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魔芋花药培养褐变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魔芋花药培养中褐变的一些因素研究,花药的消毒方法、冷处理、基因型、培养过程的温度、光照强度等都影响褐变的发生.通过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调整,使褐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褐变率得以降低.  相似文献   

2.
花药培养愈伤组织的培养一直是萝卜组织培养中的难点,在加上花药组织容易发生褐变,萝卜的花药培养比较难以成功.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文以萝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供体基因型、光照与温度以及蔗糖浓度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了花药愈伤组织褐变过程中几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如下:P403在2.0mg/L 2,4-D 1.0mg/L 6-BA 2.0mg/L KT的M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开始褐化的时间晚.抗氧化酶的活性较高;同时进行低温预处理、高温预培养和初期暗培养的协同效果较任何一种单独处理好;6%的蔗糖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3.
小麦花药培养是近年来获得小麦单倍体植株的主要途径,具有迅速得到纯合植株、克服后代分离、缩短育种年限的优点,但同时存在污染、褐化、玻璃化等问题,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本研究针对小麦花药培养中易出现的污染问题,对其出现原因和有效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Y2、Y4、Y5和Y6四个马铃薯品系为材料,研究培养基中添加硝酸银对马铃薯花药培养的愈伤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20 mg·L-1硝酸银能够提高马铃薯花药愈伤诱导率,同时褐化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文祥  王金荣  李珺  赵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399-17401,17415
对导致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并简述了防止和减少褐化的相应途径以及非酶促因素对组培中外植体褐变的影响,旨在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最后对褐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产业化构想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6.
研究一种在山药制品加工过程中防止褐变复合食品添加剂,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通过感官评定来确定最佳配方.以市售新鲜山药为主要原料,分别研究了柠檬酸、燕麦提取物、抗坏血酸这些常用护色剂对防止山药加工过程中褐变的情况,选择以柠檬酸和D-异抗坏血酸钠为护色剂.在考虑时间的基础上,通过L9(33)正交试验,确定了山药的最佳护色方法,即:0.3%柠檬酸,0.1%D-异抗坏血酸钠溶液浸泡45 min,有效的防止山药后续加工过程中的褐变.  相似文献   

7.
以淮山品种桂淮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条件、培养基质以及抗褐化剂等对淮山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段外植体的褐变程度较轻,薯块外植体的褐变程度严重;温度和光照对褐变均有影响;液体培养的褐变程度较固体培养轻;在培养基中添加1.0 g/L活性炭,能够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使褐化率降为70.37%,培养物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棕色化反应调控技术在烟草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棕色化反应影响着烟叶及其烟草制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对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的反应杌理、调控技术研究和在烟草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棕色化反应调控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市售新鲜山药为主要原料,分别研究了柠檬酸、燕麦提取物、抗坏血酸这些常用护色剂对防止山药加工过程中褐变的情况.选择以柠檬酸和D-异抗坏血酸钠为护色剂,在考虑时间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Vangal、波C、讷16、春薯4号和内薯7号5个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基添加物硝酸银、活性炭、马铃薯提取液对马铃薯花药培养的褐化率和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20mg·L-1硝酸银、0.5g·L-1活性炭和50g·L-1马铃薯提取液能够提高马铃薯花药愈伤诱导率,同时褐化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JA3、M44、19A647燕麦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将3种材料的花药接种于C17、W14培养基上,研究3种基因型在2种培养基上反应率、出愈率、转移率和再生率的差异,以期筛选出适合燕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和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在3个基因型中,JA3的反应率、出愈率、转移率都是最高的,分别达到36.29%、26.95%、86.93%,只有JA3获得了再生植株,其绿苗率为0.10%,可见JA3适合用于花药组织培养,可以作为燕麦花药培养的桥梁材料;C17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比较紧凑,质量较好,W14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不易聚集长大,质量较差,从W14培养基中共获得6株白化苗,从C17培养基中获得2株白化苗、2株绿苗.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燕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在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显著,JA3适合作为燕麦花药培养的桥梁品种,相较于W14培养基,C 17为燕麦花药培养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沙棘组织培养中易褐变死亡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类型、无机盐浓度、光照和培养温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沙棘水培2周以后休眠芽做外植体褐化率与取1年生枝条和2年生枝条作外植体的褐化率之间差异显著;使用1/4MS+6-BA 0.5 mg/L+NAA 0.2 mg/L的低盐和低6-BA浓度的培养基可以降低褐化且促进植株生长;接种后进行5 d的低温暗处理可以推迟褐变产生的时间,褐化率降低30%左右;在培养基中加入6~7 g/L的琼脂可使褐化率降低为12.67%,接种后在没有出现褐变物质前转接一次,然后慢慢延长转接时间比每14 d转接一次降低了30%,比每25 d转接一次降低了50%左右;附加1~2 g/L的活性炭可以减小褐变物的直径,推迟褐变始出物出现的时间,进而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13.
非洲菊叶外植体组培中影响褐化因素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5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非洲菊叶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筛选出对褐化影响最重和最轻的分别是Fe盐加倍和1/2MS培养基。并对影响非洲菊叶片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褐化程度加深POD活性有下降趋势,PAL活性和总酚含量有上升趋势。为防止褐化,应在POD活性下降和PAL活性及总酚含量上升前加入抑制褐化的试剂。  相似文献   

14.
褐变是影响牡丹石榴离体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减轻牡丹石榴初代培养中的褐变问题,研究基本培养基类型、附加物、光照条件、继代周期、取材时间5种因素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基本培养基为1/2MS;黑暗处理对褐变的影响不明显;聚乙烯吡咯烷酮对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佳处理浓度为2.0 mg/L;4月下旬取带芽的半木质化茎段为外植体,其褐变程度最轻;取材时间和转接次数对褐变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鸢尾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静  王鹏  左金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58-6859
[目的]研究鸢尾组织培养中的防褐化技术。[方法]以德国鸢尾黄娃娃、血石和不朽白3个品种为培养材料,以Ms+15g/L蔗糖+8∥L琼脂粉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影响鸢尾组织培养的褐化因素与防褐化技术。[结果]鸢尾的新生芽和花瓣较适宜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与其他部位相比褐变率较低;外植体组织块适中(3mm×3mm×3mm)可降低褐变率;在培养基中加入0.1%vc或0.3%活性炭对防止组织褐化效果明显;外源激素2mg/L6-BA易引发褐变,2mg/L Kt和2mg/LNAA对组织褐变影响不大;使用乙醇消毒剂时,对外植体浸泡时间以5~10s为佳,褐变率最低;全光照条件培养容易诱发褐变,采用仿人工气候条件培养较其他条件培养可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鸢尾工厂化育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实验对高山杜鹃组织培养中不同的外植体(顶芽、叶片、带腋芽的茎段)、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的抗褐化剂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不同的外植体褐化率不同,其中带腋芽的茎段的褐化率最低;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变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1.0g/L的活性炭时外植体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克新13号、克9723-20和讷16等8份马铃薯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L3(2 81×48)正交设计,对影响马铃薯花药褐化、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状体发生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花药培养对基因型有很大的依赖性,讷16、克9723-20、俄8和波C等4份材料具有较强的花药培养再生能力;花药接种密度对褐化率影响较大,40个.瓶-1的花药接种密度比较合适;硝酸银浓度30 mg.L-1、活性炭浓度200 mg.L-1能有效地减轻花药的褐化程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影响最大,NAA 0.5 mg.L-1、2,4-D 1.0 mg.L-1、KT 0.5 mg.L-1的配比适合多数材料愈伤组织的形成和胚状体的发生,以麦芽糖代替蔗糖可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培养基中加入马铃薯提取液能够促进胚状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水稻愈伤组织发生褐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水稻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与褐变发生有关的五种影响因系。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的影响在所研究的诸因系中居首位。水稻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发生褐变的褐化率差异很大,品种间最低与最高褐化率可相差6.67倍。培养基的不同pH值对愈伤组织褐变发生也有明显的影响。在灭菌前培养基pH6.0~6.4(灭菌后pH5.6~6.0)范围内,愈伤组织的褐化率最低,而当大于或小于此pH范围时,褐化率则明显上升。培养持续期在1~3周内,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与褐化指数均随培养期延长而增加。用水预先浸胚处理可增加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褐化率。紫外光预先照射稻胚处理也会增加愈伤组织的褐化率,但其影响程度基因型间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褐变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些年的研究,对褐变发生的原因、影响褐变的因素以及控制褐变的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解决褐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北美海棠组培快繁和组织再生中的褐变问题,分析北美海棠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茎段、嫩叶、嫩芽3种外植体中,褐变程度最低的为茎段;MS+1.0 mg/L 2,4-D的培养基上外植体褐变程度最低;暗培养下褐化程度低于光照培养;遮光暗处理外植体母株枝条可减轻褐变;低温条件下培养可抑制褐变;4月进行培养时外植体褐化程度最低,随后随月份增加褐变程度加重;培养基中附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减轻外植体褐变,而附加柠檬酸(CA)、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C预处理外植体均不能明显降低褐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