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保水剂对玉米出苗率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的土壤持水量在田间持水量45%以下时玉米种子不能出苗,而对照处理在土壤持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45%时能够保证100%的出苗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证明了保水剂对玉米出苗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施用保水剂的处理在积蓄土壤水分,减轻表层土壤水分散失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雨后测量结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新型保墒材料对黄绵土水分运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人工控水、自然蒸发试验,对高分子吸水剂和渗水膜两种保墒材料的抗旱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吸水剂与渗水膜在抑制土壤蒸发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吸水剂对土壤水分状况和蒸发性能的影响在于其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善,并与用量和干旱过程密切相关.混剂土土壤容重略有增大,但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并未减小,反而增大,同时,最小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及通气孔隙度均随吸土比增加而增大.混剂土对水分蒸发的抑制作用在含水量较高的干湿交替阶段远大于初始含水量较低的持续干旱阶段,且与用量成正相关.渗水膜覆盖对水分蒸发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对优良景观观赏树种美国红枫幼苗生长及叶色变化的影响,采用1年生改良美国红枫Acer×freem anii‘Autumn Blaze’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4个水分梯度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5%(重度干旱组)、50%(中度干旱组)、65%(轻度干旱组)和80%(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在幼苗生长方面,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时,最有利于美国红枫幼苗生长,株高、地径分别达到63.43、0.91 cm。其次是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5%时,株高、地径分别为62.18、0.89 cm。在幼苗叶色变化方面,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时,最有利于叶片中花青素的积累。而土壤水分含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时,叶片最早变红且鲜艳,但变化较为缓慢。因此,土壤水分含量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时,土壤田间持水量80%的水分含量最有利于美国红枫幼苗的生长及变色。  相似文献   

4.
以广藿香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广藿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对广藿香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土壤水分胁迫强度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广藿香光化学效率(F_v/F_m)呈下降趋势,下降程度表现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RWC 2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5%(RWC 95%)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RWC 4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RWC 8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RWC 60%);RWC 60%处理广藿香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平最佳,此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广藿香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土壤水分控制试验,设置水分充分(CK,65%~75%田间持水量)、轻度干旱(T_1,50%~60%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T_2,40%~50%田间持水量)、重度干旱(T_3,30%~40%田间持水量)4种处理,并在关键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下的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以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分布。各处理均表现出0~10 cm土层的总根质量密度较多,根质量密度、根长密度较大。冬小麦总根质量密度、根质量密度和根长密度均以T_1处理最高,即T_1处理最适合小麦根系的生长。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为负相关,其中在灌浆期,CK、T_1、T_2和T_3的根长密度与土层深度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66、0.72、0.82。研究表明轻度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最合适。  相似文献   

7.
在试验室稳定蒸发条件下测试了DQ-1型保墒剂在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土中的保墒性能。结果表明,DQ-1型保墒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并增加土壤有效持水量。在风沙土中该保墒剂施用量得当可明显增强风沙土的保墒性能;其最佳保墒阶段在该土壤中为重量含水量的10%~20%。DQ-1型保墒剂在风沙土中施用量在5.0‰左右表现出最好的保墒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对桂花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分胁迫对桂花幼苗生长性状和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在盆栽条件下,设置5个水分胁迫梯度(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10%、20%、40%、60%、80%)进行试验。[结果]桂花在各处理环境下的苗高生长情况和地茎生长情况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情况均表现依次为:60%田间持水量〉40%田间持水量〉20%田间持水量〉80%田间持水量〉10%田间持水量,脯氨酸含量表现为:10%田间持水量〉20%田间持水量〉80%田间持水量〉40%田间持水量〉60%田间持水量。[结论]桂花苗木对土壤水分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9.
东莞林科园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个150 m×150 m的网格对东莞林科园进行土壤剖面取样,探讨其土壤水分的水平与垂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规律是除自然含水量为显著差异(P=0.026 8)外,土壤容重(P=0.000 3×10-4)、最大持水量(P=0.003 0)、田间持水量(P=0.001 4)、毛管持水量(P=0.001 9)和总孔隙度(P=0.000 2×10-4)均为极显著差异;垂直分布规律是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异质性不显著(P=0.381 2),最大持水量(P=0.010 2)、田间持水量(P=0.018 2)、毛管持水量(P=0.082 2)和土壤总孔隙度(P=0.413 6)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其中毛管持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的差异不显著,土壤自然含水量表层0~20 cm的较小,土层20~40 cm的最小,土层40~60 cm的最大,且各层次之间的自然含水量的异质性不显著(P=0.755 8).对5个土壤水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解释了68.56%、18.71%的变异,即土壤水分特征主要由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保水剂和黄腐酸在土壤水分保持以及作物耗水的影响效果,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和黄腐酸对玉米的生长、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个土壤含水量水平(田间持水量为40%~50%的干旱条件和田间持水量为70%~80%的正常水分条件)、2个保水剂含量水平(分别为0和0.9 g/pot)和。试验用土来自内蒙玉米田间土壤,每个处理重复4次。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严重影响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干重、产量和收获指数,而保水剂和黄腐酸的施用可以缓解干旱对这些指标引起的不良影响;保水剂的单独施用降低了玉米的蒸腾速率,提高了产量,联合施用黄腐酸后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折算施用45 kg/hm2保水剂的基础上再施用120 kg/hm2的黄腐酸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约提高了90%,产量增加了5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土培试验,研究由作物秸秆、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配制的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改良材料能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且随改良材料施用剂量(<10 g/kg)及PAM质量分数(<2%)的增加而增大.随土培时间的延长,土壤田间持水量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土培60 d时达最大值.3种秸秆改良材料中,麦秆改良材料的改良效果最好,田间持水量达到了37.90%,为对照的2.81倍,对沙质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保水剂和黄腐酸在土壤水分保持以及作物耗水的影响效果,201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和黄腐酸对玉米的生长、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2个土壤含水量水平(田间持水量为40%~50%的干旱条件和田间持水量为70%~80%的正常水分条件)、2个保水剂含量水平(分别为0和0.9g/pot)和4个黄腐酸含量水平(分别为0,0.6,1.2和1.8g/pot)。试验用土来自内蒙玉米田间土壤,每个处理重复4次。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严重影响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穗粒数、干重、产量和收获指数,而保水剂和黄腐酸的施用可以缓解干旱对这些指标引起的不良影响;保水剂的单独施用降低了玉米的蒸腾速率,提高了产量,联合施用黄腐酸后效果更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折算施用45kg/hm~2保水剂的基础上再施用120kg/hm~2的黄腐酸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约提高了90%,产量增加了50%。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状况与水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淹水,田间持水量,60%田间持水量3种水分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状况,蒸散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不稻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水稻蒸散量在淹水条件下为605毫米,60%-8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为347毫米,孕穗期和灌浆期日蒸散量大。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无机氮米硝态氮为主,而水稻体内缺乏硝酸还原酶,这是造成水稻氮素营养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土壤水分自动站土壤水分常数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东省12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所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值(简称土壤水分常数),采用ARCGIS技术、统计、成果参照对比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东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的土壤质地壤土类居多,达75%;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土壤容重0.95~1.93 g/cm3、田间持水量14.1%~40.8%、凋萎湿度1.1%~33.0%。部分台站测定的水分常数存在偏差,尤其凋萎湿度的误差最大,田间持水量误差较小,土壤容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省酒泉市连作制种玉米8 a的土壤上,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营养型改土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蓄水量及制种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营养型改土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田间持水量、蓄水量在增加,而土壤容重降低; 营养型改土剂用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 随着营养型改土剂施用量的增加,制种玉米产量增加,但每公斤营养型改土剂的增产量则随着营养型改土剂施用量的增加而递减。经回归统计分析,营养型改土剂最佳施用量为1 349.96 kg·hm-2,此施用量下,玉米的理论产量为7 080.00 kg·hm-2,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与田间小区试验处理4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在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黄瓜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花期,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80%~90%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70%~80%的处理和90%~100%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少,且二者差异不大,黄瓜初瓜期和盛瓜期当从土壤水分低变高时细菌数量增加,相反细菌数量减少,黄瓜生育后期当土壤水分从高变低时细菌数量增加,水分稳定不变或从高变为中等水平或从低变为中等水平时细菌数量减少。土壤真菌数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低时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增加,相反减少。土壤放线菌在黄瓜初花期和初瓜期各处理数量差异不大,盛瓜期各处理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生育后期多数处理土壤放线菌的数量有所下降。(2)初花期和初瓜期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盛瓜期90%~100%、生育后期90%~100%的处理产量最高,为389.65g/株,比整个生育期低水、中水和高水的处理分别增产27.74%、18.21%、12.51%。  相似文献   

17.
0引言 许多学者针对土壤水分下限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番茄的全生育阶段,土壤含水量在60%田间持水量开始灌水,番茄叶及根生产量最大,在田间持水量在70%或80%间的处理区,番茄产量最高。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土壤水分下限为68%田持时,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聚丙烯酰胺(PAM)对盐渍化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河套灌区4种典型土壤(非盐渍化土壤、轻度盐渍化土壤、中度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PAM不同施用浓度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AM施用浓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且在施用浓度为1∶7 500时改良效果最优;土壤孔隙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PAM施用浓度为1∶7 500时达到最高;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均在PAM施用浓度为1∶2 500时改良效果达到最优。随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改良效果逐渐减弱,依次为非盐渍化土壤轻度盐渍化土壤中度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而对田间持水量的改良效果表现为轻度盐渍化土壤中度盐渍化土壤非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表明适当的盐分含量有利于促进PAM对土壤田间持水能力的改善。研究结果可为PAM在灌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 H. Chen]叶片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探讨三七叶片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特点。以3 a生三七植株为材料,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条件下,研究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0.45倍(0.45FC)、田间持水量的0.60倍(0.60FC)、田间持水量的0.70倍(0.70FC)和田间持水量的0.85倍(0.85FC)土壤上的三七的叶片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0.60FC和0.70FC处理的三七叶片生长量、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0.45FC和0.85FC处理;丙二醛含量在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在0.60FC和0.70FC处理下SOD活性、CAT活性、APX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低于0.45FC和0.85FC处理。说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三七叶片的生长,并影响干物质的积累量,三七叶片能够通过调节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适应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宝鸡市烟区土壤保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施用量对烤烟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绿肥翻压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主要对上部烟叶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有机肥施用量越大上部烟叶宽度越大,而对其他发育指标没有明显影响;有机肥施用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适度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烟叶尤其是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可以提高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对提高烟叶感官质量有明显作用;不同类型绿肥翻压后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与黑麦草相比,大麦翻压后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且显著降低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