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林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因加热介质和氧化条件的不同,其氧化程度也不一样.应用GBW07401~07406国家标准物质筛选出土壤有机质测定的加热介质和氧化条件--甘油浴8min.快速方便,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国家标准方法为重铬酸钾容量法,该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适用大量样品的分析等优点,但是较容易产生误差,且该方法中的加热介质、空白替代物、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在各种文献说法不一。采用标准物质GBW07414a、GBW07416a,对重铬酸钾容量法中加热介质、空白替代物、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4个测定条件进行实验探索,结果表明:选择石蜡作为加热介质,不用替代物作空白,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加热温度选择170~190℃,加热时间控制在5~8 min,测定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条件下Lou土和黄绵土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关中平原的头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以及延安地区的4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采集34个土壤样品对Lou土和黄绵土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条件下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和活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配施化肥,均能促进Lou土和黄绵土耕层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积累,提高Kos值;长期施用化肥,只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提高难氧化有机质含量和Kos值,对易氧化有机质和活性有同无积极作用。相关分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已经启动,为确保土壤有机质测定准确度的同时,提高其测定的效率、降低其测定 的技术难度也十分必要。采用不同学者确定的相同试验时间、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的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与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 130、150、180 ℃ 3 个恒温加热条件下,150 ℃恒温条件表现出更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重现性;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加热温度为 150 ℃的测定值与油 浴法测得的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值差异不显著;油浴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x)与烘箱加热法(150 ℃,30 min)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y)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 y = 1.0106x + 0.3418(r2 = 0.999>r0.01=0.661);油 浴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标准差为 0.14 ~ 0.68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45% ~ 6.43%,而烘箱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 机质标准差为 0.06 ~ 0.25 g/kg,相对标准偏差为 0.17% ~ 2.25%,表明烘箱加热法(150 ℃,30 min)测定土壤有 机质比油浴法的精确度更高,重现性更好。在 30 min 恒温保温条件下,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最优保温温度为 150 ℃,可以替代油浴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并且更加准确、快捷、绿色、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铝模块消解仪加热法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虎  申华平  周世伟  王小利  孙楠 《土壤》2016,(3):140-144
铝模块消解仪加热法替代油浴加热消解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通过优化消解仪的消解温度、加热时间等实验,确定消解仪温度220℃(沸腾时消化管内溶液温度约为170℃),沸腾时间12 min (消解时间约为22 min)为铝模块消解仪的最佳有机质测定条件。使用该方法测定的土壤标准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均在误差允许范围以内,消解样品有机质回收率达99.98%,校正系数为1.00。同时用我国长期定位试验典型土壤进行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测试,样品有机质测定结果标准偏差为0.06~0.78,变异系数为0.30%~4.11%,符合测定要求。与经典油浴加热方法相比,该方法温度易控制、操作简单、安全,可降低环境污染;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氧化法,研究比较重庆市6种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1)采用KMnO4氧化法评价土壤有机质化学稳定性应控制适宜的氧化剂浓度,KMnO4浓度<0.1mol/L时,主要氧化土壤中的易氧化有机组分,浓度为0.3mol/L的KMnO4可较好地反映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能力差异,6种土壤有机质抗氧化能力高低顺序为缙云山黄壤腐殖层>紫色潮土>嘉陵江沿岸冲积土>灰棕潮土>矿质黄泥>灰棕紫泥紫色土。(2)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稳定性与pH、有机质含量、<0.001mm粘粒含量以及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特性在KMnO4高、低浓度时表现不同。(3)双氧水氧化法可较好地反映不同土壤密度分级土壤有机质的抗氧化稳定性,灰棕潮土、紫色潮土和矿质黄泥均随酸度增大而提高;灰棕潮土和紫色潮土轻组有机质(LFOM)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重组有机质(HFOM);矿质黄泥和缙云山黄壤腐殖层LFOM和HFOM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农地土壤其有机质氧化率随酸度增加而连续提高,但林地土壤有机质氧化率变化幅度较小,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工污染土壤,研究了高锰酸钾对4种不同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浓度为33.33mmol·L^-1时,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达到最大。高锰酸钾氧化去除率不仅与高锰酸钾浓度有关,还与土壤性质和老化时间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会降低高锰酸钾对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高锰酸钾的氧化去除率逐渐降低。老化40d后,4种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显著降低,菲的氧化去除率在14%~67%之间,芘的氧化去除率在61%~84%之间。高锰酸钾氧化前后,4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范围为0.77%~9.21%。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来看,高锰酸钾氧化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对土壤质量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含铁介质用于修复砷污染土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土壤砷污染修复中相对经济、高效的技术之一,含铁介质是土壤固砷的一类上佳材料。从含铁材料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其固砷机理,主要包括吸附、络合作用以及沉淀/共沉淀作用。介绍了5种常用的固砷效果评价方法,分别为化学形态连续提取法、毒性特征浸滤法、植物指示法、体外消化模拟法以及现代物理学方法。阐述了土壤环境条件,如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土壤中共存离子和有机质的变化对固砷效果的影响。总结了目前含铁材料用于修复砷污染土壤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活化过硫酸钠(Sodium persulfate,SPS)氧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土壤修复技术。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化学氧化处理后土壤的环境风险,本文通过亚铁离子活化过硫酸钠法对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存在显著差别的两种土壤进行氧化处理,比较了活化过硫酸钠氧化前后两种土壤样品对3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亚铁活化的SPS能够氧化土壤中腐殖酸和胡敏素类的有机质。对OM含量较高的1号土,SPS氧化对有机质的去除率为71.9%。而对OM含量较低的2号土,SPS氧化对有机质的去除率为49.9%。1号土样对3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氧化后的1号土样对3种物质的吸附机制不变,但吸附量有所增加;2号土样对3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有一定的非线性,而氧化后的2号土样对3种物质的吸附线性特征增强。吸附数据用对数形式的Freundlich方程拟合得到分配系数lg Kf值,比较有机碳标化后的分配系数lg Kfoc,氧化后的土壤有机质对3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有所提高。分析表明,SPS氧化了有机质中较多的极性组分(如羧基及羟基等),从而使处理后的土壤中有机质的非极性增强,强化了对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10.
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比较3种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光学性质和总酸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泡制度比水旱轮作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总量、重组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量和胡敏酸/富啡酸,而水旱轮作比冬泡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松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胡敏酸E4值和总酸度。由此说明,冬泡制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总量和胡敏酸的累积,但不利于胡敏酸分子的增长,腐殖质品质较差。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活性增加,胡敏酸分子结构趋于复杂,其氧化度和芳香度增加。因此,通过周期性的水旱轮作换茬,可使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比例协调,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长期定位施肥处理条件下,不同土层土壤各活性有机质的含量,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活性有机质的影响.主要有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土壤活性有机质用KMnO4氧化法测定,采用3种浓度KMnO4(33,167,333 mmol/L)将土壤活性有机质分为高活性有机质(HAOM)、中活性有机质(MAOM)和活性有机质(AOM).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含量,尤其有机肥-化肥配施和单施有机肥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积累的作用大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施肥所增加的土壤活性有机质,主要是在0-20 cm土层,尤其在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化肥配施处理上表现明显.施肥与否、施肥种类和不同土层对土壤中的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均有明显影响.3种活性有机质含量之间都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高活性有机质与中活性有机质、高活性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中活性有机质与活性有机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0.812*和1.000**.可见,三种活性有机质之间,以活性有机质和中活性有机质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苹果与小麦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探讨了种植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和几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存在离树距内的空间变异。距树越近,有机质含量越高,全磷及速效磷含量越低;树冠区及近冠区几种主要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显著受抑,且细菌、放线菌总数和解磷菌、纤维分解菌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甘蔗酒精废液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氧化还原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蔗地上设计不施肥(CK1)、施化肥(CK2)和4个直接喷施甘蔗酒精废液处理,研究不同用量废液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两种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地施用废液提高了土壤全氮、Cl-、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使甘蔗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异常升高,随后迅速下降,成熟期下降到接近或小于CK2的土壤酶活性水平.甘蔗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腐殖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富里酸、胡敏酸、Cl-呈显著正相关(r0.05=0.811,r0.01=0.917,n=6);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腐殖质、Cl-呈显著正相关.与不种植甘蔗的75 tCK废液处理相比,种植甘蔗的75 t废液处理甘蔗生长后期土壤全氮、有机质、Cl-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说明与施用化肥或不施肥处理相比,蔗地施用废液有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的作用,但也使施用初期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异常升高,施废液的土壤种植甘蔗对废液养分吸收和环境净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黑垆土长期轮作培肥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棕壤和灰潮土上进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变化的研究表明:1.水改旱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矿质部分的复合,增加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旱改水则使游离态有机质增多。2.水改旱后,土壤所复合的腐殖质中紧结态的相对较多,同时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易氧化部分增多,能促使结合态腐殖质的氧化更新;旱改水后,松结态腐殖质相对增多,以及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难氧化部分增多。3.水改旱后可导致土壤腐殖质组分上的差异,即HA-B/FA-B的比值升高;HA-A/FA-A的比值下降。4.水改旱后土壤碳、氮含量除细粘粒复合体中有增加外,其他粒径复合体中的都减少了,而磷、硫含量在粗粘粒和细粘粒复合体中均有明显增加,说明水改旱有利于缩短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硫养分的循环周期,促进其易矿化性。  相似文献   

17.
苹果与小麦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苹果与小麦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探讨了种植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和几种主要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存在离树距内的空间变异。距树越近,有机质含量越高,全磷及速效磷含量越低;树冠区及近冠区几种主要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显著受抑,且细菌、放线菌总数和解磷菌、纤维分解菌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吴才武  夏建新  段峥嵘 《土壤》2015,47(3):453-460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标准。为了便于了解当前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利于今后有机质研究和测定工具的开发,本文对当前测定有机质的方法,包括干烧法、湿烧法、化学氧化法、灼烧法和土壤有机质光谱测定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研究中适宜选择的方法,并对当今农业的需求和测定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研究无损、原位测量有机质工具的构想,展望了土壤有机质快速测定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此为精准农业的实施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信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快速,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成为土壤生态学及环境土壤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归纳了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物理组分(轻组有机质、颗粒有机质、大团聚体有机质、酸碱提取有机质和溶解有机质),化学组分(酸水解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生物学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碳和氮)和联合分组组分(游离态团聚体有机质、物理保护有机质和游离活性有机质)的分类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分的来源、典型数量(占土壤总有机质的比例)、性质和意义,评述了相关组分的研究进程、作用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补充和验证土壤活性有机质数量测定的不确定性和难比较性的可能技术途径,以期为科学解析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质量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洪泽湖大堤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稳定性、水土保持功能及抗冲能力,为洪泽湖大堤植物的选择及功能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称重法、重铬酸钾外加热氧化法、环刀法、湿筛法、索波列夫抗冲仪和静水崩解法测定洪泽湖大堤杨树、杨树与水杉混交林、水杉、朴树和狗牙根等不同植物群落的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容重、水稳定性团聚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