也有意在形外的命名,是否贴切,直接关系到根艺品的艺术价值。由于每个作者的阅历、知识水平、文艺素养的差异,对同一件根艺品的形象、动作、神态的看法及其内涵的理解不同,所命的名也不一样。依形直呼其名,虽有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9.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树根艺术品贵在发现。发现什么?首先,根艺作者要善于发现“先天”条件好的材料,这是好的根艺品的物质基础。一件根艺品的艺术价值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料“先天”条件的优劣。因为根艺有别于人工巧作的木雕,它是以自然造化之美、天然巧成之趣而见长。所以根料的“基调”要美、雏形要  相似文献   

10.
福建著名根艺家林祥梧,多年来致力于根艺研究,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大自然的朽木枯根,一到他手,就变成了栩栩如生、动感性强的根艺品,具有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创作的《天姿态国色》87年获首届中国根艺展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一件组合根艺品,以几峰骆驼组合而成的驼队。当欣赏者与作品拉开一定距离时,就会看到一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驼队在一望无际的浩瀚大漠逶迤  相似文献   

12.
根的造型艺术作品(下简称根艺品)与根雕作品虽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有着部分的相同之处和都是由根为主体材料制作而成的。但是在制作时选用根材和型态制作上有严格的区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艺品的选用根材,受着根的原型风貌的限制,决不是所有的根都能制作成根艺品。作者只能  相似文献   

13.
根艺品的创作,颇受材料的制约。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无穷的想象,达到鬼斧神工,足见作者的美学修养和艺术根底。陶明贤先生的根艺品,总能从最佳角度,发现素材的传神之处,加以展示。从《严阵以待》这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枯桩老根化成了生命源流,牛体筋骨隆起,沉稳矫健,  相似文献   

14.
树根艺术,说到底是“发现”艺术。在创作根艺品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物象上,而不是放在雕琢上。发现物象,除了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外,还有个审美观察方法问题。在实践中,如何观察发现物象,我的体会是以下“四法”。一、角度观察法:树根中具有物象,不是从根的各个角度显示出来,而往往是从根的一个角度或两个角度上显示出来。对每一块根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美观察,角度不同,发现的物象也不同。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根艺品与其他艺术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在于它保持了树根的“根味”。根艺品的“根味”,是指具备树根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从树种及其木质、纹理、皮色和枝节等方面反映出来。一件根艺品经过加工制作,若能保持以上特征的全部或一大部分,那就是具有“根味”的上乘佳作了。可是,有些根艺品制作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的作品缺乏“根味”,人们看了不知它是根艺还是木雕。笔者于去年十月初,参观《南昌首届根雕盆景展览》,就  相似文献   

16.
根艺,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每次展览,模禽拟兽的根艺品济济一堂。但单纯追求“像什么”的作品很多,表现物象“做什么”的较少,有哲理、有深邃意蕴的作品就更不多了。故有“千人一面”之感,使人乏味。根艺面临一个“创新”课题。而“根艺组合”则是一条很好的创新途径。如果把动物与动物,静物与静物,动物与挣物,以及根艺品与盆景等组合起来,根艺的形式就更新颖多样,内容也更丰富多采了。下面是笔者对“根艺组合”创新的部分创作实践: (一)动物与动物的组合图(1)《伺机》,是以“鹤”和“小鸟”组合在一起,以树洞作为“阵地”使两者处于冲突之中。鹤  相似文献   

17.
国画大师齐白石晚年变法,一个很重要的艺术观点,就是重在写神,力主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根艺品亦然。我从事根艺创作多年来,对齐大师的艺术法则,铭记在心,并试图将国画写意技法运用在实践中。国画在技法上有大写意和小写意  相似文献   

18.
制作根艺品,不仅注重形似,而且要注重神似。一件人物或动物根艺品的神似,主要表现在面部,特别是眼睛上。然而此类根艺品天然生成的眼睛虽然有,但不多,而有不少作品有面无眼,使人看了,缺乏一种“活”的感觉。因此,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人为地“画”上眼睛,是增强作品神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诗人在诗词创作中有一些神来之笔,以深化诗的内涵,突出诗的主题,叫“诗眼”;一个剧本或舞台表演,都有其点化主题的部分或精采的唱段或道白,使剧情主题深化或演出达到高潮,产生石破天惊之神效,这叫“戏眼”。根艺也是如此,也应有其“眼”。树根是根艺品的原材料,是大自然的造化,被根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根艺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观赏者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段志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见《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四期)。但他说:“根艺与二维空间的绘画和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不同,后二者是艰苦的专业修习的结果。它的创作特点是立意在先……,根艺则是因物赋形的发现艺术,构思与立意在后。”我以为,就一件具体根艺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