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质稻品种,加快优质稻新品种更新速度,促进产业发展,特开展本次试验.选择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的15个优质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产量变化在570.9~775.8 kg/667 m2之间,其中C两优华占、川农优298、中优849、川优6203等6个品种比对照品种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为2.3%~15.1%;德优4727、成优8319、Y两优585等8个品种比对照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为2.6%~15.3%.综合各种品种性状,农艺性状较好、高产优质、田间抗逆性较强的C两优华占、川农298、中优849、川优6203共4个适宜在本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2.
选取10个优质稻品种与石阡县常年大面积种植的优质稻品种中优169进行同田对比试验,根据田间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抗逆性比较,筛选出4个品质优、产量高且抗逆性强的品种,分别为德优4923、绿优4923、宜香优1108、F优498。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水稻新品种广两优916在固始县的种植表现,并从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及时移栽、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抗灾保丰收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优质水稻新品种绿色栽培模式,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引进了5个优质稻新品种进行绿色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优18、天优华占在产量、抗性上表现均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5.
杨洪理  刘福平  杨春华  竭润生 《种子》2005,24(12):107-108
介绍了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中优445具有农艺性状好,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秆硬、抗倒,抗病,后期转色好,商品性好等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构建丰产群体;合理施肥,重底早追,补施穗肥;科学管水;及时防病治虫等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磊  刘敏  杨明  丁钊  余萍  杨超 《耕作与栽培》2023,(3):110-112+123
薏苡新品种吉薏8号,具备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本文着重介绍了薏苡新品种吉薏8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田间观察记载技术标准等,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为薏仁米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圣丰1优319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杂交晚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在延平区半高山区作烟后稻试种示范。总结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深两优5814在将乐县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其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新组合金农3优3号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金农3A与金恢3号配组选育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该组合2010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2011年续试,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2006).该品种糙米红褐色,具有产量高、米质好、营养高的特点,适合在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2012年根据省种子总站"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与示范项目"工作部署,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优质稻)体系建设项目",上杭县种子管理站引进金农3优3号作烟后晚稻栽培种植,田间表现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糙米红褐色、抗性好,现将试种情况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华优638是广东肇庆市农科所与广东省杂优中心合作用Y华农A和R638组配育成的杂交水稻感温型高产优质新品种,2006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2006033).该品种杂种优势突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生育期适宜,是目前我市优质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组合.现将其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究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的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相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高产品种‘协优385’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产量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实粒数,r=0.53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穗粒数与实粒数相关系数r=0.77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和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在新品种‘协优385’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氮肥适当后移,倒三叶时增施粒肥,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以提高结实率进而增加穗粒数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F优498是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以江育F32A与蜀恢498配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2011年通过国审(国审2011006),2012年垫江县生产示范推广,在11个优质稻品种展示中产量居第1位,22个水稻新品种展示中产量居第2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水稻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宁都县2016年进行了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并开展了新品种大田展示,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宁都县2016年的晚稻主推品种,以选择适宜宁都县生态条件种植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确保粮食生产更加高产高效.结果表明,深优9582、天优827、天优雅占等品种表现优异,可以扩大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优良杂交水稻新品种供生产应用,特在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开展新品种田间鉴定试验。结果表明,5个新品种与对照种中优808在产量表现上的差异没有达到5%的显著水平,但在农艺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川农优894、川香优569和C两优华占比对照增产约9%,植株均比对照矮,可示范推广,前两者产量增高的原因主要是穗实粒数较多,后者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但三者的结实率比较低。相对减产的宜香系列的株高比较高,产量构成因子表现中等,米质较好,可作为优质稻品种轮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广8优165连续3年在德化县作中稻种植,均表现出群体整齐,生育期适中,后期转色好、产量高、抗病性强、米质优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介绍了广8优16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旱地小麦偃佃9433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旱地小麦新品种偃佃9433的特点,如抗寒、抗病、抗倒,节水,落黄好,品质优,产量结构佳,高产稳产,丰产潜力大,旱作适应性广等,提出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杂交油菜新品种扬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油菜产量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油菜产量及产油量,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经过近十年努力,选育出杂交油菜新品种扬优8号。该品种在江苏省区试中,表现突出:产量高,一般产量可达200kg/667m2;稳产性好,参加试验的几年间产量变幅小;品质优,符合国家双低标准;抗逆性较强。是一个优秀的杂交油菜新品种。为了配合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其相关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宗平  王春 《种子》2005,24(10):92-93
水稻是赤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栽植面积1.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2%,全市粮食产量的65%.引进杂交水稻新品种试验,筛选适合赤水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更换老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2005年我市引进杂交水稻新品种11个,以汕优63为对照进行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富优4号、Q优2号、富优2号、Q优6号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摸索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特进行了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以选择适宜我县生态环境生长的优质高产品种,确保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1小区对比试验1.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用品种(含两个对照品种)有22个,按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熟组和中迟熟组。早熟组:株两优312、陵两优942、株两优22、株两优35、株两优39、中嘉早17、益两优88、株两优4024、株两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适应长沙烟稻轮作区不同烟叶采收期的晚稻品种,模拟烤烟正常采收与推迟采收两种条件,以15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大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从全生育期角度,6月18日播种条件下,所有品种均适合作烟后晚稻种植,而6月28日播种条件下仅湘丰优103、隆香优130、深优9520、湘丰优9号、金优284、丰源优299、丰源优272能够正常成熟;(2)从产量角度,6月18日播种条件下,两优527、丰源优272和隆香优130产量可达8000 kg/hm2左右,是烟稻轮作区烟叶正常采收条件下烟后晚稻品种的首选;6月28日播种条件下,丰源优272、湘丰优103、深优9520和湘丰优9号是较佳选择,产量可达7600kg/hm2以上;(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系数呈正相关,因此选择穗型较大、经济系数较高的晚稻品种易获得高产。结果对长沙烟区烟后晚稻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