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兵  陈安国 《养猪》2005,(3):17-20
饲养全公猪有诸多优势,但最主要的缺点是公猪膻味。粪臭素和雄烯酮是引起公猪膻味的主要物质。脂肪粪臭素含量主要受饲粮和饲养环境因素影响,而脂肪中雄烯酮含量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在公猪饲养、屠宰和猪肉加工3个环节上应该统筹考虑,以减少或消除公猪膻味。另外,免疫去势和选育不含粪臭素和雄烯酮的猪品种也是可行的方法。人工鼻和相关技术为在屠宰线上检测公猪膻味提供了可能。此文综述了公猪膻味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减少和去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上,小公猪会采用外科手术去势来去除公猪的膻味,因为在烹饪未去势公猪的肉时,会产生一种令人厌恶的气味。处理公猪膻味在维护消费者对猪肉的认可方面极其重要,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去势使仔猪的增重减慢以及死亡率增加,这突显了对非手术性去势方法的需要。手术性去势对动物来说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还是术后的一定时期都具有痛苦性和应激性。这种方式同时也会留下开放性创伤,因此可能会造成感染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从而降低生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用于生产猪肉的公猪在出生后不久都要进行物理去势,以便减少猪肉中的公猪膻味。然而,与去势公猪相比,正常公猪的生产效率更高、脂肪沉积量更少,尤其是在较大的屠宰体重阶段。而且,动物福利激进分子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洲到处进行游说,建议终止物理去势,但这极有可能会导致猪肉及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下降。一种有利于动物福利的替代方法是对公猪的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Gonad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GnRF)进行免疫,这一方法可使养猪生产者能够利用完整公猪出色的自然生长潜力和胴体品质,且去除了猪肉带有异味的风险。对公猪的GnRF进行免疫预防,可使免疫公猪的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产量均优于物理去势公猪,并能保持猪肉的食用品质。目前,对正常公猪和去势公猪的赖氨酸需要量的比较研究罕有报道,仅有的报道中也很少是针对现代基因型的。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正常公猪的赖氨酸需要量比青年母猪和去势公猪的需要量略高(约为0.6~0.9 g/kg)。由于日粮缺乏赖氨酸而引起公猪生长性能受损的程度要比青年母猪和去势公猪更为严重,因此,确保日粮赖氨酸供应能满足接种抗GnRF疫苗的公猪实现最佳生产效益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 《猪业科学》2012,29(11):28
Animal,2011,5(7):1107-1118为减少公猪膻味和确保猪肉鲜味,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在未麻醉状态下将肉猪去势。因违反动物福利,该措施遭到强烈谴责。各国一直在探寻改良方案,例如麻醉去势、止痛和疫苗接种以抵抗促性腺激素释放素都被列入可采取措施当中。猪肉供应链中商家引入和推广疫苗注射方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动态     
《养猪》2003,(5)
公猪不去势肥育的显著优点是生长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和能生产出少脂肪高瘦肉率的胴体,因而在澳大利亚一些养猪业主利用公猪肥育增加养猪利润,已有30余年历史。但是,公猪肉的食用品质明显降低。公猪肉(主要在脂肪中)由于含有雄烯酮(androstenone,系睾丸中产生的雄性激素)和甲基吲哚(skatole)而具有公猪膻味,Hennessy和Wan(1993)研究表明,10%~15%的公猪肉在烹调时会表现公猪膻味。此外,公猪肉肌内脂肪含量低,因而其口感多汁性、软硬度和风味也很差。手术去势的阉公猪肥育,可以消除公猪膻味,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显著改善猪肉的食用品质。但是阉…  相似文献   

6.
采用物理法或疫苗接种去势对生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的大部分公猪最终都要上市,为了减少公猪膻味带来的风险,在公猪出生不久就会采用物理法进行去势。然而,与阉公猪相比,未去势公猪生长效率更高,而且脂肪沉积少,尤其是在屠宰体重大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的大部分公猪最终都要上市,为了减少公猪膻味带来的风险,在公猪出生不久就会采用物理法进行去势。然而,与阉公猪相比,未去势公猪生长效率更高,而且脂肪沉积少,尤其是在屠宰体重大的时候。同时,在世界  相似文献   

8.
组成型雄烷受体与公猪膻味物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养不去势公猪较去势公猪而言具有很多优势,但导致公猪膻味物质雄烯酮和粪臭素一直是限制其饲养的主要瓶颈。作者综述了组成型雄烷受体对膻味物质雄烯酮和粪臭素代谢关系的研究,为寻求一种较合适的方法减少公猪膻味提供参。  相似文献   

9.
公猪去势术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外科手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猪去势的方法有徒手捻转法、刮捋法、结扎法、钳夹切除法、捻转绳捻转法、捻转钳捻转法、输精管与精索相互结扎法、被睾去势和隐睾去势等。其中多以刮捋法、结扎法为主。对仔公猪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武俊海  杜晓光 《猪业科学》2009,26(10):36-37
公猪去势术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外科手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猪去势的方法有徒手捻转法、刮捋法、结扎法、钳夹切除法、捻转绳捻转法、捻转钳捻转法、输精管与精索相互结扎法、被睾去势和隐睾去势等。其中多以刮捋法、结扎法为主。对仔公猪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品种改良和饲料的优化,生猪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所以母猪一般不再做去势手术,而公猪则不然,若不去势,其肉具有较浓厚的臊味而几乎不能直接食用,除种用外,其余应全部去势。去势公仔猪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但在去势过程中,往往会因操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猪肉的品质,使肉质细嫩,加快猪的生长与肥育,给公猪去势是直接有效的措施。相关研究认为,公仔猪在1~2周龄去势,其断奶增重较好。公猪的去势有手术去势、药物去势和免疫去势等多种方法。几种去势方法各有优劣,传统的手术阉割法操作烦琐,术后易出血,常因栏舍卫生条件差发生感染引  相似文献   

13.
小公猪去势于10~35日龄进行,去势方法有手术阉割法和注射药液去势法两种。 (一)手术阉割去势法 首先保定小公猪,将阴囊周围用碘酒进行消毒。然后兽医一手把睾丸推向阴囊底部,使阴囊皮肤张紧;另一手持手术刀从阴囊缝切  相似文献   

14.
<正>猪场为了增强育肥效果,改善淘汰公猪肉的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常常对淘汰猪去势。下面就对淘汰公猪去势时常引起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阉割后出血不止  相似文献   

15.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分析绵羊断奶公羔去势后生长性能与肉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去势公羔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非去势公羔(0.05);嫩度提高,膻味物质含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对仔公猪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但在养猪生产中,往往因操作不当造成去势仔猪感染发病甚至死亡。笔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仔猪去势应注意的八项注意事项。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味是肉品的重要感官特性,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购买。猪肉气味很大程度上受到雄性膻味的影响,目前认为膻味主要由雄烯酮(androstenone)和粪臭素(skatole)构成。传统上对生产猪肉的小公猪进行阉割,目的在于增加胴体中的脂肪含量、减少攻击性和性行为、降低产生膻味的危险。现在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瘦肉,阉割得以保留原因主要是降低膻味和减少公猪攻击性。  相似文献   

18.
公猪膻味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绍红  胡占云 《猪业科学》2019,36(3):106-107
在人类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对公猪育肥均采用去势后饲养,也就是采用外科手术阉割后育肥,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均是如此。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养猪业不发达的过去,即传统饲养条件下,去势后的公猪比较温驯,容易管理,其长势较快,可以节约饲料;二是淘汰后的公猪,其猪肉均为经加工后所食用,但在人们食用时发现,其肉品含有一种异味,降低了肉品适口性及价值,因此在养猪业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即采用公猪去势后进行育肥,而过去农村兽医的一个主要职责也就是阉割仔猪。在养猪业发达的今天,公猪直接育肥已慢慢取代了去势育肥这一方式,因为动物福利及肉品要求,下面就公猪膻味这一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LHRH试剂对养殖猪的影响,实验表明应用该试剂作猪药物去势能明显提高猪肉品质,对小公猪无明显的血清学改变和其它副作用,但出现去势现象。  相似文献   

20.
《当代畜牧》2005,(3):21-21
一位德国兽医专家称,去势时间推迟,仔猪有感染圆环病毒病或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的危险,建议公猪在3日龄时进行去势。每一个饲养断奶仔猪的农场主都不愿意给仔猪去势。可是,在许多国家,大家普遍要求,屠宰场付款方式中也有要求,农场主考虑到市场的因素不得不对仔猪进行去势。为了防止公猪的品质给猪肉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仔猪去势一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