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2006年,对山杏、山樱桃进行种源试验,结果表明:山杏敖汉旗等4个种源苗期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敖汉旗和巴林右旗种源高生长、速生性、苗木形态及整齐度等明显优于万家沟和乌拉山种源。造林初期山杏树高、地径、冠幅等性状差异明显,广义遗传力较大,种源间遗传变异丰富。种源排序为敖汉旗>巴林右旗>乌拉山>万家沟。初步选择敖汉旗为优良种源。山樱桃西苏旗种源苗期高生长、地径生长等明显超过其他3个种源,造林试验表现优秀。固阳种源次之,该种源生物量较高。万家沟和凉城种源生长量、适应性和抗性等都表现较差。西苏旗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
引种试验表明,闽粤栲3个种源在丽水的发芽率、苗期生长量和抗冻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种源抗冻性随纬度递减而呈明显递减趋势。福建南平种源苗期综合表现良好,是丽水市可以进一步扩大引种试验的种源。  相似文献   

3.
湖南低山丘陵区鹅掌楸纸浆林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营造了包含20个鹅掌楸种源的种源选择试验林。对13年生的种源试验林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反映纸浆林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方差分析显示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对20个种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黎平、松桃、陌南,浙江富阳,湖北鹤峰和美国密苏里州等地的种源为湖南低山丘陵区纸浆林最佳种源。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地理种源苗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我国6省8个产地和美国6州13个县、15个产地湿地松(Pinuselliottii Engelm)种源在南昌进行的苗期试验。文中对各产地一年生苗高生长、地径、顶芽形成百分率和苗木生长节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产地间的苗期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利用种源间的差异来提高湿地松的遗传增益是可行的。其中美国4个种源,和我国江西吉安地区等早期引进的4个种源,苗期性状均明显优于广东台山的种源。  相似文献   

5.
对黄山松地理种源种子播种品质和育苗试验的研究表明,种源间种子千粒重、室内发芽率、苗圃出苗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种源的经度、纬度与千粒重相关不紧密,海拔高与苗高生长量呈较紧密的负相关。各地理种源苗木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同一种源不同年份苗木生长量也有差异。浙江省的磐安、东阳、庆源、天台等种源苗期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源在高生长、木材比重和霜害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最差种源浸提干材产量仅是适合种源的56%.  相似文献   

7.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8.
樟树局部种源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局部樟树种源开展了苗期试验和造林测定,根据苗期苗高、地径和种源/家系测定林树高、胸径等性状的生长量,分析比较局部种源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樟树种源间1 a生苗高、地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5 a和7 a生的种源间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在广东省东江林场试验点差异显著。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分地点对参试种源进行评定和选择,评选出在2个试验点早期生长较快且表现稳定的优良种源2个,分别是粤东和粤西沿海种源。入选种源造林后7 a生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的选择增益分别为1.04%~1.63%、3.12%~3.23%和5.75%~6.44%。  相似文献   

9.
对本省5个光皮桦种源进行了苗木培育试验,同时又引进广西老山、江西鹰潭、安徽黄山等3个省外种源苗木,在长汀县羊牯乡建立了试验林,进行了幼树的生长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光皮桦不同种源的苗木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节律,不同种源间的苗高生长差异显著。光皮桦不同种源的幼树生长差异明显,其中广西老山和福建顺昌种源生长快。光皮桦不同种源的不同个体生长差异很大,初步筛选出10株优良单株,树高、胸径、材积平均达8.4m、7.3cm、0.02043m^3,比总体平均值增加了40%、58.7%和187.3%。  相似文献   

10.
广西派阳山林场红锥种源试验及优良种源初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红锥试验林的10个种源为研究材料,分析了3.5年生幼林种源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种源间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胸径和材积生长均达极显著水平;红锥种源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8615、0.8376和0.9856;采用综合权重分析法评选初步选出试验早期表现较好的种源4个种源为ZY2、ZY1、ZY7、ZY6。但试验初步评选出的优良种源为早期和初步结果,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测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种源磷效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选用5个对磷肥反应差异显著的马尾松种源,设计3种磷素水平的盆栽试验以研究马尾松磷效率的种源差异,确立种源磷效率的特异性指标。结果表明:马尾松磷效率的种源差异很大,尤以地处武夷山脉南端的福建武平种源最高,其磷效率高于70%,为最低磷效率种源的2倍左右,该种源在低磷胁迫下具有最大的磷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及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参试的3个南方种源中,广东信宜种源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磷效率。低磷水平下马尾松种源磷效率与磷素利用效率有关,而与磷素吸收效率相关性较小,磷效率和磷素利用效率高的种源其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种源磷效率与其根体积、侧根数、侧根总长和须根总数等呈显著正相关。结合已有水培和土培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侧根总长、侧根数、根体积等根系参数以及根系有机酸分泌物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可作为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种源磷效率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4年营造的马尾松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在5,10,15,20和25年生时测定材料,分析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测定年龄的遗传变异和早期优良种源选择效果.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等马尾松主要经济性状在种源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随试验林年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趋势,25年生时各性状最大种源比最小种源分别大94.85%,47.66%和355.68%.虽然材积等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年龄间生长与秩次相关均极显著,但由于不同种源的早晚生长习性不尽相同,过早开展种源选择可能会误选或漏选部分优良种源,如把正确入选率控制在90%以上,则马尾松种源试验优良种源早期选择的合理年龄应在10~15年生,其相应的选择强度为材积遗传增益>20%或种源入选率在30%~40%.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源西南桦在云南景东的生长差异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西南桦分布区内选择的13个种源在南亚热带山地进行筛选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生长、产量、形态 特征上都有很大差异。以胸径、树高、材积和干形等为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方法对13个不同种源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表明:潞西、屏边和镇源3个种源生长和形态等各种特征都比其它种源好,位列前3名,是当地适生的好种源; 西马、龙陵和百色种源表现较好,属可利用种源;腾冲和西莲种源表现差,不好利用;平果、凭祥、靖西、景洪和田林5 种源表现一般,最好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白榆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白榆分布区内收集的四十个种源和黄淮平原一带收集的八个种源,在我省三个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进行全分布区试验和中间试验。经十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各种源生长量、生长节律、主干高度、干形指数、干梢长度等十八项数据,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榆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优良种源材积生长的遗传增益达37.5%,优劣种源相差3.2倍,本省种源仅为最优种源平均生长量的68%。根据各种源生长量,主干高、单叶面积、干枯率等六个性状指标和经纬度、温度、降水量等六个气侯因子,综合评定出以河南为中心的白榆产地为白榆的优良种源区,同时根据种源的生产力和生长稳定性,确定了适宜甘肃的优良种源,并对今后我省白榆无性系的造林等问题提出了推广应用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两次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各点试验林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等进行分析,评定种源优劣与环境互作。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一次试验各试点20个参试种源11年生材积前三名平均生产量为后三名的152%—183%;第二次试验各点造林64个种源8年生材积前十名平均生长量为后十名的191%—223%。材积最大种源为最小种源的2—4倍。本省种源也优劣悬殊,我省不同地区种源选择增产效果为0—59%。根据生长量、开花结实状况、稳定性,树皮厚度、侧枝粗度、bi 值等指标综合评定,为我省不同地区选择了一批优良种源并提出了种、条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16.
苗期试验表明,杉木不同地理种源种子发芽率、苗木生长量、物候期、生长节律、生物产量等都存在明显差异,这初步说明了进行种源选择的必要和可能。但这种随地理位置不同产生的差异稳定性如何?苗期表现优良的种源在造林后是否具有稳定的优势,较本地种源增益又多大?更要地看林期表现如何,才能最后为种源选择作出合理评价和结论,以及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全国36个白榆种源276个白榆家系的种源选择和种源——家系配合选择试验,证明种源间生长量存在差异,种源选择是提高白榆造林质量的重要途径;山东种源尤其充州种源表现较好,鲁西南地区为山东省白榆优良种源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两次育苗试验的结果,对侧柏33个种源的性状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苗高、地径、分枝间距、根系生长等存在着显著差异。1年生苗高生长快的种源比生长慢的种源高3.3倍,2年生苗高优劣种源间仍有两倍以上的差距。苗木生长与纬度、海拔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温、年降水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评价结果将参试种源划分为优良种源、一般种源和较差种源三类。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侧柏种源的早期选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杉木种源第一次试验20个产地9年生幼林和第二次试验56个产地3年生幼林的生长发育及稳定(适应)性。研究表明,9年生平均单株材积的选择效果达25%,前5名优良种源与后5名种源平均相差2倍以上。杉木种源的主要性状相对稳定,20个产地在两次试验中生长量和稳定系数bi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846和0.79,说明种源差异是较稳定的遗传差异。根据种源在各试点的生长量、稳定性、开花结实、抗虫、抗病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确定其能获得较高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提出杉木种子的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省银杏主产区10个种源地收集的银杏古树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种源银杏种子表型性状和其一年生实生苗叶片总黄酮醇苷含量并分析了差异。结果表明:10个不同种源银杏种子横径、纵径、侧径和百粒重等表型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巴中通江县种源种子最大,三径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其它种源,成都锦江区种源和绵阳平武县种源低于其它种源;同一生长环境条件下,10个不同种源银杏一年生实生苗叶片总黄酮醇苷含量差异明显,其中广元利州区种源含量最高,都江堰市种源含量最低;10个种源中,以生产种子为主要栽培目标的较优选择为通江县种源,而以总黄酮醇苷含量为选择目标的较优选择是广元利州区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