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重要林业害虫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的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GP)基因,并分析其序列、时空表达特征及对温度胁迫的响应,为进一步研究黄野螟的抗寒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黄野螟转录组文库获得GP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通过同源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对其进行鉴定,利用RT-qPCR分析其时空表达谱及对温度胁迫的响应。[结果]将筛选出的基因命名为Hv GP(Gen Bank登录号:MG517442),其开放阅读框(ORF)长2 526 bp,共编码841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相似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Hv GP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对应蛋白的相似性最高(95%),亲缘关系最近;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对应蛋白相似性最低(78%),亲缘关系较远。RT-qPCR分析显示:Hv GP在5龄幼虫虫态时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1.77倍; Hv GP在黄野螟不同组织均有表达,且在组织间存在表达差异,幼虫脂肪体的表达量是其体壁的72.85倍;在成虫阶段,翅中表达量最高,足中最低。在5、10、15、20℃低温胁迫下,Hv GP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处理(25℃),在30、35、40℃高温胁迫下,Hv GP的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根据黄野螟不同发育阶段与不同组织表达模式推测,Hv GP可能与黄野螟的组织分化、摄食及运动等生命活动有关。Hv GP基因在温度胁迫下的响应表明Hv GP能响应低温信号,高温与Hv GP的表达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阐明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基因的表达模式并研究温度胁迫对其表达的影响,从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成虫转录组文库中筛选获得黄野螟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HvTpx(GenBank:MF521978)。序列分析显示,该序列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88bp,共编码195个氨基酸。HvTpx属于典型2-Cys类Tpx。HvTpx的氨基酸序列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同源性最高,为87%,与其他昆虫的同源性在75%以上。黄野螟与棉铃虫处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RT-qPCR分析结果显示:HvTpx在成虫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发育阶段;HvTpx在幼虫中肠表达量最高;HvTpx在成虫腹部表达量最高,足部表达量最低;HvTpx在0℃、10℃和35℃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25℃)。结果说明这些温度可以诱导HvTpx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3.
从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转录组文库中成功筛选到具有完整ORF框的黄野螟中性肽链内切酶基因(NEP)序列,命名为HvNEP(登录号:MH298329)。该序列ORF框长2 310 bp,共编码769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分析结果表明,HvNEP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NEP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达79%。RT-qPCR结果显示,HvNEP在黄野螟成虫中表达量最高,为卵(对照)的113.77倍。HvNEP在黄野螟不同组织间存在表达差异,幼虫阶段在头部表达量最高,为体壁(对照)的5.28倍。成虫阶段,HvNEP在翅中表达量最高,为腹(对照)的11.06倍,在足中最低(0.11倍)。分析黄野螟NEP时空表达动态发现,HvNEP可能与昆虫行为的调控及神经系统的完善有关。在60 ng/μl和120 ng/μl的20-羟基蜕皮激素(20E)胁迫下,HvNEP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表明HvNEP作为蜕皮激素的次级应答基因,其表达受20-羟基蜕皮激素调节。  相似文献   

4.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斜纹夜蛾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SlAK,其GenBank登录号为HQ84071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1373 bp,其中5′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65和240 bp;其开放阅读框位于66~1133 bp,编码35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精氨酸激酶基因蛋白序列享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序列具有精氨酸激酶典型的酶活性部位氨基酸序列CPTNLGT、酶活性位点氨基酸和能形成离子耦合结构的氨基酸。SlAK基因在斜纹夜蛾幼虫的头部、中肠、脂肪体和体壁内均有表达,以在中肠内的表达水平最高;SlAK基因在斜纹夜蛾幼虫不同发育期的表达量不同,mRNA表达水平在3龄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5.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斜纹夜蛾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SlAK,其GenBank登录号为HQ84071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1373 bp,其中5′和3′UTR的长度分别为65和240 bp;其开放阅读框位于66~1133 bp,编码35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精氨酸激酶基因蛋白序列享有较高的同源性,该序列具有精氨酸激酶典型的酶活性部位氨基酸序列CPTNLGT、酶活性位点氨基酸和能形成离子耦合结构的氨基酸。SlAK基因在斜纹夜蛾幼虫的头部、中肠、脂肪体和体壁内均有表达,以在中肠内的表达水平最高;SlAK基因在斜纹夜蛾幼虫不同发育期的表达量不同,mRNA表达水平在3龄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6.
从转录组文库筛选出具有完整ORF框的黄野螟EcR基因序列,命名为HvEcR(登录号:MH588318)。序列全长1 734 bp,包含1 638 bp长的ORF框,共编码545个氨基酸,具有EcR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比对结果表明,HvEcR氨基酸序列与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同源性最高,分别高达96%和92%。RT-qPCR结果表明,HvEcR在成虫和5龄幼虫时表达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2倍和5.68倍。HvEcR在黄野螟幼虫不同组织间存在表达差异,在脂肪体中表达最高,为对照的4.54倍,其次在头与马氏管中也有较高表达,分别为对照的2.85倍和2.49倍。在20E胁迫下,HvEcR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表明HvEcR作为蜕皮激素的核受体基因,其表达可能受20E诱导。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研究了5种螳螂捕食黄野螟幼虫及人工饲养的情况.结果表明,广斧螳成虫对黄野螟3~4龄幼虫的日捕食量最大,最高可达6头/只,与其他4种螳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黄野螟幼虫密度的增大,螳螂的捕食量会显著增大,但达20头/盒时,捕食量不再出现显著增大;综合比较日捕食量、产卵鞘量、卵期、初孵若虫量、成活率等指标,筛选出广斧螳为黄野螟的优势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拟克隆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精氨酸激酶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探讨该基因在朱砂叶螨生长发育、滞育及响应温度胁迫和紫外胁迫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技术和RACE方法,获得朱砂叶螨精氨酸激酶cDNA全长序列(TcAK),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cAK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滞育状态和温度胁迫及紫外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结果表明,TcAK基因阅读框架全长1 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典型的精氨酸激酶活性中心位点和底物结合区。TcAK基因在幼螨期和若螨期的表达量较卵期显著增大,在幼螨期的表达量达到最大,远高于其他发育阶段,而TcAK基因在成螨期的表达量较卵期下降。此外,滞育状态、高温/低温胁迫、UV胁迫下朱砂叶螨的TcAK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结论】朱砂叶螨精氨酸激酶与其生长发育相关,并可能参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得到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开放阅读框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显示:该开放阅读框基因的序列长度为1 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残基;该序列登录Genbank(GQ:851626),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锯缘青蟹精氨酸激酶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氨酸激酶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4%,与岸蟹(Carcinus maenas)、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等甲壳类动物的精氨酸激酶也有较高的同源性,均高于90%;将克隆得到的锯缘青蟹精氨酸激酶基因与pGEX-4T-3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得到分子质量为65 ku的融合表达蛋白(GST-AK),经兔抗锯缘青蟹精氨酸激酶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印迹分析证实,GST-AK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