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笔者的研究旨在抓住棉盲蝽象在当地的主要危害规律,科学地指导生产,对提高棉花产量增收节支提供理论依据。以N141和石39两个新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棉盲蝽象的发生和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两个材料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相同,均在当地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发生和危害达最高值,蕾铃脱落率及危害高达41.8%。在此之前和之后,棉盲蝽象的危害都较轻,从而得出了此期为棉盲蝽象危害的主要时期。此时也是棉花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两个品系自然控制处理产量比综合处理的小区产量减少39.3% ̄43.3%,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所以必须在主要危害时期进行防治,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又减少棉花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华容县是湖南省产棉花大县,但自2007年以来,棉花盲蝽象上升成了主要害虫.总结了华容县2007-2009年棉盲蝽象危害情况,叙述了棉盲蝽象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与天敌情况,提出棉盲蝽象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姬凤琴 《河南农业》2008,(23):23-23
一、症状棉盲蝽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幼苗一直到吐絮期,危害期长达3个月,以棉花花铃期第3代棉盲椿危害最为严重。棉盲蝽以成虫、若虫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棉株嫩头、嫩叶、花蕾、幼铃,吮吸棉株营养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和枝叶丛生等。在棉花各生育期中,受害后的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近段时间不断有农民来县农牧局咨询棉田盲蝽象的防治问题,笔者于7月24~28日下乡发现,棉田盲蝽象若虫、成虫百株棉花达36—40头,远远超出了防治指标,而在多雨高湿的情况下,盲蝽象若虫、成虫活动频繁,发生危害也较严重。适逢近几天,河北南部连续下了2场透雨(300mm以上),盛发期降雨进一步增加了盲蝽象对棉株的危害程度。盲蝽象有怕阳光照射,喜欢在较阴湿处活动危害特点,不易被棉农发现,而延误防治时机,因此,棉农朋友应立即行动起来,加强对棉田盲蝽象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介绍棉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棉盲蝽象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盲蝽象成为棉田主要害虫,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针对棉田虫害出现的新特点,对盲蝽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盲蝽象在聊城地区发生的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并提出盲蝽象防治新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故城县地处黑龙港流域,随着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棉田用药次数显著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棉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成为影响棉花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棉盲蝽象危害呈逐年加重态势,由过去的只见危害症状难见虫,发展到目前的棉盲蝽象飞舞成群,个别地块每株少则有虫几头,多则10余头,棉株被害率达100%,因此,必须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该文阐述了盲蝽象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时期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后,冬枣不同组织的应激防御酶活性,以及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防御酶的变化。【方法】在冬枣各生长期(芽期、蕾期、花期、幼果期)易受危害部位(嫩叶、蕾、花、幼果)接入不同数量(1-3头)绿盲蝽和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危害24 h后,采摘不同危害程度的冬枣组织,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冬枣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幼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各组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CAT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绿盲蝽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3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幼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活性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唾液进行化学危害)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活性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0.
绿盲蝽象是影响天津大港地区冬枣产量和品质的主要虫害。介绍绿盲蝽象在天津大港地区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为当地冬枣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棉田宜巧防盲蝽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地普遍推广了抗虫棉,棉农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有些棉田往往受到盲蝽象的危害,造成减产、严重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黑龙港地区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棉田用药次数减少,棉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据调查,棉盲蝽象危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去年,隆尧县30%棉田因盲蝽象造成的减产超过一成,有的棉田因忽视了盲蝽象的防治减产高达20%,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棉盲蝽象成为今年夺取棉花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棉农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有些棉田盲蝽象危害逐年加重,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14.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为害棉花盲蝽象的主要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对棉花不同器官造成为害的症状表现,总结了综合防治盲蝽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棉盲蝽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是指棉田常见的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总称,均属半翅目,盲蝽科。在山东省绿盲蝽年发生3~5代,是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1危害症状棉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棉株顶芽、嫩叶、花蕾及幼铃上的汁液。棉花幼苗期生长点受害形成仅剩两片肥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随着抗虫棉的推广普及,原来零星发生的次要害虫盲蝽象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危害逐年加重,棉农应高度重视。1盲蝽象的分布与危害  相似文献   

17.
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其种类很多,生产上常见的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4种。一般于6月份迁入棉田,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危害,不易被人发现。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棉田盲蝽象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了棉花生产安全。本文主要介绍了棉田盲蝽象的种类与发育特点、棉田发生特点以及其危害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随着平乡县枣树面积的不断增加,绿盲蝽象成为枣树上的主要害虫,现将防治绿盲蝽象的方法总结如下,供广大枣农参考。1、危害特点绿盲蝽象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疯”“破天窗”;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几乎全部脱落;幼果受害后,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普及,棉铃虫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棉田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给盲蝽的种群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导致盲蝽的种群数量剧增,逐步上升为棉花的主要害虫,且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危害特点盲蝽为半翅目盲蝽科,刺吸式口器,一般1年发生5代。冀中南棉区主要种类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等,其中以绿盲蝽危害最为严重。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幼苗一直到吐絮期,危害期可超过4个月,尤其是8月中下旬的发生高峰期危害最为严重。棉盲蝽以若、成虫刺吸棉株汁液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