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科学选择适于西辽河平原春玉米生产的灌溉方式,于2018—2020年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采用3种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开展试验,探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吐丝后,通辽市和赤峰市浅埋滴灌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浅埋滴灌下,玉米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较膜下滴灌、传统畦灌分别高9.31%、15.25%和13.45%、29.07%,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分别提高15.17%、32.38%和6.93%、47.82%。在3种灌溉方式下,春玉米吐丝前、吐丝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总的来看,浅埋滴灌下春玉米的产量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平均增产3.43%和7.43%,膜下滴灌较传统畦灌平均增产3.87%。在灌溉水利用效率上,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在氮肥偏生产力上,除2018年兴安盟试验点外,浅埋滴灌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综合产量、水氮高效利用等因素,浅埋滴灌的灌溉方式为西辽河平原和拟生态区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是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按需分次精准灌溉与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省时省力,增产增效。本文从滴灌系统安装、精细整地、科学选择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实现,对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打破改进以及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增产增收实现等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进行旱作水稻膜下滴灌与栽培技术的分析研究,有利于该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我国节水农业与高效农业等的发展进步。本文将结合新疆地区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实验以及具体做法,对于该地区的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技术与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的实现,对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打破改进以及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粮食增产增收实现等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进行旱作水稻膜下滴灌与栽培技术的分析研究,有利于该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我国节水农业与高效农业等的发展进步。本文将结合新疆地区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栽培实验以及具体做法,对于该地区的旱作水稻膜下滴灌技术与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旱直播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育秧期间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水资源等优势,为深入探索水稻旱直播技术,2014年八五九分公司落实旱直播喷灌示范30亩,2015年落实100亩,通过结合公司旱直播滴灌方案,创新应用喷灌设施,为水稻旱作栽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一、栽培模式总结(一)选用优种良种,挖掘品种潜力这两年示范品种选择选择常规种植11叶品种龙粳31作为示范品种,播量为12公斤/亩。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不同灌溉方式下氮素高效利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大田对比的方法进行,供试品种采用农华101,密度5 000株/亩,以当地农户生产灌溉定额为设定灌额,测定和分析了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2年中,浅埋滴灌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膜下滴灌条件下最低,二者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各处理间氮素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氮素利用效率以浅埋滴灌最高,大水漫灌次之,膜下滴灌最低,其中2019年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20年浅埋滴灌和大水漫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膜下滴灌;玉米籽粒产量以浅埋滴灌和大水漫灌最高,二者与膜下滴灌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综合结果分析可知,浅埋滴灌是西辽河平原玉米生产上较适合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种植适宜的灌溉方式。【方法】设计滚移式喷灌W1、指针式喷灌W2、浅埋滴灌W33种灌溉方法,并对比研究各种灌水方法对土地水分和紫花苜蓿产量以及灌溉用水效率等的定量影响。【结果】浅埋滴灌处理在苜蓿生长期内0~100 cm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滚移式喷灌处理和指针式喷灌处理(P<0.05),浅埋滴灌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浅埋滴灌四茬总产量为15 094.10 kg/hm2,较滚移式喷灌和指针式喷灌提高了7.15%、6.67%。四茬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40.59%、41.29%。浅埋滴灌的纯利润为6 263.56元/hm2,较滚移式喷灌、指针式喷灌分别提高了37.86%、34.69%。【结论】浅埋滴灌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增加种植紫花苜蓿的利润,水资源短缺地区选用浅埋滴灌作为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8.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以及其在浅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水量,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共设置6个灌水量水平,即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分别为0、13、26、39、52 mm,传统漫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80 mm。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吐丝后先升后降;从完熟期物质积累构成来看,茎、叶、茎+叶+籽粒以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52 mm处理最大,而籽粒则以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最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最高。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比当地传统漫灌每次灌水量80 mm处理增产6.03%,灌水量节约26.56%,经济效益增长6.78%。在试验地区,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既增产又节水、节膜,是春玉米高产栽培中适宜的灌水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稻品种镇稻11、武运粳24进行麦秸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700 kg/亩)配套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镇稻11、武运粳24产量分别为727.85 kg/亩、735.14 kg/亩,相比常规栽培增产效果明显。两个品种适宜基本苗7万~8万/亩。每亩施N量24 kg,基蘖肥∶穗肥=6∶4,N∶P2O5∶K2O=1∶0.2∶0.5。  相似文献   

11.
麦茬水稻早作是一项节水、省工的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通过三年的示范种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对其主栽品种中作180的需水特性,需肥规律,以及除草,防倒伏等技术进行研究,产量由1996年的5175kg/hm2增产到6555kg/hm2,增产27%,并完善了麦茬水稻旱作的技术体系.目前,推广面积达0.33万hm2.现将麦茬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1工作原理旱作水稻滴灌铺膜播种机的工作原理:拖拉机向前行驶,推土板将地面推平,镇压辊对畦面进行镇压;滴灌带浅埋铺设装置在预定位置开出小沟,滴灌带在牵引力作用下被拉出,经导向轮铺设到浅埋铺设装置开出的小沟中;开沟圆盘与前进方向成20°左右夹角开出膜沟,地膜经阻膜杆进入展膜辊底部,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水稻密植新型集成技术在高海拔稻区的应用效果,在利川市的二高山进行了示范试验,试验设置了单行密植、宽窄行密植、幅式密植3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对比进行。结果表明,水稻鲜谷单产最高达到860 kg/亩,增幅超过50%,创历史新高。单行、宽窄行、幅式密植模式鲜谷亩产依次为826.2 kg、859.8 kg、844.2 kg,比常规种植(562.6 kg/亩)增产46.85%~52.83%;烘干除壳后的净干谷亩产依次为630.0 kg、673.3 kg、614.9 kg,比常规种植(456.0 kg/亩)增产34.86%~47.65%。3种密植模式中以宽窄行密植最优,稻谷千粒重及产量最高、水分含量及空壳质量占比率最低。在高海拔水稻种植区域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增产潜力巨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次试验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以塑料软盘为对照,研究毯式秧盘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毯式秧盘的水稻产量为639.3kg/亩,比对照增产25.1kg/亩,增产比为4.1%,每亩可增收72.79元,综合效益可提高65.09元/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个不同密度栽培处理(处理A:9000穴/亩;处理B:11000穴/亩;处理C:13000穴/亩;处理D:15000穴/亩)进行试验,对水稻品种川江优527的生育特性、经济性状、产量及抗逆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四个处理中,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差异,但以B处理水稻产量居首,亩产量633.81kg,其次是D、C处理,最高产量B处理比最低产量A处理增产83.78kg/亩,增产15.23%抗逆性调查发现提高水稻产量、保证水稻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病虫害发生,德江县水稻栽插密度以11000穴/亩左右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施用化肥的增产效应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吉林省近年来水田肥料试验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显著。磷钾增产效果不稳定。如全省95点平均施N 7.7kg/亩,增产31.2%,1kgN增产水稻12.7kg;在氮肥基础上施P_2O_5 6.2kg/亩,增产6.4%,1kgP_2O_5增产水稻4.3kg;在氮磷肥基础上施K_2O 5.9kg/亩,增产5.9 %,1kg K_2O增产水稻4.4kg。并对如何提高肥料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可通过采用养分平衡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确定合理施肥量,分期施用于氮肥、磷钾肥缺素地块,改进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提高肥料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水稻、小麦、油菜缺硫症状和硫肥施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施硫后水稻、小麦、油菜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其中水稻增产4.5%~10.3%,小麦增产6.5%~17.7%,油菜增产8.4%~28.2%。水稻、小麦施硫2 kg/亩、油菜施硫3 kg/亩增产效果较好。施硫后可使作物的成熟期提前,增强作物抗倒伏、抗病能力,并且还可增强小麦、油菜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提升稻米品质,采用小区对比和大区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对寒地水稻最佳锌肥施肥模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基肥中施用锌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千粒重和产量。5.0 kg/亩的处理效果最好,产量为629.7kg/亩,增产率为6.6%;其次是2.5 kg/亩的处理,产量为609.1kg/亩,增产率为3.1%;7.5 kg/亩的处理与对照比减产0.6%。说明锌肥施用过量反而会使产量下降,因此锌肥的施用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大区示范产量为637.4 kg/亩,与常规施肥产量590.5kg/亩相比,亩增产49.6kg,增产率达7.9%。因此,大区示范施肥模式较适合本地区实施。  相似文献   

19.
一、技术理论 水稻高产育苗技术是反常规具有突破性的种植技术.它将保护地特殊的环境与水稻栽培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保护地特殊的生长环境提前水稻播种期,通过提早种植,使水稻各生育期均提前,实现无霜期短的地区种植生育期长的品种,利用晚熟品种的增产性能达到高产的目的.应用这项技术,水稻亩产可达到600~650kg,较常规亩增产100~150kg,亩增效180~270元.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丰产潜力,提高小麦品质,近年来金塔县通过开展小麦浅埋式滴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示范,取得了增产、节水、节肥、省工、增效的效果。本文从播前准备、机械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技术管理中注意的事项5个方面总结了金塔县小麦浅埋式滴灌栽培技术,以期为金塔县小麦浅埋式滴灌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