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研究猪苓菌已有30多年,经过多年的试验栽培,逐渐发现了其发育规律以及与其他菌类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猪苓的真正营养、化学关系,并且试验成功省工、投资少、操作简便、产量高、见效快、收益大的半野生栽培方法,逐渐取代传统单一依靠野生采挖而且繁琐的种植方法。本文进一步阐述猪苓的生理特性,介绍栽培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更加规范科学管理,对猪苓野生资源的保护作用也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猪苓属多孔菌 科真菌药 物,具有 利水、渗 湿作用。 广泛用于 医药和高 级化妆品, 市场缺口 很大。传 统的栽培 方法是采挖野生小猪苓,栽培4~5年才出成品,每平方米可产猪苓4公斤~5公斤。本  相似文献   

3.
<正>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市场前景一路看好。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栽培猎苓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影响猪苓产量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陕西、河南两省13个猪苓栽培地实际情况调查,详细了解了猪苓产量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猪苓产量与栽培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海拔、坡向和栽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猪苓产量由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猪苓栽培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猪苓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通过深层增氧加湿和自然供养供湿及与单、双层菌材不同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寻找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因子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以菌材双层排列与深层增氧加湿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最佳,并在不同因素不同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主治肿胀满腹急痛。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的山区,  相似文献   

7.
山苍子采收与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药效与分布山苍子,别名荜澄茄、豆豉姜、木姜子、呈茄子,为樟科植物山鸡椒的干燥果实,是较常用的中药材。一般以采集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山鸡椒果实入药。山鸡椒常野生于向阳山坡林缘、灌丛或杂木林中,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野生猪苓菌株的最佳分离、培养方法,为猪苓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陕西眉县太白山野生猪苓进行菌核组织分离和子实体孢子分离,比较2种方法所得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子实体孢子分离所得菌株为材料,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矿质元素和栽培代料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子实体孢子分离法所得猪苓菌株菌丝生长情况较菌核组织分离法好;PDA培养基、GPY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适用于野生猪苓菌的分离。分别以糊精、果糖为碳源,蚕蛹粉、酪素为氮源时,它们对猪苓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都非常显著;以1.2mL/L玉米浆作为生长因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高。适宜质量浓度的矿质元素对猪苓菌丝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0.018g/L MnSO4的效果最好;用腐殖土、木棒和树叶为主要填充基质的代料更利于猪苓菌丝的生长。【结论】获得了野生猪苓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9.
由于猪苓的用途不断拓展,野生猪苓的资源濒临枯竭,造成猪苓供需矛盾尖锐。为保护野生资源和缓解猪苓供需矛盾,该文根据猪苓生长适宜条件,摸索猪苓栽培技术,为猪苓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猪苓需求量逐年增多,野生猪苓贮藏量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猪苓特殊的生长条件使其在一般环境条件下难达到正常的生长要求,导致大面积推广成为难题。因此采用蜜环菌和菌材培育的仿野生猪苓栽培技术成为研究方向。本文收集整理众多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猪苓生长特征特性,总结出在林下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仿野生培育人工栽培猪苓。  相似文献   

11.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但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具有  相似文献   

12.
半野生猪苓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区,以1200~1600m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猪苓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猪苓是一味常用中药,为猪苓菌的菌核。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急待发展人工栽培。 一、选地与整地 猪苓生于海拔1000~3000米的次生阔叶树林中,系寄生植物,生于地下树根部,地上无苗。它宜于在气候凉爽、肥沃、湿润、腐殖质多的土壤及排水良好的二荒地上培育。可在选好的树林中,于近树根处拉长、宽各30厘米,深16厘米的土坑,或将土地耕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属高等专性寄生性真菌,而蜜环菌是猪苓专性寄主,其他高等植物(菌材)又是蜜环菌的寄主。结合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根据猪苓和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人为创造适宜条件,建立起猪苓、蜜环菌、高等植物三者寄生链条关系,以鲜猪苓菌核为繁殖材料,以猪苓菌核或菌核组织培养的菌丝体做种,在猪苓休眠期,采用地面砌池连片双层栽培法,能有效提高猪苓人工栽培的成活率,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光照强度对不同栽培环境下刺五加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光照强度对不同栽培环境下刺五加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刺五加不同栽培环境平均光照强度依次为农田区>林缘区>野生抚育区>野生自然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刺五加新梢生长量加大,强光下新梢叶片有灼伤,所以,农田栽培刺五加应选择东北向或北向坡地.野生刺五加园应清除较密的小灌木,以增强光照.  相似文献   

16.
衣民 《农技服务》1994,(8):18-19
<正> 近几年来,野生猪苓无节制采挖,资源遭到破坏.产量逐年减少.制药用量又逐年增大,价格陡升。而目前人工栽培仅是开始,数量极其有限,还无法弥补野生的不足,供不应求已成定局、野生猪苓家植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17.
猪苓属多孔菌,腐生真菌植物,以块茎入药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现代医学提取“猪苓多糖”治疗肿瘤效果很好。因野生资源连年采挖,猪苓价格逐年上涨。 我们经2年实践,采用菌种栽培猪苓,具有投资小,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长白山区野生猪苓的系统研究,从栽培场地的选择、种核选取、栽培方法、栽后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提出了适宜长白山区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的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猪苓菌的形态结构、适生条件、营养特性、培养基配方、适生树种及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和诱导猪苓菌丝扭结形成菌核的相关因子,以期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猪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已有2000年。我国是猪苓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猪苓野生蕴藏量在10000吨以上。但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资源枯竭,产量下降,年年缺口,今年产量(估算)将降至800~900吨。野生猪苓面临濒危,因此,国家已将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和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