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梅及其近缘种数量分类初探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包括野梅、半野生梅、栽培果梅和桃、山桃、光核桃、杏、山杏、藏杏、洪平梅及李等共41个分类运算单位(OTU)选用37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梅种内可聚力杏梅、常绿梅、品字梅、毛梅、小梅、长梗梅、野梅、果梅等8个类群。以距离系数而论,与梅亲缘关系最近者为洪平梅、藏杏,其余依次为山杏、杏、山桃、光核桃、桃、李等。参照聚类结果、形态分类以及其它因素,提出了梅种内及若干近缘种有关分类位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应用ITS2序列片段对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TS2序列对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探讨利用ITS2条形码序列对木瓜及近缘物属植物鉴定的可行性。对试验样品进行DNA提取纯化、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得到22条ITS2序列,将所得22条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8条木瓜及其近缘植物的ITS2序列用Clustal X软件进行比对,BioEdit软件人工校正;利用MEGA5.05软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K2P距离法构建NJ和ML树,评价序列的鉴定效果。木瓜及其近缘属植物种内遗传距离变异区间为0 ~ 0.0274,平均0.0029,木瓜及近缘属植物种间遗传距离变异区间为0.011 ~ 0.112,平均0.075,种间距离明显大于种内距离;构建木瓜及其近缘属各物种NJ和ML系统进化树,二者结果一致,各物种均聚为一支,形成单系类群,支持率均在50%以上。ITS2条形码序列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木瓜属及其近缘属植物。  相似文献   

3.
桃砧和梅砧对果梅生长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梅栽培采用实生梅砧 ,现在 ,生产中也有应用桃砧 ,在连续几年的生产中发现 ,梅砧和桃砧果梅植株生长发育表现不尽相同 ,1995— 1996年调查了 2种砧木对果梅树性、生长结果的影响 ,现将结果简介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教学果园进行 ,试验砧木为山桃砧、野梅砧 2种 ,供试品种为 12年生小青梅、7年生细叶青 ,树形为自然开心形 ,管理水平一般。每种砧穗组合 2株 ,测定结果为 2年平均值。果实可溶性糖采用氯化盐法 ;可滴定酸采用 Na OH中和法 ,再折算成酒石酸 ;叶片和新梢量采用叶幕区域每立方米内叶片面积和新梢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Mg2+、dNTPs和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及模板DNA用量等5个因素进行筛选,得到适于菊属植物的SCoT标记PCR反应体系,25 μL体系中含有:Mg2+ 1.2 mmol · L-1、dNTPs 0.15 mmol · L-1、引物0.8 μmol · L-1、TaqDNA聚合酶1 U、模板DNA 50 ng。优化的最适退火温度为49.4 ℃。改进电泳方法,采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染色。运用不同倍性菊属材料基因组DNA对优化的SCoT-PCR反应体系进行验证,获得了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的扩增图谱,表明确立的菊属植物SCoT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稳定可靠。利用该体系及筛选出的12个SCoT引物,对18份菊花近缘种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0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189个,多态性比率为90.43%。应用NTSYS-pc2.1软件,计算菊花近缘种属材料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并采用不加权成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8份菊花近缘种属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4516 ~ 0.7035,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58。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0.530处可以将18份材料分成Ⅰ、Ⅱ两个大组,Ⅱ组包括芙蓉菊和绢毛蒿,其余16份材料属于Ⅰ组。Ⅰ组在相似系数0.615水平又分为6个亚组。结果表明SCoT分子标记体系适用于菊属及其近缘属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喀西茄(Solanum khasianum C. B. Clarke)是茄子近缘野生种,具有珍贵的抵抗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的基因。以 10 份栽培茄材料作母本与喀西茄进行杂交,并采用一次授粉、重复授粉、花柱短截、混合授粉及嫁接后授粉等授粉方式, 研究获得栽培茄与喀西茄种间杂交种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嫁接后授粉可以提高杂交结果率,并且得到了L81 与喀西 茄的F1;对F1 苗期植株进行SSR 分子鉴定,证实了F1 种子为栽培茄与喀西茄种间杂交种。  相似文献   

6.
梁晋军  梁玉琴  傅建敏 《园艺学报》2014,41(12):2474-2480
 应用5对叶绿体DNA(cpDNA)特异引物对柿及其近缘的8个种共32个基因型的cpDNA进行PCR扩增。采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扩增产物酶切位点变异分析表明,在供试柿属植物中存在丰富的种间多态性,但供试22个柿种内基因型未检测到变异位点。应用NTSYS中UPGMA法聚类和主坐标分析表明:柿与金枣柿最近缘,其次分别是油柿、云南野毛柿、浙江柿和君迁子,而与美洲柿和乌柿相距较远。野柿(浙江)为柿的变种,聚类结果也表明野柿(浙江)与柿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欧李与其他核果类果树的嫁接亲和性,以欧李和梅、杏、欧洲甜樱桃、毛桃5种核果类果树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采用形态观察法和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了其愈伤组织的色泽及质地,测定了愈伤组织细胞的密度、面积、直径等指标,并将不同种愈伤组织进行嫁接,结果显示:欧李与毛桃、杏、欧洲甜樱桃、梅的愈伤组织在色泽、质地及生长速度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欧李平均每视野的细胞密度最大,为214个细胞/视野,毛桃平均每视野的细胞密度最小,为110个细胞/视野;欧李与梅、毛桃愈伤组织细胞平均直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欧李愈伤组织与欧洲甜樱桃、杏、毛桃的愈伤组织可形成接合紧密、生长状况良好的嫁接结合体。说明欧李与欧洲甜樱桃、毛桃、梅、杏的愈伤组织在细胞形态、颜色、质地、细胞大小及生长速度上均有差异,但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可能是影响愈伤组织嫁接亲和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枣树品种品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建立完善枣种质资源分类鉴定技术体系,采用了基因组DNA-AFLP分子标记技术,从32对引物中筛选出了E-AAC/M-CCT、E-AAC/M-CAT、E-ACT/M-CCG、E-AAG/M-CCC和E-ACC/M-CAT等5个多态性好、分辨率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213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72条,多态性百分率76.16%。通过计算品种间单匹配系数,不加权算术平均值法绘制聚类图,可将28个供试品种和品系全部区分开;通过观察指纹图谱,也可明显看出新品系与其原种的差异带的多少,可快速准确地区分和确定新变异品系;另外,还可消除枣种质资源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从而表明,AFLP技术是鉴定枣品种的有效方法。探讨了基因组DNA-AFLP分析技术的各关键步骤,并展望AFLP技术在枣品种鉴定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三裂叶海棠分类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裂叶海棠分类研究的新进展, 采用系统发生􀀂 植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明三裂叶海棠与苹果属的原始种( 老挝林檎) 是同源区系解体后独立演化的, 是其亲缘关系极为密切的近缘属植物, 起源于白垩纪, 命名为独模属。  相似文献   

10.
果梅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及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梅品种鸳鸯梅、皇后梅和肖山选的幼嫩叶片为试材,提取果梅的DNA.针对果梅组织细胞体内含有较多的酚类、糖类及萜类等次生代谢物质的特点,采用传统的CTAB法、改良的CTAB法和改良的SDS法提取果梅基因组DNA,并比较其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可获得高质量、高得率的基因组DNA,OD260/280比值在1.80左右.通过基因组DlNA-ISSR分析,完全满足试验要求.并进一步对改良的CTAB法的关键步骤作出具体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RAPD标记鉴定和区分梅花42个宫粉型品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RAPD标记,对形态特征相似的42个宫粉型梅花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随机引物PCR扩增。从120个引物中筛选出21个引物,共扩增出9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68条,占扩增谱带数的70.8% ,品种问相似系数范围为0.737~0.961。在21个引物中,7个引物扩增的谱带可区分27个品种,7个引物相互组合可区分其余的l5个品种。梅花品种RAPD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以为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东果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DNA分子水平上探讨广东境内果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状况,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对采自广东境内的57份果梅种质进行研究,筛选出适于果梅AFLP分析的8对Mse Ⅰ和EcoR Ⅰ引物组合,这些引物可以将供试材料完全分开.利用8对引物组合对57份果梅种质进行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得到了清晰的多态性指纹图...  相似文献   

13.
对通麦野生梅花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为西藏野生梅花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西藏通麦梅花分布面积为0.7 km2,集中分布面积0.3 km2.梅花分布密度在垂直带上呈波浪线趋势,下坡梅花天然更新最好,影响梅花生长、更新的主要限制因子是人类及动物的活动所致的生境条件变化;西藏野生梅花幼苗期具有一定的耐阴性,而成苗后表现为喜光.西藏野生梅花在树型上具有明显的种内差异,具体表现为:小乔木状、灌木状及半藤本状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2010年5、7、9月采集正常生长5个梅花品种的叶片,研究了夏季高温对梅花酶活性、膜热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宫粉、碗形宫粉抵抗夏季高温的能力较强,其次是美人梅,而江南朱砂和台阁朱砂则相对较弱。从叶绿素含量看,5~9月间夏季高温对梅花叶绿素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5个梅花品种中,桃红宫粉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美人梅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从酶活性看,各品种的丙二醛(MDA)含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唯独美人梅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抗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从膜的热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蛋白看,各品种的电导率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个品种的热稳定性蛋白的含量基本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自花、异花花粉在果梅花的不同发育阶段原位萌发及生长的特性,以细叶青果梅为材料,取开花前6、4、2d、开花当天和花后2d的花(花蕾),分别于自花、异花授粉(莺宿)后12、24、48、72、96h切取花柱,用FAA固定液处理,荧光染色后压片观察。结果表明,自花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率略低于异花(开花前4d存在显著差异),开花前6、4d极显著低于其他各阶段,花蕾越幼小花粉萌发越差,开花当天花粉萌发率超过80%;开花前4d之前的花柱内异花花粉管数量显著低于开花前2d及之后各期的,果梅开花前4d以前的花发育不充分;开花后2d生长到花柱基部的异花花粉管数量较多,属于有效授粉期。果梅在开花前4d开始具备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能力,并且随着花的发育逐渐增强,开花当天最强,开花后开始减弱。果梅自交授粉期以开花前2~3d为宜。  相似文献   

16.
果梅离体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选果梅黔荔1号单株为材料,对外植体灭菌时间、腋芽启动和增殖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0.1%HgCl_2消毒8 min效果最好,其存活率为75%;适合腋芽启动培养的基本培养基是WPM;最有利于腋芽启动和增殖的培养基是WPM+1.0 mg/L6-BA+0.5 mg/LNAA+1.0 mg/LGA_3,有效增殖系数高达1.51。  相似文献   

17.
关于梅花Prunus mume的品种分类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俊愉  陈瑞丹 《园艺学报》2007,34(4):1055-1058
 探讨了在编著《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英双语增订版》时, 为解决与国际接轨而遇到的先决问题。经钻研《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7版) 后, 在梅种之下将品种分为3个品种群, 即: ①真梅品种群True Mume Group, ②杏梅品种群Apricot Mei Group, ③樱李梅品种群Blireiana Group。品种群以下,则不再分类、型等级别。而将二元分类法的内涵, 融入品种名称之中。不同意樱李梅用独立的杂种学名Prunus ×blireiana, 也不同意把杏梅提升为独立的种名Prunus ×bungo。樱李梅和杏梅还都应列在梅种之下,因三者之内果皮表面均具蜂窝状点穴——此乃梅、杏、李鉴别分类中的最关键性状, 必须首先考虑, 不能与其他性状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8.
龙眼梅PG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在龙眼梅(PrunusmumeSiebetZucc.Longyan)嫩芽中特异性表达的PGIP基因。DNA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龙眼梅的PGIPcDNA的序列全长为1045bp,该序列与已发表的PGIP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9.
梅PGIP基因的克隆及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PCR扩增, 从梅基因组中得到1条全长1 192 bp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 PGIP)基因序列。该序列包含有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和1个内元。比对结果表明, 克隆到的序列与桃、马哈利樱桃中相应序列一致度分别为96%和95% , 其蛋白质序列与桃、马哈利樱桃的蛋白质序列一致度分别为97%和94%。该蛋白质序列中包含着一段亮氨酸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