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恐龙,使爬行动物达到最鼎盛。这个超过1000个成员的庞大族群,称霸地球大陆近1.6亿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恐龙家族在6500万年前以一种至今仍无法确定的方式突然整体性消亡,更令其充满神秘色彩。自19世纪初恐龙被一步步发掘以来,有关恐龙世界的种种研究、猜想,乃至以其为素材的文艺创作,无不吸引着人们的巨大关注。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的世界究竟隐藏着哪些奇妙的东西?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们探索的脚步去看个究竟吧。  相似文献   

2.
英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新观点,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是年代更为久远的一场大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指出,目前发现的恐龙化石年代均比6500万年要久远,最“年轻”的恐龙化石形成年代距今也有6700万年,比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早约  相似文献   

3.
乡村的理想 曾在一个朋友的一篇博客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每天晚上男孩都要陪母亲出门给牲口添草,乡村寂静黝黑的夜让他感到恐惧,因为家里穷,连一条看门狗都养不起。当老师布置了作文《我的理想》时,男孩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我想要变成一条狗,为母亲守家护院,永远陪伴在母亲的身边!老师没有给这篇作文打高分,但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让人心疼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神州第一龙     
在伊春市嘉荫县的黑龙江边.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黑龙江平头鸭嘴龙化石.很多学者称其为“神州第一龙”。恐龙是生活在距今约2.5亿年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当时,黑龙江流域一带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土地湿润、植被繁茂,适宜恐龙生存。黑龙江平头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是以植物为食的素食恐龙。  相似文献   

5.
桫椤所在的赤水河谷,两岸青山,郁郁葱葱,没有想到,在这大山的怀抱里竟然隐藏着一种成片接壤的世界珍稀植物一桫椤。桫椤又名树蕨,恐龙时代的植物,是在遥远的侏罗纪时代就曾出现的物种。恐龙灭绝了,这种植物却奇怪地生存了下来,捱了两亿年,即便濒临,却在赤水河谷自成气候,被科学家称做“古生物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2002年11月下旬,祁阳挂榜山发现比恐龙早两亿年的古生代珍稀动物———“中国小鲵”。这一发现对了解我省地质地貌的沧桑巨变、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综合多学科考察依据。(一) 祖居挂榜山林场龙塘村的老支书蒋天民,为挖掘山区资源,带领百姓致富,踏遍了挂榜山的山山水水。2000年初,一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惊喜不已,在云仙观附近的一口山塘里,几只他小时候曾见过的俗称“狗头娃娃鱼”的小家伙在产卵,这使他萌发了考证其真实身份的念头。为此,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耗资几万元进行人工饲养,并踏上了坚韧不拔的“求证…  相似文献   

7.
《森林与人类》2010,(5):4-4
德国科学家在恐龙时代的非洲古森林发现了30块琥珀化石,这也是科学家迄今在非洲发现的第一批琥珀化石。科学家称,这些史前昆虫和植物孢子在距今大约9500万年前封存于埃塞俄比亚中部森林的黏稠树脂中。这些生物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一个特殊的进化时期,在这个时期,那些在今天十分普遍的昆虫种类最早开始在地球上出现。  相似文献   

8.
自以为对沈国舫院士已经十分了解了。但读过有关他的砖头般的新书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我是沈院士的学生。尽管他和他的夫人都没有给我上过课,但他们对我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同住在一幢宿舍楼里。每次上下班,我都要从他的家门前走过。偶尔遇到他,不是赶着去开会、讲课、调研,就是刚刚从外地风尘仆仆地回来。  相似文献   

9.
英国医生里·利菲维尔,家住远离伦敦的肯特郡。他养了一只心爱的波斯猫,取名为比特尔,他俩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利菲维尔去伦敦办事也带上了比特尔,去时兴致勃勃,回时却十分沮丧,原来这只猫在喧闹的伦敦大街上走失了。从此以后,这位医生感到非常寂寞,有时简直痛不欲生。半年以后,这只猫突然回家了,使利菲维尔喜出望外,他简直无法想象比特尔是如何茫茫天涯知归途的.要知道.比特尔欲重返主人身边必须穿过整个伦敦,还要越过泰晤士河,路程达120公里。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世界发现有鸥类44种,中国有14种,其中35种早已有记载,只有一种在本世纪70年代才被发现。这种鸥背部浅灰,头部黑色,腹部白色,羽冠乌黑,白眼黑嘴叫黑嘴鸥,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英国有一位湿地鸟类专家叫梅伟义,他对鸟类颇为偏爱,特别对鸥类极有研究。1974年,梅伟义先生在香港米埔沼泽破灭荒发现了黑嘴鸥,梅伟义先生认为,保护黑嘴鸥必须找到它的繁殖地,然而他查遍了世界上有关鸥类的文献资料,从1894年有关于黑嘴鸥的报道以来,从未有人找到过它的繁殖地——这是一个百年未解之谜。1989年5月,辽宁省鸟类研究中心的鸟类…  相似文献   

11.
他拄着双拐,艰难地、一步步地向荒坡挪动,随后坐在树坑边,固定好晃动的身体,双手举起铁镐用力地挖,每挖一会儿就要拖着瘫痪的双腿移动一下。一镐、二镐……豆大的汗水从额头上直向下流。衣服已经全部汗湿了,他仍在挖……。他叫傅本发——湖北省随州市高城镇七里塔村的一个残疾农民。 艰难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嗜龙的爬兽     
《森林与人类》2006,26(8):90-90
这是一只强壮爬兽,发现于辽宁北票地区的陆家屯化石层。其头骨上有着强壮尖利的门齿,发达的颞肌,下颌上有深凹的咬肌窝,表明爬兽有较强的吞咬能力。在该爬兽化石身体的左下侧的胃部位置,有一只被其吃下的恐龙,关节相连的肢骨证明爬兽在捕获猎物后大块撕碎吞食猎物,几乎少有咬碎  相似文献   

13.
《林业与生态》2013,(5):40-41
说到英国,你最先想起的会是什么?女王?大本钟?红色的双层巴士?人们很容易忘记,英国是一个有着古老农业传统的国家。在很多国家,大都市意味着良好的修养、舒适的生活,是社会名流的聚集地,而在乡村居住的多是生活比较艰苦的农民。在英国,情况却是相反的。都市在英国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场所,一年中,大部分生活优渥的家庭都只在城里度过忙碌的工作时光,在喧嚣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归乡村生活。  相似文献   

14.
守林人     
守林人日夜巡视着森林。他一步一步的走着,眼睛注视着每一个地方。他不容忍一切可疑的阴谋、灾害,从这里通过,在森林中躲藏。守林人在森林里生活久了,年老了还是跟年青人一样。他脸上的皱纹是那树木的皱纹。经历过万年的风霜,不断地增加,却又不断的成长。他那坚强的...  相似文献   

15.
去年秋,金秀县一退休职工家属在离县城六公里处的林区内,发现一个形状酷似卧躺“恐龙”的檫木根蔸。该“恐龙”有首有尾,有嘴有眼,身长1.1米,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里,国有金洞林场党委书记李培生来到小金洞乡督查春季造林。他首先询问了乡里的春季造林情况,继而,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与乡里的干部和林业工作人员爬上海拔400多米的小源凼察看树苗的成活情况。当他发现一棵树苗有点歪斜时,当即放下雨伞,蹲下身子,用双手将它扶正,并培了培土。检查了山坡造林,李书记不顾山路陡险、泥滑,不辞辛劳,又与大家一起攀着树蔸,一步一步地向山顶爬去,边爬边察看树穴的大小,苗木的粗细。当发现一处被漏栽时,李书记随即找来一株树苗补上。爬上山顶后他看了树苗长势,又察看了新植的作防火林带的木…  相似文献   

17.
宗同昌,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著名探险家,考古专家。作为一个文物摄影工作者,他一直迷恋于西部探险。他曾参与过楼兰、罗布泊考察探险活动,7次参加西藏阿里地区古格考古,还于1995年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2004 年,宗同昌历时73天,成功地徒步穿越了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徒步走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在他7次阿里考古中,由他和陕西考古所张建林首次发现的古格遗址就有50余处。北京初春的一个傍晚,西直门一条胡同里的小酒馆中,一盘饺子,一瓶二锅头,我们俩相对而坐。50多年的岁月风霜使他的头发、胡子呈现…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在城市工作的儿子,一位在乡下耕种的父亲,一块"父亲的水稻田"把城市与乡村连结起来,所有的故事,就从这块稻田里生长出来。新农人新下田一开始我跟父亲说"想在2014年在老家乡下种一小片田、跟城里人分享大米"的时候,父亲惊讶极了。当我说到一斤大米30元的价格时,他嘴巴都张大了。这件事太异想天开了。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当然后来他相信了。因为这个在城市里生活的儿子,不仅自己回来种田,还把城市里的大人和小孩一起带来,几十个人高高兴兴干农活,大家一起插秧,一起割稻。  相似文献   

19.
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阶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也曾帮助建立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60年,赫胥黎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野生动物保护活动的顾问前往东非。在那里,他被自己的所见所闻惊呆了。回到伦敦后,赫胥黎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国公众。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我们人类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坏动物栖息地,捕杀野生动物,那么该地区的野生物种在20年内就会毁灭殆尽。赫胥黎的文章在英国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20.
鳄鱼的历史相当悠久,其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23亿年前的中生代,而在1.4亿年前的中生代白正纪便已经达到其黄金时代。当时地球上是爬行动物的天下,也是形形色色的恐龙县为兴盛的时期。然而一场至今尚未得到圆满解释的神秘天灾,竟然将地球上所有的恐龙通通油灭干净。而鳄类却奇迹般地逃过了“鬼门关”,继续生存到现代。但在今天,鳄鱼虽然没有像恐龙那样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上鳄鱼数量正在剧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有幸采访了中美两国鳄鱼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黄祸坚教授和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官员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