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纤维素酶辅助发酵的明日叶发酵茶为材料,研究冲泡温度、时间对茶汤中主要活性物质(多酚、黄酮、查尔酮)浸出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温度从80 ℃升高至95 ℃,茶汤中多酚、黄酮、查尔酮的浸出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90 ℃下茶汤中总酚、总黄酮和总查尔酮浸出量达最大值。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茶汤中多酚、黄酮和查尔酮溶出量在15 min内迅速增加,之后进入饱和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PPH法测定的抗氧化性与多酚、黄酮和查尔酮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岳西翠兰为研究对象,寻找一个合适的冲泡温度,使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浸出量最大。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不同冲泡温度下茶水中的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再综合考虑氨基酸、茶多酚和酚氨比来确定一个最适的冲泡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岳西翠兰在用100℃沸水冲泡时,茶多酚的浸出量过大而使茶汤呈苦涩味,随冲泡温度降低,当冲泡温度为50℃时,茶多酚的浸出量趋于最佳。氨基酸浸出量则随着冲泡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酚氨比随冲泡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而酚氨比值越低,茶汤的口味就越好。初步认为岳西翠兰的最适冲泡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3.
茶道 《新农村》2006,(6):23-23
茶叶的耐泡程度除与嫩度有关外,主要决定于加工的方法。初制过程中把茶叶切碎,茶汁就容易冲泡出来,粗、老、完整的茶叶,茶汁冲泡出来的速度就慢。无论什么茶,第一次冲泡,浸出的量占可溶物总量的50%~55%;第二次冲泡一般约占30%;第三次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从其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冲泡水温、冲泡时间、茶水比3个因素对五峰毛尖茶汤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冲泡水温85℃、冲泡时间5 min、茶水比3 g/150 m L时,茶多酚和氨基酸浸出比率较好,茶汤滋味较佳。其中茶水比对感官品质影响最大,其次为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感官品质影响最小。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浸出量均随冲泡温度升高、冲泡时间延长、茶水比增大而增加,且茶水比对上述四者的浸出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的浸出量影响最小。冲泡水温对酚氨比影响最大,其次为茶水比,冲泡时间对酚氨比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泡水温(80、90、100℃)、冲泡时间(3、4、5 min)、茶水比(g∶mL)(2∶150、3∶150、4∶150)3个因素对福鼎大白茶茶树花茶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茶树花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均随冲泡温度升高、冲泡时间延长、茶水比增大而增加。茶水比对水浸出物、咖啡碱、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浸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水温,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冲泡水温对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对酚氨比的影响,冲泡水温影响最大,其次是茶水比,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冲泡水温90℃、冲泡时间4 min、茶水比4∶150时,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浸出率较高,茶汤滋味较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茶叶冲泡后因携带产生的振荡对茶汤品质的影响,利用振荡器模拟茶叶冲泡携带过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冲泡携带过程提高了茶汤中各种主要品质成分的浸出率,缩短了其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使茶汤浓度迅速提高,对酚氨比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从冲泡水质、冲泡次数、冲泡时间等因素出发,结合茶叶感官审评探讨冲泡条件对信阳毛尖茶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冲泡水质对信阳毛尖茶汤pH值影响极大,呈现越纯净的水冲泡的茶汤pH值越低、茶汤酸性越强的规律;同一种水质冲泡信阳毛尖茶的次数也会影响茶汤pH值,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茶汤pH值升高,茶汤酸性减弱,表明茶叶酸性浸出物与碱性浸出物的比值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同一种水质冲泡3~30 min间茶汤pH值变化不大。总之,对信阳毛尖茶汤pH值的测定应当限定冲泡用水与冲泡次数。  相似文献   

8.
不同冲泡水温和时间对湄潭翠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湄潭翠芽的泡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冲泡湄潭翠芽后对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多酚化合物泡出量进行测定比较,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特级茶样、一级茶样的最佳冲泡条件为85℃、5min,其茶汤中各主要成分泡出量较为协调,茶叶的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均较佳,适合普遍消费者的口感;二级茶样的最佳冲泡条件为75℃,3min。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表明,残留在干茶中的化学农药在茶叶冲泡过程中,会有部分迁移进入茶汤,其在茶汤中的浸出率与茶叶的冲泡方式(如冲泡温度、时间)、茶叶的整碎程度等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冲泡时的水温越高,冲泡时间越长,茶叶越碎,残留在干茶中的农药浸出越多。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杀螟硫磷、嘧菌酯在100℃下的浸出率分别为7.9%、14.7%、97.8%,几乎是60℃下浸出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以绿茶为研究对象,用保温杯冲泡,探讨冲泡浸提时间A、冲泡水温度B和溶媒浓度C等3个参数对水液中氨基酸浓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并比较热风干燥绿茶及充氮降氧干燥绿茶的多级冲泡效果。分析表明:冲泡浸提时间是影响绿茶水液中氨基酸浓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要因素;冲泡浸提10min时,氨基酸较多地浸出,且有相当部分的可溶性固形物浸出;增大溶媒浓度可提高冲泡浸提过程的推动力,加快水溶性成分浸出速度,但水液中的营养成分浓度或含量比例下降。多级冲泡浸提试验表明,充氮降氧干燥绿茶明显优于热风干燥绿茶。  相似文献   

11.
对拼配型枇杷花茶袋泡茶的加工工艺及冲泡条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杀青和干燥工艺对新鲜枇杷花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审评结果影响较大,新鲜枇杷花不需要杀青,直接经热风或远红外线40℃干燥,粉碎,过孔径0.425~1.180mm筛后,与大宗炒青绿茶按质量比5∶12拼配、装袋,所得袋泡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均优于原枇杷花与茶叶;该袋泡茶最佳冲泡条件为用90~100℃的水冲泡2min后饮用,冲泡2次。  相似文献   

12.
酿制红枣酒酵母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希跃  许倩  杨海燕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2):2213-2221
[目的]筛选酿制红枣酒的酵母菌.筛选适合该种红枣的酿酒酵母,降低枣酒中高级醇含量.[方法]以干红枣为原料,通过比较枣酒的酒精度、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及高级醇含量筛选出最适酵母品种及最佳添加量.[结果]三种酵母菌中最适酿造红枣酒的酵母为SY型葡萄酒酵母,其适宜的添加量为0.3 g/L.[结论]SY型葡萄酒酵母为红枣酒发酵最合适的酵母菌,产品酒度高、色泽和风味好,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不同嫩度信阳毛尖最佳冲泡条件,以单芽、一芽一叶信阳毛尖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2个样品进行比较(不同茶水比1∶40、1∶50、1∶60;不同冲泡水温:80、90、100℃;不同冲泡时间4、5、6 min)。结果显示,单芽以茶水比1∶50、冲泡水温100℃、冲泡时间4 min最佳;一芽一叶以茶水比1∶60、冲泡水温90℃、冲泡时间4 min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新鲜菠萝汁为原料进行菠萝果酒的酿造,研究了发酵初始糖度、pH、接种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果酒的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为:主发酵初始糖度18°Bx,pH 4.0,酵母菌悬液(106个/mL)接种量8%(v/v),发酵温度24 ℃,主发酵时间4~5 d;后发酵、贮藏温度14 ℃,时间60 d.在此条件下酿造的菠萝果酒酒度8.5°,金黄色、澄清透亮、口感细腻,具有典型的果酒香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运用DLVO学说、分子运动学说及流变学理论和技术,阐述了啤酒酵母凝聚的胶体特性,重点讨论了凝聚性酵母悬浮液中细胞相互作用、同向凝聚速率、流变特性及其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上面酵母在5℃比25℃的凝聚能力降低了21.5%;凝聚性上面和下面啤酒酵母的悬浮液均表现为宾汉流体特性,其屈服应力分别为3.8和1.7Pa,塑性粘度分别为8.0和11.5mPa·s,均高于非凝聚性的酵母菌株;对凝聚性上面酵母的含时性试验证明在剪切速率为200S-1时,随着剪切时间延长,细胞凝块浓度的对数呈线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啤酒生产中普遍采用两段法麦汁冷却工艺,对万吨啤酒厂一段冷却法进行了论证。热麦汁用现有的两台20m ̄2薄板换热器冷却全8℃,酿造用水经冷冻到3.5℃后用于麦汁冷却,出口温度达78℃,作为糖化和洗糟用水。啤酒生产成本比两段法降低12.5元/t。  相似文献   

17.
米胚芽营养成分丰富,富含生理活性物质。以米胚芽和红茶为原料制成新型袋泡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加工条件和冲泡条件。结果表明,米胚芽袋泡红茶的最适加工条件为:焙烤温度150℃、时间2.5 h、粒度0.42mm。单因素试验表明,冲泡条件显著影响袋泡茶的感官品质,以90~100℃、120 m L的水冲泡5 min为宜,以第1次冲泡效果最佳,茶汤香气浓郁,并具有独特米胚芽焦香,色泽清澈金黄,滋味纯正。  相似文献   

18.
果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果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其保健功能和酿造工艺,并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果醋产品进行了分类,同时展望了果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