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地区荷兰玻璃温室中温湿要素之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上海地区荷兰玻璃温室中作物层内进行小气候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秋、冬、春末夏季三个季节内晴、阴天温室中温、湿要素之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及日变化之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宁夏三类温室小气候的试验研究表明:三类温室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及相对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相同,不同温室结构对温室内光照强度和地表温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气温和相对温度的影响较显著,对地面下5cm、10cm、15cm、20cm的温度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南方现代化温室能耗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温室小气候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南方现代化温室的基础能耗预测模型。并对温室能耗进行了计算,通过对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分析,指出了叶面积指数、覆盖材料透光率、覆盖层和内外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温室的平均高度对温室温湿度的影响,为温室设计、建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2006,(10):18-19
一、太阳能温室设施农业及其关键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方面决定于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决定于外界环境条件。太阳能温室设施农业是在不适宜露地栽培农作物的季节或地区,利用特定的太阳能温室设施创造出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人工小气候环境.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对温室环境的精准控制,针对温室环境调节过程的滞后响应特性,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对温室环境因子进行预测。通过确定模糊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等参数,对温室小气候预测系统进行建模。经过小波降噪处理过的数据通过温室小气候预测模型,实现对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模型得到的相关度均达到了95%以上,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能够为后续温室的控制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塑料温室和玻璃温室在荆州市夏季的小气候性能。结果表明,温室内的气温、地温和空气湿度日变化均明显比温室外的高,但光照强度低于温室外的,玻璃温室的气温、地温、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日变化均高于塑料温室的。塑料温室内外温差可达0.2~2.1℃,玻璃温室内外温差可达0.4~2.7℃;塑料温室内外地温差达0.4~2.7℃,玻璃温室内外地温差可达0.6~2.4℃;塑料温室内外空气湿度差达0.8%~2.3%,玻璃温室内外空气湿度差达1.6%~6.0%;塑料温室的光照强度为温室外的34%~46%,玻璃温室的光照强度为温室外的45%~80%。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6,(6):38-41
目前的温室种植中,滴灌是温室蔬菜灌溉的首选方式。本试验中,选择沟灌、滴灌两种灌溉条件的日光温室,监测温室番茄生长季的0.1,0.2 m两层土壤温度、1.5 m高度处的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分析两种灌溉条件的土壤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定植后灌溉当天,滴灌温室的空气最高温度、空气最低湿度、0.1 m土温、0.2 m土温分别是33.2℃、38%、18.8℃、19.6℃,沟灌温室分别是24.3℃、71%、15.3℃、16.3℃。开花期灌溉当天,滴灌温室的空气最高温度、空气最低湿度、0.1 m土温、0.2 m土温分别是24.6℃、39%、15.4℃、15.1℃,沟灌温室分别是16.2℃、69%、12.7℃、13.3℃。两次灌溉过程中,沟灌条件下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明显低于滴灌条件的温室,空气湿度明显高于滴灌条件的温室,滴灌条件下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宁夏三类温室与其小气候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宁夏三类温室小气候的试验研究表明三类温室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及相对湿度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相同,不同温室结构对温室内光照强度和地表温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较显著,对地面下5cm、10cm、15cm、20cm的温度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根据1月份南京地区现代化温室内、外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温室内、外的温度、太阳总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针对不同的室外天气情况,提出了冬季南方现代化温室内小气候调控的建议,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南方地区现代化温室环境调控和作物管理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XM-11025M型兰花温室小气候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温室内外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度等因子的观测分析研究,揭示温室内小气候效应和气象因子变化规律,从而为温室设计建设及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温室土壤线虫病害的电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线虫危害日益严重,已发展为温室作物的第一大病害,许多地区的温室作物因线虫的危害而绝收,番茄、甜瓜等瓜类作物的线虫危害往往会在产品采收高峰期达到顶嶂。短短的几天整棚秧蔓就开始迅逮枯萎、果实变软而失去商品价值。因此,线虫危害的防治方法已成为世界植保技术研究的重点、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标准温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OE-2的气象资料库模拟了其在全国多个地区的逐时、逐月温室效应。并对我国不同气象(侯)条件下标准温室的温室效应分布规律进行比较研究,为选择适宜温室种植的作物品种和相应的种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宏  王军 《新疆农业科技》2006,(6):23-23,22
光照是温室蔬菜制造养分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条件,也是形成温室小气候的主导因素。因而冬季温室生产必须合理调节大棚内的光照,维持冬季温室蔬菜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保证蔬菜丰产增收。1合理设置冬暖大棚1.1确定温室合理方位单坡面大棚及阳畦的方位,以坐北朝南为好,这样才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温室大棚内温度变化,以及不同时期温度的变化对温室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情况,得出各主要温室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温度指标,为实现对温室生产的合理调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以来,民和县大力发展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至今,日光节能温室已成为民和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利用温室的空间,现已逐步形成了以辣椒种植为主,温室的前沿、中间、后面种植豇豆的种植模式,由于是高低作物搭配,不仅不会影响辣椒的产量,而且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施肥装置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进 《现代化农业》1998,(12):30-32
适合作物在生物的二氧化碳浓度(体积分数)为1000 ̄2000μl/L。在光照充足时,封闭温室内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会降至100μ/L以下,作物处于严重的二氧化碳饥饿状态。甚至停止进行光合作用,限制了作物生长。温室气肥(二氧化碳)增施装置通过对燃烧普通煤生产的燃气净化处理后,获得纯净的二氧化碳,供温室作物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室内小气候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在长江流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长江流域地区温室的结构设计和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夏季(2017年6―7月)和冬季(2017年1月和12月以及2018年1月),在新型连栋日光能温室的前跨、后跨、室外设置不同传感器,测定了温室室内和室外气温、相对湿度、辐照度、曝辐量和薄膜热通量等,分析温室气温、相对湿度、气候因子均匀度变化和冬季温室内光照分布的特点。【结果】夏季温室前跨气温日平均值、日最高值与日较差分别为26.84,32.77和9.64℃,比后跨分别高0.53,1.41和1.30℃,但二者以上指标间均无显著差异;后跨相对湿度的日平均值、日最低值及日较差分别为88.05%,69.89%和29.48%,日平均值和日最低值显著高于前跨,而日较差显著低于前跨。冬季前跨日最高气温为22.98℃,较后跨提高了2.35℃;后跨日最低气温为7.18℃,分别比室外和前跨增加了8.26和2.95℃。光照分布上,晴天和阴天前跨的采光时长均显著高于后跨。晴天前跨与后跨日平均辐照度和平均日曝辐量无显著差异,而阴天前跨的日平均辐照度与平均日曝辐量显著高于后跨。晴天和阴天温室前跨日平均透光率均高于后跨。日间温室前跨向后跨传热约56 MJ,夜间后跨向前跨传热约43.27 MJ。【结论】探明了连栋日光能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为其在长江流域地区的周年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电话传真、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气象信息发布在实际运用中难以针对特定客户提供设施农业温室作物长势和小气候气象数据及温室外天气状况的预警查询服务的问题,研究依托业务运行的天津市设施农业远程监控系统,以GPRS模块为基础,通过VB.NET编程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以Client/Server为构架,建立了基于GPRS模块的设施农业预警查询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等接入手段,以短信、彩信自动回复方式为媒介,实现了温室小气候的实时查询、灾害天气的多极自动预警、发布一体化,提高了设施农业气象预警信息的准确率及查询制作发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系统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实现中国温室的动态区划,明确中国温室作物周年生产光热资源与能耗分布状况。【方法】针对温室作物生产特点,确定10个温室气候区划指标,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气候区划,并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系统。将温室气候区划系统与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预测模型相结合,建立基于光热资源的中国温室气候区划与能耗估算计算机系统,并以Venlo型玻璃温室及温室主栽作物黄瓜和番茄作物为例,利用中国621个标准气象站30年(1971—2000)的逐日气象资料,对系统进行应用实例分析。【结果】系统将中国区划为温室作物生产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3个一级区域和9个二级区(每个一级区分为I级、II级、III级区)。适宜区的特点是一年中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长,温室冬季加温能耗低,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适宜温室作物生产时期的总太阳总辐射量。次适宜和不适宜区的特点是温室冬季加温时间长、能耗高,夏季降温能耗少,决定温室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因子是温室需要进行加热时期的负积温。【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气候资料年代的变化进行温室气候动态区划,明确不同气候区温室作物生产光热资源分布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计算不同类型温室和不同作物在不同温室温度控制目标下,各个温室气候区域的温室作物周年生产能耗,为中国不同类型温室投资风险评估、以及从能耗角度优化温室结构设计和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目前发展现状,延伸到设施农业的温室生态健康问题,提出了基于温室生态健康理念下的温室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温室生态系统综合症诊断技术、温室病虫害动态模型技术以及温室生态系统健康综合管理配套措施的实施方法。通过对温室作物生产过程中种植作物种类及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和温室操作调控等各个生产环节的预警、决策和技术实施,保障设施农业生产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