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种期对不同配置方式杂交棉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北疆棉区棉花苗期霜冻、大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棉花大面积重播的问题较严重,结合机采棉不同种植方式,研究播期对杂交棉不同配置方式下生育进程、光合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机采模式下杂交棉产量形成的规律,对机采棉灾后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杂交棉选用鲁棉研24号,以常规品种锦棉993号为对照品种,设正常播期和晚播(较正常播期推后24 d)2个播期,设置低密度等行距(行距76 cm)与高密度宽窄行(行距66 cm+ 10 cm)两种机采棉配置方式,生育期间调查棉花生育进程,测定棉株干物质、产量构成等.[结果]正常播期条件下,机采等行距种植能发挥杂交棉鲁棉研24号的生长优势,在保持较高收获铃数的同时,单铃重大,棉铃吐絮良好,产量最高,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有利于杂交棉实现优质高产;在晚播条件下,虽然棉株苗期、蕾期缩短,但较正常播期开花晚10 d,棉铃吐絮晚,花铃期延长15~20 d;光合物质积累总量低,单铃重和单位面积总铃数均明显下降,产量显著降低.晚播对机采等行距模式下杂交棉实收籽棉产量影响更大,收获前吐絮率下降了51.2;,减产严重.[结论]新疆棉花实行机械采摘,采用等距机采模式,杂交棉适时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杂种优势,实现棉花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的目的;若由于气候原因造成播期推后,则宜选择常规品种,采用适于机采的宽窄行配置方式,确保获得一定的实收产量,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对棉花杂交棉76 cm等行距稀植技术的实验推广发现:由棉花常规品种的矮、密、早种植技术转向杂交棉76 cm等行距稀植技术,对解决新疆近年出现的棉花质量持续下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第7师不断加大棉花杂交棉76厘米等行距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由棉花常规品种的"密、矮、早"种植技术转向杂交棉76厘米等行距稀植技术,由棉花高产理论"以密争温"、"以群体增产"向"向光要棉"、"光温互补",提高光能利用率转变,从而实现了机采杂交棉高效优质,但杂交棉保苗问题却日益突显。本文根据生产实践,探讨杂交棉浅播  相似文献   

4.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种植模式和缩节胺对重播棉花株型及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新疆南疆棉花轻简化栽培和培育机采棉最佳株型提供参考。【方法】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进行源棉11号品种种植模式和缩节胺的互作试验,种植模式设置76 cm等行距、(66+10)cm宽窄行2个水平,缩节胺用量设置288、408和543 g/hm2 3个水平。【结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能加速灾后重播棉花生育进程,吐絮提前,单株叶面积峰值提前,棉花提前进入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运,其株型也能达到机采的标准,产量品质也有所提升。而增施缩节胺可显著降低节间长,增大比叶重,叶片光合产物积累较多,最终提高棉花产量。【结论】重播棉田采用76 cm等行距种植,棉花全生育期喷施543 g/hm2的缩节胺,可促进棉花早熟并获较好产量,而(66+10)cm宽窄行种植模式的重播棉田,可使用408 g/hm2剂量缩节胺进行喷施。  相似文献   

6.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在大田试验中发现,株型较松散型早中熟棉花品种比较适宜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株型较紧凑型品种在(66+10)cm一膜六行机采种植模式下脱叶效果不理想而在等行距76cm机采种植模式下后期易倒伏。在保证机采棉高产优质条件下,以株型较紧凑型品种新陆中75号为示范,提出适宜紧凑型机采棉品种在一膜四行机采种植模式下皮棉单产3000kg/hm~2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棉农朋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最优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和鲁6269共4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设置76 cm等行距(R1)、66 cm+10 cm(R2)、92 cm+60 cm(R3) 3种种植模式,研究各种植模式对不同棉花品种株高、茎粗、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株高均表现为R1 R2 R3,茎粗均表现为R3 R1 R2;品种间株高和茎粗均表现为鲁6269德棉10号德棉12号德棉16号。4个品种均以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籽棉、皮棉产量最高;各处理中,籽棉产量以德棉10号+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皮棉产量以鲁6269+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最高。纤维品质品种间差异较大,以德棉16号和德棉10号表现最优,种植模式对其影响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76 cm等行距(R1)为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是新疆杂交棉的创新栽培模式。该模式是以杂交棉良种为基础,培育壮苗为前提,田间配套管理为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常规水肥管理和全程化学调控等为手段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一种栽培模式。为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棉株冠层结构合理,生育进程加快;种植效益升高,杂种优势凸显;株行距配置合适,光能利用率较高等方面总结了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从品种选择、规范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进行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的条件;并对其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应用该栽培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机采棉的含杂率,找出适应机采棉的高产种植密度,本试验在新疆阿拉尔南疆试验站研究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6 cm等行距种植条件下,棉花不同种植密度对单铃重影响较小,低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均不利于棉花单株成铃,从而影响棉花籽棉产量形成,得出中等密度(120 000株/hm~2~180 000株/hm~2)比较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中等密度中籽棉产量最高的密度为150 000株/hm~2,其产量为6 578.20 kg/hm~2,比最低籽棉产量高出8.47%。  相似文献   

11.
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和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新疆棉花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机采棉新陆早50号为材料,研究行距(66+10)cm、(72+4)cm和(76+76)cm三种种植方式,对机采棉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棉花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66+10)cm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72+4)cm,且峰值较(72+4)cm高0.19 cm,生育后期下降缓慢。(76+76)cm种植模式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虽高于(66+10)cm,但其生育后期下降幅度较大,且峰值较(66+10)cm低0.28。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慢-快-慢"变化趋势,六户地(66+10)cm种植模式小于(72+4)cm,133团(66+10)cm种植模式小于(76+76)cm。【结论】从棉花生长发育到所形成的冠层结构,具有的光合特性至棉纤维品质及机采质量综合比较评价,三种种植模式对大田生产推广的适宜度比较为:(76+76)cm(66+10)cm(72+4)cm。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07年起,兵团第7师通过探索机采棉应用技术,逐步形成了种植杂交棉鲁棉研24号76厘米等行距机采棉播种模式综合配套技术。为适应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第7师植保系统潜心研究影响机采杂交棉等行距脱叶技术的因素。杂交机采棉稀植以后,在脱叶质量、单产和皮棉质量方面,都较常规高密度种植棉(667米2株数1.4万~1.7万株,以下简称"常规棉")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一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及一膜3行等行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育进程、果枝始节高度、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两种基因型棉花花铃期(开花-吐絮)生长发育较快,其中杂交棉鲁棉研24号果枝始节高度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6.3;、2.8;;喷施脱叶催熟剂6d后,棉株脱叶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9.8;~11.4;,棉铃吐絮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8.7; ~12.1;;单铃重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4.0;~8.0;、6.3;~17.4;;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鲁棉研24号收获籽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杂交棉鲁棉研24号能充分发挥单株结铃数多及铃重较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当前兵团第七师引进主栽常规棉花品种冀棉958和杂交棉品种鲁棉研24号为材料,在机采等行距植棉模式下,比较两个品种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表现,研究外引常规早中熟棉花品种采用机采等行距植棉模式适应性,为北疆棉区引进内地早中熟棉花品种,发挥增产优势,提供新的栽培技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机采质量,找出适应76cm等行距机采模式的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通过设置10.5万株/hm2(A)、15万株/hm2(B)、19.5万株/hm2(C)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指标、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茎粗及单株果枝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营养器官干物质、单株生殖器官干物质和单株...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当前新疆机采棉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新疆石河子市于2017年、2018年棉花生长季,设置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包括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一膜四行(64 cm+12 cm)、一膜四行(66 cm+10 cm)和一膜六行(66 cm+10 cm)(分别标记...  相似文献   

17.
降低种植密度、改变种植模式是机采棉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比较M3(1膜3行)、M4(1膜4行)、M6(1膜6行)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低密度、宽行距有利于增加棉花株高、叶片数量、第1果枝长度、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低密度、宽行距下棉花第1果枝节位位点上移,位点高度降低,生育期缩短;3种种植模式下棉花品质差异较小。3种种植模式中,1膜4行播种模式在农艺性状表现上更适宜机采且增产潜力较高,可作为兵团第六师机采棉降密增效的理论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杂交棉机采脱叶催熟技术的大力推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增加了劳动强度。为推进优质棉创建工作的开展,减轻劳动,降低成本,简化栽培杂交棉机采脱叶催熟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进一步提升棉花的质量与产量,同时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杂交棉简化种植技术要点,脱叶剂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对喷药机车的要求以及脱叶效果等。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棉脱叶催熟技术能满足机械采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