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MCHK_7135基因的突变体及回补菌株,对突变菌株和回补菌株在人工培养条件以及与宿主植物紫云英共生下的各项表型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菌株对氧胁迫的敏感性增强;接种突变株的紫云英长势矮小,侵染线及根瘤原基数目减少,根瘤数量少,固氮酶活性低,而向突变菌株导入完整MCHK_7135基因后,各项共生表型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华癸中慢生根瘤菌的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MCHK_7135基因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固氮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3841透性酶基因rl1568的作用,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豌豆根瘤菌透性酶基因rl1568突变体。结果表明,rl1568基因突变不影响菌株在自生培养条件下生长,但该基因突变株对低浓度的氧化物十分敏感且生长较差。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H2O2不能诱导rl1568基因表达。植物盆栽试验发现rl1568基因突变对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因敲除构建豌豆根瘤菌ohr B基因突变株,研究突变株的抗氧化和共生固氮表型。结果表明:ohr B基因不影响菌株在自生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但对氢过氧化枯烯(cumene hydroperoxyde,Cu OOH)、过氧化氢(H2O2)、次氯酸钠(Na Cl O)等氧化物敏感,且在Cu OOH胁迫下,相比野生型菌株,突变株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豌豆根瘤菌ohr B基因表达不受H2O2诱导,且ohr B基因的缺失对其他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共生实验表明,ohr B基因对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及根际定殖能力没有影响,但在7 d瘤龄的豌豆根瘤类菌体中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并对根瘤菌结瘤能力有影响。ohr B基因虽对豌豆根瘤菌的自生生长、共生固氮、根圈定殖没有影响,但在抗氧化及竞争结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外源共生基因对紫云英根瘤菌共生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豌豆根瘤菌共生质粒pJB5JI、含紫云英根瘤菌共生基因的重组质粒pRaZ15及含苜蓿根瘤菌共生基因的重组质粒pRmSL26导入紫云英根瘤菌野生型菌株7653R,然后对3种转移接合子的共生固氮效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结果表明:转移接合子7653R(pJB5JI)的共生固氮能力较出发菌株7653R大幅度提高,而且表现出较高的竞争结瘤能力,转移接合子7653R(pRmSL26)在固氮酶活性、植物干重及结瘤数方面亦显著高于对照菌株7653R;转移接合子7653R(pRaZ15)虽然在固氮酶活性及植物干重方面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但结瘤数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基于前期对华癸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7653RsRNA(small non-coding RNA,sRNA)的生物信息学预测,经Northern blot验证获得SraGsRNA。本研究采用RACE与转录组高通量深度测序确定了SraG全长,并分别利用RNAfold软件和TargetRNA软件预测了SraG二级结构和靶位点,进而构建了M.huakuii 7653R的SraG插入失活突变体(M.huakuii SraGmut),并对突变体接种紫云英的共生表型进行了检测。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M.huakuii 7653R相比,接种突变株M.huakuii SraGmut的固氮能力显著下降,突变株固氮酶活性下降约40%,植株鲜质量和根瘤数目也显著降低。结果表明,SraG的功能与M.huakuii 7653R的共生固氮过程相关,作为sRNA可能参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6.
盐碱土高效固氮蚕豆根瘤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玉溪澄江大白豆(宿主植物)的根瘤采集及根瘤菌的分离纯化,获得了36株蚕豆(Vicid faba Linn)根瘤菌。为进一步探讨所得根瘤菌的结瘤固氮能力,采用土壤盆栽的方法 ,将这些根瘤菌回接到蚕豆小青皮上。植物生长70 d以后,观察生长状况,综合株高、地上部分干重、结瘤数等生长指标,筛选出2株高效固氮根瘤菌菌株Hbu610041和Hbu610055,为蚕豆的实际生产准备了根瘤菌接种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7.
根据华癸中慢生根瘤菌7653R全局转录组分析结果,获得在共生固氮阶段显著上调表达的基因MCHK_8182;设计重叠延伸PCR引物,构建MCHK_8182双交换突变重组质粒载体;通过三亲本杂交,将突变载体导入7653R;在蔗糖压力培养下进行筛选,最终获得MCHK_8182双交换突变株。PCR及测序验证双交换突变株构建成功。植物盆栽试验结果显示,与7653R野生型接种的植株相比,MCHK_8182突变菌株接种的植株根瘤数减少,但固氮酶活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紫云英根瘤菌的质粒特征及内源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2个野生型紫云英根瘤菌菌株的质粒和抗性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紫云英根瘤菌菌株都含有1-4个数量不等的质粒,其分子量变幅在18.5-300Kb之间。大部分野生型分离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和链霉素的能力;其中抗庆大素和抗卡那霉素的能力超出一般快生型根瘤菌的许多倍。对菌株HR104的热处理消除试验结果表明,抗庆大霉素的因子与其中的一个巨型质粒(p104c)相关。用消除质粒p104c的突变株回接寄主植物仍能够形成有效根瘤,说明该质粒的存在与共生固氮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9.
云南东川铜矿区豆科植物-根瘤菌对铜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川铜矿区自然生长的优势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可为利用豆科植物改良铜矿区土壤及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对根瘤菌进行耐酸碱及铜胁迫试验,并回接耐受性较强的菌株,在铜盐胁迫下研究其宿主植物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云南东川铜矿区自然生长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存在着丰富的耐酸、铜菌株,筛选出1株可以耐受pH值3.0及Cu2+浓度3.5 mmol/L的菌株DS3(与三叶草共生)。在较高的铜盐胁迫下,回接强耐铜根瘤菌DS3后,可显著提高其宿主植物对铜盐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体系的特征:1.根瘤的形成和发育;2。根瘤内类菌体的发育;3.类菌体内固氮酶系的组合;4.豆血红蛋白的生成。并阐明了根瘤菌与共生植物的专性结合、相互作用以及两个有机体的遗传因子在相互调控中的联合表现。研究了从紫云英根瘤菌的离体类菌体在共生固氮作用中的能源物质的供应,类菌体的呼吸作用与固氮作用的关系,豆血红蛋白调控固氮体系的氧供应。并提出:1.培育与豆科作物品种有效组合的高效根瘤菌菌株;2.协调共生固氮作用中各环节的影响因素;3.豆类作物开花期适当施用氮肥,发挥根瘤菌-豆科作物固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