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溴菌腈EC、乙磷铝WP、代森锰锌WP、醚菌酯WG、吡唑醚菌酯EC、嘧菌酯SC、氟吡菌胺·霜霉威SC、噁酮·霜脲氰WG、烯酰吗啉WP、氢氧化铜WG等10种药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52.5g/L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具有稳定的防治效果,防效高达92%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25%啶菌噁唑(菌思奇)乳油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我们开展了相关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啶菌噁唑750倍液和500倍液连续施药2次后,第2次药后7d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63.46%和66.01%,防治效果较好,且番茄未出现药害症状。  相似文献   

3.
测定杧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13种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水乳剂对胶孢炭疽菌室内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氟啶胺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的EC_(50)均小于1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450g/L咪鲜胺水乳剂1 5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 2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5%氟环唑悬浮剂2000倍液、250g/L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50%氟啶胺悬浮剂1 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杧果炭疽病发生,防效为57.57%~65.57%。  相似文献   

4.
以番茄灰霉病菌田间发病叶片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1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影响,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25%咪酰胺EC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0397μg/mL;40%嘧霉胺SC、40%百菌清SC和80%代森锰锌WP对番茄灰霉病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田间试验结果中25%咪酰胺EC、28%烯肟·多菌灵WP、50%啶酰菌胺WG和50%异菌脲SC对番茄灰霉病表现较高的防效,防效分别为85.57%、82.68%、80.92%和73.34%。该试验筛选出了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药剂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种新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了2种新杀菌剂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方式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番茄灰霉病保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4.04μg·mL~(-1)和10.79μg·mL~(-1),治疗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6.30μg·mL~(-1)和45.93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新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可达80%以上,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防治李红点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方法,测定8种药剂对李红点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8种供试药剂对李红点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对李红点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进一步试验表明,3种不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肟菌酯)与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交替使用对李红点病的防治效果在89.76%以上。基于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肟菌酯和戊唑醇对李红点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防治李红点病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2018年秋季起在重庆万州柑桔种植区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和筛选有效防控药剂,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患病样品中获得菌株,进行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目标菌株的毒力。结果表明,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为柑桔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从尤力克柠檬病害样品上分离所得的病原菌WZ1菌株,对万州地区主栽的8个柑桔品种(尤力克柠檬、红桔、北京柠檬、塔罗科血橙、W·默科特桔橙、大雅柑、纽荷尔脐橙、北碚447锦橙)的叶、枝、果以及昭通苹果及砀山酥梨果实均具有致病性。50%甲基硫菌灵SC、30%碱式硫酸铜SC、50%啶酰菌胺WG、11.5%吡唑嘧菌脂EC、86.2%氧化亚铜WP、50%醚菌酯WP、3%噻霉酮ME、40%腈菌唑WP、99%噁霉灵DP、450g/L咪鲜胺EC、37%苯醚甲环唑WP、60%唑醚·代森联WP、25%嘧菌酯SC、250g/L戊唑醇EW、75%肟菌·戊唑醇WG、12.5%烯唑醇WP等杀菌剂,以及80%代森锰锌WP与50%啶酰菌胺WG 1∶64复配、80%克菌丹WP与37%苯醚甲环唑WP 1∶1复配,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和孢子萌发抑制率测定得到抑霉唑、吡唑·醚菌酯、啶菌唑、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室内毒力值。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菌丝和孢子均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两种测定方法 EC50值均1μg/mL的是咪鲜胺,葡萄灰霉病对咪鲜胺最敏感,可作为治疗和保护药剂在生产中使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法EC50值1μg/mL的是啶菌唑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葡萄灰霉病的治疗药剂在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防控番茄灰霉病、减少番茄果实的农药残留,作者开展了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14 d和21 d,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5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优于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1 250倍液;药后14 d、21 d,50%啶酰菌胺1 25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优于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倍液。观察发现,两种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对番茄安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建议保护地番茄生产中可喷洒50%氟吡菌酰胺·嘧霉胺1 000~1 500倍液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10.
针对梨白粉病的秋季防治,选用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4个处理对梨白粉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防效较好,防效均在92%以上。  相似文献   

11.
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混配对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不同配比(质量比2∶1、1∶1、1∶2、1∶3、1∶4)混配对灰葡萄孢XSZH1 的联合毒力,以及最佳增效配比对XSHF6、XSHF2、17RC12 和XSHF7 等4 株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并在田间验证了最佳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以质量比2∶1 和1∶4 混配时,对灰葡萄孢XSZH1 具有毒力增效作用,前者的增效作用最明显,增效系数为1.69。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以质量比2∶1 混配时对其他4 株灰葡萄孢菌株也显示出毒力增效作用,且在田间有效剂量为150~250 g·hm-2 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80.50%~90.13%。可见氟吡菌酰胺与啶菌噁唑以质量比2∶1 混配可以有效地控制番茄灰霉病,适合在田间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测定了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3000、4000倍液)、30%氟菌唑WP(2000、2400、3000倍液)和50%醚菌酯WG(2000、3500、5000倍液)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药效试验中,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倍液对草莓叶片白粉病的防效为90.8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氟菌唑WP最高防效为85.58%;50%醚菌酯WG最高防效为76.21%。大田试验中,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倍液对草莓叶片和果实白粉病的防效也最高,分别为98.20%和67.49%;30%氟菌唑WP最高防效分别为74.72%和60.78%;50%醚菌酯WG最高防效分别为76.00%和49.01%。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对叶片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好于果实白粉病害,且试验浓度条件下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明确了8种化学杀菌剂和荧光假单胞菌YG-1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并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8种杀菌剂与YG-1菌株的生物相容性,筛选生防菌株与杀菌剂复配的最佳配比,通过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荧光假单胞菌株YG-1与杀菌剂复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中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作用较强,EC_(50)值分别为0.081、0.075 mg · L~(-1),其中啶酰菌胺与荧光假单胞菌YG-1菌株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1.97 × 10~(8 )CFU · mL~(-1)荧光假单胞菌YG-1菌悬液与0.081 mg · L~(-1)啶酰菌胺复配最佳配比为体积比5∶5,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性比率为1.411?2,表现为增效作用,且盆栽防治试验防效达到71.31%,极显著高于单剂防效。可见荧光假单胞菌YG-1与啶酰菌胺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同时啶酰菌胺的施用量降低了50%,有效减少了杀菌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防治芝麻立枯病的高效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芝麻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硅唑对芝麻立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最小,仅为0.5751 mg/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EC50值为0.9199 mg/L。啶酰菌胺和多菌灵对立枯病菌也有较强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1.3770 mg/L和1.5138 mg/L。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抑菌效果显著,可作为芝麻立枯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减少杨梅落果、烂果,延长货架期的高效药剂,采前进行4种药剂田间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的采前落果和室内果实静置时间。结果表明,防控采前落果试验,同种药剂2次处理效果优于1次处理,42.8%氟菌·肟菌酯减少采前落果效果最佳,1 500倍液效果优于2 000倍液,其次为325 g/L苯甲·嘧菌酯1 500倍液和250 g/L吡唑醚菌酯2 000倍液,500 g/L氟啶胺1 500倍液减少采前落果效果相对差;由于试验过程中树上未见烂果,未观察到药剂对采前烂果防控效果。采后静置贮藏保鲜效果试验中,同种药剂2次处理效果优于1次处理,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液和500 g/L氟啶胺1 500倍液对杨梅采后保鲜效果较好,能延长货架期,250 g/L吡唑醚菌酯2 000倍液有一定效果,42.8%氟菌·肟菌酯2 000倍液和325 g/L苯甲·嘧菌酯1 500倍液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活性,从EC50和EC90综合来比较,23%醚菌酯·氟环唑SC和450 g/L咪鲜胺EC效果最好;20%烯肟·戊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2%苯醚·氟酰胺SC、70%甲基托布津WP和60%百泰WG效果次之;1.5%多抗霉素WP、70%代森锰锌WP、99%硫酸铜和50%醚菌酯WG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高效防治生姜炭疽病的药剂,通过室内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评价2种方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生姜炭疽病的毒力及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抑菌活性较高,EC50分别为4.058 7μg/mL和4.418 0μg/mL,吡唑醚菌酯抑菌活性较低,EC50>40μg/mL,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抑菌活性最差,两者均表现EC50>100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67 m2有效成分6.0 g)、45%咪鲜胺水乳剂(667 m2有效成分30.0 g)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67 m2有效成分7.5 g)处理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48%、87.71%和89.01%,均显著高于对照,而25%嘧菌酯悬浮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因此,综合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推荐轮换使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67 m2有效成分6.0 g)、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667 m2有效成分7.5 g)和45%...  相似文献   

18.
吡唑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5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5g/L氟环唑乳油500倍液的防效最好,喷药3次后10天防效达80.61%,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和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 500倍液,防效均超过75%.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香蕉安全,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25%啶菌恶唑EC及其与乙霉威、福美双复配后的制剂30%啶菌恶唑·乙霉威SC、40%啶菌恶唑·福美双SE防治灰霉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两年的试验结果均表明,25%啶菌恶唑EC防治灰霉病效果明显,最高防效达80.80%,且复配后的两种制剂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是蔬菜上防治灰霉病的优良杀菌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Is)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区分计量法和抑制中浓度法测定草莓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对药剂的敏感性表型,采用草莓果实离体测定法评估药剂对不同药剂敏感性菌株的防效,通过药剂靶标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抗药性分子机制。【结果】236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呈抗性的菌株有192株,2个药剂呈正交互抗性。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菌株的平均抑菌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269 8和0.055 9 mg·L~(-1)。77个嘧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值全部大于100 mg·L~(-1),而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67.680 7mg·L~(-1)。接种抗性菌株后再防治的试验证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推荐剂量(a.i 166.67 mg·L~(-1))下失去防效;所有抗性菌株的cyt 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且第143位氨基酸后均不含有内元(Bcbi-143/144);敏感菌株cyt b基因分为2种,47.4%的敏感菌株不含有Bcbi-143/144,而52.6%的敏感菌株含有Bcbi-143/144。【结论】江苏丘陵地区田间草莓灰霉病菌群体中,对QoIs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种群已成为主导种群,生产中不宜再用该类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所有田间采集灰霉病菌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 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位点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