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桃蚜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动态要分为5个过程,并分析发各自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2.
综合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聚类变量和聚秩变量的两个概念,其中聚类变量是用来描述n个样本被分成m类以后的阶段聚类结果,当两个样本属于同类时,该两个样本间的聚类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聚秩变量是用来描述整个系统聚变过程,两个样本间聚秩变量的取值为该两个样本在n个样本由n类聚至1类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对不同聚类结果的n维聚类(秩)变量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综合相似矩阵,经过模糊等价变换得到样本隶属度矩阵,通过选取适当的截值,即可得到含着原来聚类结果综合信息的模糊综合聚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1年种植的21个不同基因型春小麦进行研究,证明了模糊聚类是进行春小麦优良品种分类的较好的方法,通过对6个品质指标(GMP,伯尔辛克值,沉降值,粗蛋白含量,面包体积,湿面筋)模糊聚类可以将本试验的春小麦分为4类,同时对6个品质指标(GMP,伯尔辛克值,沉降值,粗蛋白含量,面包体积,湿面筋)和5个农艺性状指标(株高,穗长,有效分蘖,主穗小穗数,千粒重)联合模糊聚类与品质性状模糊聚类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研究菜蚜种群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别描述了杭州郊区秋末冬初季节小白菜上菜蚜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菜蚜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的整体动态,结果表明,桃蚜,萝卜蚜及其混合种群的数量动态呈指数或Logistic曲线变化,它们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而且凝集强度始终从高到低呈持续下降,运用模糊聚类法,可将其种群的整体动态分成4个时期,依次为:苗期(或移栽后的返青期)的迁入期,成株初期的增殖扩散期,成株后生长盛期  相似文献   

5.
加权空间模糊动态聚类算法在土壤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改进和提高空间模糊聚类算法。【方法】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属性的权值,然后将权值与空间模糊动态聚类法相结合,最后利用概率统计中的F分布来确定最佳分类,以提高空间模糊聚类算法的智能性。【结果】加权空间模糊动态聚类算法与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传递闭包方法进行比较表明,当λ取0.993时,F值最大,分类效果最好。此时,加权的F值为4.898,未加权的F值为2.957,说明加权的类间的差距比未加权的明显,即该算法聚类准确率要明显高于未加权的模糊聚类算法。【结论】将其改进的算法运用到精准农业的土壤肥力评价中,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荷花品种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继传统数量分类工作之后,对71个荷花品种进行了动态系统模糊聚类和最优化模糊聚类(ISODATA)分析。两种模糊聚类分析的结果都有助于揭示各种间的亲缘关系,其中系统模蝴聚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新的结合了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和可能性c-均值聚类(PCM)算法优点的联合模糊c-均值聚类(AFCM)算法。它克服了PCM对初始值敏感、易产生一致性聚类的缺点,是PCM的扩展算法。试验表明:AFCM能同时产生隶属度和典型值,从而更好地处理噪声,避免了一致性聚类,同时提高了聚类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方法一直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对教师进行定岗分类。当系统数量比较庞大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该方法比普通的按照工龄对教师定岗分类准确方便得多。  相似文献   

9.
复合生态系统中区域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平顶山市10a环境质量检测及评价的相关资料,提出了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类似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聚类分析法计算出各年度可持续发展度,确定影响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序列模型,为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个师级生产单位的31个农业经济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前6个主因子的贡献率达到了85.02%,从中选择了16个经济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同时针对新疆兵团生产的特点,就棉花生产、林果生产、畜牧业生产等三个特殊因子进行了分别聚类,从而可以反映出兵团的产业特点及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11.
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山东17个地市的综合实力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山东分为5类地区。第1类为青岛市;第2类为济南市、淄博市、烟台市;第3类为东营市、威海市;第4类为潍坊市、济宁市、枣庄市、泰安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第5类为菏泽市。分析结果与山东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模糊聚类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分析了聚类分析4种原始数据规格化处理的数据特征,提出最大值规格化与均值规格化,由于能保持不同指标的原分辨力,是较好的方法。将常用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分为绝对差数、相对差数、比例相似性3种类型。论证了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法就是经典系统聚类的最短距离法,模糊系统聚类仅是一般系统聚类法的特例。  相似文献   

13.
模糊聚类分析在苹果褐斑病流行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直接模糊聚类分析法,把苹果褐斑病的发病数量(即强度)、空间和时间动态作为统一整体(即系统),以感病指数(X)、聚集性指标(M*/M)和病叶率(P)作为病害流行动态的特征指标,研究了苹果褐斑病的流行动态,从病害流行动态的统一观出发,把病害流行动态的一个生长期分为4个阶段,并对模糊聚类分析在病害流行动态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用模糊聚类分析评价惠民及淄博地区土壤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之间的界线往往不一定很清晰。如环境污染的程度,并没有绝对界线因此,对具有模糊性的环境质量。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较为适宜。本文采用模糊系统聚类分析法,即通过建立模糊相似关系,然后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对惠民,淄博14个县,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贵州奈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体系,为贵州奈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12个种植区的成熟奈李果实为试材,测定果皮色泽、果形指数和硬度等8个外观品质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等16个营养成分指标,在此基础上对24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3个外观品质主成分(X1~X3),累积贡献率达81.74%,外观品质评价模型X=0.408X1+0.230X2+0.180X3;提取到5个营养指标主成分(Y1~Y5),累积贡献率达86.81%,其评价模型Y=0.284Y1+0.240Y2+0.146Y3+0.110Y4+0.089Y5;综合24个指标分析提取到6个主成分(Z1~Z6),累积贡献率达89.94%,奈李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Z=0.240Z1+0.227Z2+0.147Z3+0.121Z4+0.091Z5+0.073Z6;在类间距离为15时,12份奈李被聚为4类,4号、5号、3号、7号和8号聚为第1类,第2类包括1号、2号、9号、10号和12号,6号和11号分别归入第3类和第4类;第1类外观品质较优,第3类和第4类营养品质较优。【结论】12份奈李综合品质依次为3号>8号>5号>6号>4号>11号>7号>9号>10号>2号>1号>12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把火土塘7种主要林分按其的营养状况分成三类,并用综合评定法对这种不同林分的凋物营养状况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安徽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法筛选出0~50cm 土层年平均贮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年降水可能蒸发差等三个因子为分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出安徽省土壤水分分区,并分别对各区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十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对稻曲病田间自然抗性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与稻曲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的4个指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1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田间自然抗性分为四类:抗病组合类,衡农S-1/明恢81、衡两优1号;较抗病组合类,培两优288、安湘S/K1640—05、培两优余红、安农810S/山青11;较感病组合类。培矮64S/湘早籼1号、培矮64S/山青11、培两优特青;感病组合类,安湘S/896,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两系法杂交稻组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将灰色关联度方法与模糊聚类法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灰色模糊聚类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浙江省杭州市七个县的农业综合生产力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全省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式、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主成份分析法选择了11个土地利用分区因子;根据这些因子在各县(市、区)指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应用模糊聚类模型按二级分类形式将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