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生物修复是指通过特定的生物清除、吸收、降解或转化污染物,使受污染的环境可以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当前在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时主要采用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修复技术,其中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生态节能、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为例对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生态修复设计理念,并重点从水质净化、水体生态系统构建两个方面对生态修复措施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接近条件的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水体生态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概述,并对开放水体受污染生态技术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应用挺水植物修复技术来处理受污染开放水体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效果较好,从而提出了适合受污染开放水体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饶胜 《节水灌溉》2007,(4):61-62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水利工程中的水生态环境元素也成为工程技术中不可忽视的层面,各地在河道整治中注重实施河道的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也就成为大势所趋.河道生物修复是一类低耗、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物技术, 是国外流行的最新治污技术之一,特点是能对污染环境进行原位处理,勿需基建投资,效果理想且无副作用.将生物修复技术与水工工程技术相结合应用于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在国内尚属探索起步阶段,结合石井河流域均和涌整治工程实践,介绍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
硝酸钙在底泥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受污染底泥的修复已经成为水环境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泥中注入硝酸钙则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染底泥原位处理技术。全面分析了硝酸钙在底泥修复中去除有机物、抑制磷的释放以及消除水体黑臭现象的机理,并介绍了这一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研究成果表明:在底泥中注入硝酸钙的技术已从实验室和中试研究阶段发展到了实际的工程动作阶段,并且在有机物PAHS的降解和硫化物的去除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项目治理段府河河道底泥有光缆横穿的实际情况,设计研发出一体化修复设备来实现底泥原位生态修复的目的。该设备通过物理过滤、曝气增氧、复合微生物菌剂投放和生物挂膜等多种工艺的组合利用,实现局部水域的水体循环,改善微生物种群结构,完善微观生态系统,实现对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优化水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体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原位地下水修复技术具有修复费用较低、针对性强及修复彻底等优点。介绍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的种类与特点,以及不同污染源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以期为实际污染治理过程中原位修复技术的合理筛选和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村污染缓流水体的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缓流水体是维系乡村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质污染已成为国内乡村缓流水体普遍现状。讨论了农村缓流水体的污染成因,并以水生植物大漂为水体修复主体,进行了大漂的水体修复特性的试验,讨论了在可控条件下用大漂对缓流污染水体进行修复治理的植物修复技术及大漂在水体修复中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及其防范。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环境污染及植物修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氯乙烯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其引起的地下水污染是一个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研究表明三氯乙烯是致癌物质,对人类的健康已造成很大的威胁。处理含三氯乙烯污染水体的方法很多,但以生物修复处理方法最经济有效。介绍了利用杨树修复三氯乙烯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并对杨树修复三氯乙烯污染的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宁夏引黄灌区退水水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退水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问题,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宁夏灵武试验区西大沟的2个监测断面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灌区退水中氮、磷质量分数超标严重,退水水质受养殖污染、灌水、农业上过量使用化肥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应从源头控制入手,通过降低化肥使用量、代替以有机肥和生物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及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0.
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当今污染底泥修复技术方法,以及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目前物理修复主要有疏浚、掩蔽和引水等方法,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方法。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投入大;生物修复投入低,修复面积大,但速度慢等特点。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土地利用,填方材料,建筑材料,污水处理材料等。并且对各种修复技术和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比较探讨,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的日益迅猛,使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放于水体中,这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改善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修复技术对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物有着良好的效果,目前该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本文对底质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修复技术进展。对当前大生物量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其中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杂草和树木、花卉、经济作物等大生物量植物受重金属污染情况下的非超富集修复技术,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影响,引发了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具有隐蔽性高、易积累、难以迁移及危害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较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更加严重。笔者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所引发的危害出发,综述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在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壤中铬污染加剧,开展铬治理方法的研究尤显重要。介绍土壤中重金属铬污染的现状及来源,分析铬污染的危害,阐述并比较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各种治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治理土壤中铬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雨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为研究对象,采用一阶负荷模型与阶式CSTR模型,对雨水地表径流过程与管网中的传输过程进行模拟,得出了雨水管网进出口污染物质的浓度变化过程线,并通过实例工程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该模拟方法结果稳定,得出的雨水管网水质过程线可以用于研究雨水造成的污染情况,并对雨水受纳水体的修复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6.
生物脱氮技术是防治水体氮素污染的重要途径。利用铁循环与氮转化耦合治理氮素污染,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文章概述了目前废水生物脱氮主流技术,主要介绍微生物驱动下的铁氧化还原现象,包括与生物脱氮过程密切相关的铁自养反硝化,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亚硝酸盐型厌氧亚铁氧化和铁氨氧化等。预见未来基于铁氧化还原耦合生物脱氮研发的对环境领域氮素污染控制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宗丹丹  黄智刚 《南方农机》2019,(13):48-48,50
我国发展过程中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重金属治理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生物修复的原理、特点、分类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分类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长期大量的工农业污水排向河道,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如何高效经济地修复污染底泥,并拓展资源化利用路径是个难点问题.目前采用的传统的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大多借用污泥处置或者土壤修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有pH值偏高等固有的弱点.本次实验研究采用了新型改性剂,对重金属稳定后,浸出浓度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修复后土壤偏中性,表明产品适合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土壤污染的日益严重,其治理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此,简要论述了土壤污染的类型、特点以及我国当前的土壤污染状况,并指出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污染土壤治理技术中最具生命力的技术之一.同时,通过分析生物修复技术各种方法的原理、作用及应用情况,对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村黑臭水体的存在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农村84个水体进行信息采集,参考了黑臭程度,水体面积,水体污染类型等指标。结果显示所调研水体内轻度黑臭53.57%、中度黑臭27.38%,重度黑臭19.05%,整体呈现轻至中度黑臭;分析5种污染类型地区占比和特点,发现了工业废水污染相较于其他4种污染类型与人口密度呈更高的正相关关系;水体面积与污染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通过了解河南农村污染水体基础信息,推动河南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