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乌贼成体副缠卵腺的超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成体副缠卵腺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解剖结构显示,副缠卵腺呈耳状,下端呈‘M’型与缠卵腺紧密连接,颜色为白色并夹杂着橙黄色;(2)显微结构显示,副缠卵腺由腺壁、腺体小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腺壁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膜层和肌肉层,其中,外膜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腺体小管数量较多,平均直径为70μm,内腔表面可见微绒毛层,管腔内含有大量的分泌物质;结缔组织具有集中分布的血管和肌肉纤维;(3)超微结构显示,上皮细胞细胞质中含有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的囊泡,部分囊泡中含有分泌球状体;微绒毛分布面积较广且排列密集,而纤毛一部分集中分布,另一部分呈单行排列,着生不连续;腺体小管管腔内具有大量的共生菌,绝大部分为球菌,且在管腔中具有较多的分泌球状体。研究表明,金乌贼副缠卵腺是一种起分泌作用的腺体,存在的共生菌据认为在胚胎发育阶段的病害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纳精囊进行超显微结构分析,并通过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技术观察纳精囊中精子的形态构造。结果显示,莱氏拟乌贼口膜具有1个椭圆形的纳精囊,呈乳白色,交配后雌体的口膜内侧散布大量精子囊。纳精囊由囊壁组织、中心管腔和储精小囊组成,储精小囊数量较多,少数呈圆形或椭圆形,2个或多个储精小囊形成中心管腔,二者的囊腔中均分布大量精子。储精小囊和中心管腔由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排列紧密,其细胞核较大,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囊泡等;中心管腔中精子大多排列紧密有序,精子头部朝向纤毛,鞭毛位于囊腔中间。莱氏拟乌贼的精子头部细长,由圆屋顶形的顶体和细长圆柱形的精核组成,线粒体距位于精核后端,尾部为细长鞭毛。研究表明,莱氏拟乌贼纳精囊具有储存精子的功能。其中,储精小囊的上皮细胞具备一定分泌功能,其分泌物质能吸引精子进入纳精囊。  相似文献   

3.
王亚  王春琳  詹萍萍  宋微微  母昌考  邵楚  刘帅 《水产学报》2011,35(11):1633-1639
分析了长蛸墨囊组织学及墨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墨囊由墨囊体、导管和墨腺3部分组成,墨囊壁和导管壁分为外膜、肌肉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墨囊壁与肝脏外膜紧密相连,墨囊导管开口于直肠末端近肛门处;墨腺集中在墨囊底部靠近肝脏的一侧,由粘膜上皮细胞向囊腔内增生形成,呈索状,腺体中部含丰富的结缔组织;墨腺细胞分为具有无分泌功能的A型细胞和有分泌功能的B型细胞,微绒毛分布于B型细胞的顶端;墨汁颗粒在墨腺细胞囊泡中形成,并以胞吐或细胞破碎的形式将墨汁颗粒排出.  相似文献   

4.
曼氏无针乌贼缠卵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缠卵腺及其腺体细胞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缠卵腺由缠卵腺壁、分泌叶瓣两部分构成。其中分泌叶瓣由两类细胞组成: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Ⅰ型细胞有分泌功能,分泌物以糖蛋白为主;Ⅱ型细胞无分泌功能,对Ⅰ型细胞起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2020年8月在福建海域用底拖网捕获雌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 7尾,未性成熟个体2尾,平均体质量(210±43)g,已性成熟个体5尾,平均体质量为(430±76)g,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其卵巢的显微组织学结构,根据卵子的发生特征和变化规律划分卵子发生时期。结果显示:莱氏拟乌贼卵巢内的卵原细胞个体逐渐增大,细胞核由中央偏向一端直至消失;扁平状滤泡细胞和椭圆形滤泡细胞先后包裹卵母细胞,双层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内增多并形成指状突起;卵黄物质在滤泡细胞解体时形成,最终充满卵母细胞。根据以上特征,将莱氏拟乌贼的卵子发生划分为4个阶段9个时期,即第一阶段卵原细胞期,第二阶段无滤泡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和双层滤泡细胞期,第三阶段滤泡细胞增生初期、滤泡细胞增生中期和滤泡细胞增生末期,第四阶段卵黄堆积期及成熟期。本研究认为莱氏拟乌贼卵子内的滤泡细胞起到合成并分泌营养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嫁虫戚精巢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嫁虫戚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嫁虫戚的精巢结构同贻贝、栉孔扇贝的相似,也是由外膜及其内的无数生殖小管构成。外膜较薄,由平滑肌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只在局部区域含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生殖小管间充填着结缔组织及来自外膜的薄层肌肉,结缔组织中含有血管。生殖小管由位于基膜上的生殖上皮及由生殖上皮增殖出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组成。精原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与细胞同形,染色质呈颗粒状靠近核膜分布,核仁1个,圆形,明显。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结构相似。精细胞圆形,核染色深。精子呈长棒状,悬浮于生殖小管腔内。  相似文献   

7.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健鑫 《水产学报》2006,30(5):618-62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 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相似文献   

8.
锈斑蟳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锈斑蟳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生殖孔和受精囊组成.卵巢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输卵管较短,由外膜、肌层和上皮构成;生殖孔位于输卵管末端与受精囊相连;受精囊由结缔组织、薄肌层和上皮组织构成.卵子的发生可根据卵细胞及核仁的大小、形态和卵黄积累分为: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卵黄合成初期卵母细胞、卵黄合成中期卵母细胞、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发育晚期、卵母细胞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嫁(虫戚)精巢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嫁Qi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嫁Qi的精巢结构同贻贝、栉孔扇贝的相似,也是由外膜及其内的无数生殖小管构成。外膜较薄,由平滑肌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只在局部区域含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生殖小管间充填着结缔组织及来自外膜的薄层肌肉,结缔组织中含有血管。生殖小管由位于基膜上的生殖上皮及由生殖上皮增殖出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组成。精原细胞较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与细胞同形,染色质呈颗粒状靠近核膜分布,核仁1个,圆形,明显。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结构相似。精细胞圆形,核染色深。精子呈长棒状,悬浮于生殖小管腔内。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冬眠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雄生殖道的精子储存情况,显示与精子储存相关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特征。结果表明,中华鳖在冬眠期生精活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仅有1~3层精原细胞排列在睾丸曲细精管基膜附近,其余生精细胞排列松散而紊乱,生精上皮中未见有各级细胞规律性排列,不能形成完整的管壁。附睾管腔增大,腔中储存有大量精子。附睾上皮及附睾管腔中见有PAS反应阳性物质。附睾上皮主要由主细胞、亮细胞和基细胞组成。超微结构显示,附睾上皮细胞中含有大量分泌颗粒,内质网膨大。储存在附睾中的精子结构完整,精子中段由35~40个同心圆状线粒体构成线粒体鞘,中段胞质中含有大量糖原颗粒。雌性输卵管分布着数量不等的精子,尤其狭部最多。狭部黏膜皱襞高度融合,形成大量纵行于输卵管的储精细管。在细管中含有大量精子,精子头部嵌入上皮细胞纤毛中。蛋白部和子宫部也有少量精子存在,但在这些部位不能形成明显的储精细管。PAS反应显示,输卵管狭部储精细管上皮分泌有糖蛋白类物质。储精细管上皮下固有层中分布有大量的管状腺,通过腺导管与输卵管管腔相通。雌、雄中华鳖隔离4个月(12月初至来年3月底)后,在雌性输卵管峡部的储精细管中仍可观察到大量结构完整的精子,表明中华鳖精子在输卵管中至少可以储存120 d。以上结果显示,在冬眠期,雄性附睾和雌性输卵管中有大量精子储存,储存的精子能够渡过漫长的冬季用于来年春天交配或受精,这一特殊的生殖策略对其成功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还对中华鳖的繁殖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头足类生殖系统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必林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0,34(8):1219-1226
头足类被认为是未来重要蛋白质来源之一。生殖系统是头足类的重要系统之一,不仅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繁殖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且在分类学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分析认为,雌性个体的输卵管和缠卵腺在柔鱼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蛸类间存在明显差别;十腕类的纳精囊位于口球内,而蛸类位于输卵管腺上;交配囊是耳乌贼亚科的特殊生殖结构,在小乌贼属的分类上具有一定意义。茎化腕是雄性头足类的重要生殖器官,也是重要的分类性状,各大类的茎化腕部位和特征有所差异;交配器为耳乌贼亚科茎化腕上的特殊结构,在分类上具有一定作用。绝大多数雄性个体的精囊结构复杂,其放射导管、连接管以及精团在帆乌贼科的分类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皱纹盘鲍食道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龙波 《水产学报》2002,26(1):7-14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食道,食道可分为前,中后,三段,中段又可分为食物通道和食道侧囊,食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粘液细胞,闰状腺细胞,微绒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纤毛柱状细胞参与运输食物和分泌物,并呈现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粘液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粘多糖;颗粒状腺细胞内充盈分泌颗粒;微绒毛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特征;分泌细胞具有强的蛋白酶等酶活性,能以楔浆分泌形式分泌消化酶,该细胞还具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作用。食道中段还呈现3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3种珍珠贝的外套膜小片外表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的外套膜小片外表皮超微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发现都是单层柱状表皮,由3类细胞构成,即柱状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柱状表皮细胞是贝壳和珍珠组份的主要合成和转运者,据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细分为A、B、C3型。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呈杯状或不规则,体积巨大,细胞质稀少,核的形态亦不固定,前者的胞体全由电子透明泡占据,后者含有大量嗜酸性的电子稠密颗粒。这2类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物质转运,它们在邻近表皮的结缔组织中也有分布,可作变形运动穿越基膜进入上皮层。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体质量为(26.02±0.30)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分别饥饿5、10、15 d(设为S5、S10、S15组),恢复投喂20 d。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组织学的影响。形态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变化明显,表现在胃体积缩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为深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胃上皮细胞高度减小,细胞界限变得不清晰,胃腺细胞收缩,分泌颗粒减少;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纹状缘高度减小甚至消失,杯状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肝组织致密,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细胞内分泌颗粒减少。恢复投喂后,各实验组消化器官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投喂结束时,仅S5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S10、S15组均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星斑川鲽饥饿耐受时间为5~10 d,超过此范围会对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组织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促雄腺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镜观察及组织切片和电镜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促雄腺的位置、形态、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结果发现,三疣梭子蟹促雄腺1对,附着在左右射精管的表面,呈不规则索状。随着个体繁殖周期的变化,促雄腺结构各异,可划分为增殖期、合成期和分泌期3个发育时期。腺体进行全浆分泌,有A、B2种细胞类型,A型细胞具常染色质,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B型细胞具异染色质,细胞核固缩。处于增殖期的促雄腺量少,体积小,细胞界限清晰;合成期促雄腺体积大,呈索状,内质网和线粒体发达,A型细胞居多;分泌期分为分泌前期和分泌后期,分泌前期促雄腺体积较大,以B型细胞居多,分泌后期促雄腺体积小,部分有脱落现象,细胞器解体,细胞内存在大量空泡,有的细胞已经解体。  相似文献   

16.
虾蛄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虾蛄( Squilla oratoria) 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中肠腺组成,前者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中肠盲囊、后肠以及肛门。中肠腺甚为发达,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由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细胞4 种类型细胞组成。分泌细胞的顶端有一明显的分泌囊泡,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可通过分泌囊泡外排或顶端细胞质崩解而向腺腔分泌水解酶类,后者进入消化道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吸收细胞细胞质内含丰富的RNA 和蛋白质,表明该细胞具有旺盛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储存细胞含有糖原和脂类,其基部质膜显示碱性磷酶酶活性,表明储存细胞可将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转运至腺管间的血窦。胚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嗜碱性,但细胞核大而圆。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柱状细胞,贲门胃和幽门胃上皮细胞表面有几丁质层覆盖。贲门胃肌层发达,主要起机械研磨食物的作用。幽门胃的几丁质层特化形成间壶腹脊和壶腹上脊,两者相互配合而起过滤作用。中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无几丁质层,上皮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表明中肠也能分泌消化水解酶。中肠上皮细胞具有微绒毛,亦表明中肠可能参与食物的吸收。后肠肠腔虽宽大,但其上皮细胞仅呈现较弱的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故后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寄生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和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腹腔内线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及其寄生部位的组织损伤作用,进行了18S rDNA和ITS rDNA序列的PCR分析以及虫体和组织病理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线虫为伊格诺图斯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ignotus)的IV期幼虫,明确了其ITS rDNA的基因序列。虫体除头部具有6个棘状突起和6个乳头状突起以及尾部具有尾斑突外,还发现其具有凹纹的体侧斑突等一些新的形态结构特征,补充了一些主要形态结构数据。根据体肌肌细胞数量和其一端伸入体腔的特点判定线虫体肌属于多肌型。食道由背侧腺和下腹腺组成,食道腔横切面呈三放射形。依据组成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数量,判定该线虫肠道属于多胞型。卵巢、输卵管、精巢和输精管外层均由以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构成。病理观察显示部分线虫以包囊形式寄生于肝脏、肠系膜和脾脏的腹腔组织器官,形成由纤维细胞和血管组成的包囊和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的主要炎症反应,包囊经历了形成、增大、壁增厚和后期包囊壁中细胞坏死而破裂的过程,严重感染的个体出现肝脏充血、细胞坏死和含铁血黄素沉着,脾脏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以及肠系膜中的胰腺细胞分泌颗粒增多等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该IV期幼虫对寄主内脏组织器官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病理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日本蟳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以期为日本蟳的人工养殖模式建立和饲料开发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蟳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及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食道黏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食道腺,可分泌黏液帮助食物的吞咽;贲门胃黏膜上皮覆盖的几丁质层有刚毛或骨板等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中几丁质层特化形成密集排列的刚毛,起到过滤的作用;中肠黏膜上皮无几丁质层覆盖,形成纹状缘,可参与食物的吸收。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肝胰腺为复管状腺,由许多肝小管组成。肝小管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有4种类型:吸收细胞、分泌细胞、纤维细胞和胚细胞。  相似文献   

19.
栉江珧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绳秀珍 《水产学报》2001,25(4):294-299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珧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20.
对圆尾鲎消化道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分为前肠(口腔、食道、嗉囊、砂囊)、中肠和后肠(直肠、肛门)。各部位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除中肠外,均有几丁质层覆盖于腔面。口腔环肌为横纹肌,有大量腺体分布;食道环肌层不连续,纵肌数量少;嗉囊有腺体分布;砂囊环肌层连续,纵肌成束分散排列,有放射肌分布;肠道肌肉为横纹肌,肠腺发达,具2对肝胰腺导管;直肠环肌连续;肛门几丁质层中有许多腺体导管,在其表皮层之下的结缔组织中充满皮肤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