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雏鹅的饲养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鹅出壳后,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由于雏鹅个体小,体质娇嫩,各生理机能尚不完善,抗寒、抗病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这时期雏鹅生长速度快,消化道容积小,消化能力弱,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雏鹅阶段的饲养与管理,不仅直接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还将影响到育成鹅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应抓好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2.
一 管理因素 1 温度 雏鹅在26℃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拨散挤堆的雏鹅,出汗多的雏鹅很容易感冒,雏鹅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叼毛,形成僵鹅。鹅舍温度一旦超过32℃,雏鹅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会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3.
一 温度 雏鹅在26℃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常因窒息而死亡。人工拨散挤堆的雏鹅,出汗多的雏鹅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鹅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感冒的雏鹅增多,而且雏鹅多次出汗后易引起叨毛,形成僵鹅。鹅舍温度一旦超过32℃,雏鹅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4.
雏鹅是指出壳后30日龄以内的苗鹅。其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快,消化能力弱,消化器官和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差,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易感染各种疾病。雏鹅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继而影响到育  相似文献   

5.
孙维芳 《兽医导刊》2020,(6):124-124
目前雏鹅养殖技术趋于成熟,养殖区域更广、存栏量加大,雏鹅疾病随之增多,需养殖场户做好防治工作。基于此,本文从雏鹅养殖入手,阐述综合预防雏鹅疾病的措施,并列举几种雏鹅常见疾病,阐述其发病症状及具体诊疗措施,为雏鹅养殖场户提供生产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对雏鹅饲养所需的环境条件、雏鹅的饲养方式、雏鹅的开水和开食时间、雏鹅放水和放牧时的注意事项、雏鹅的饲养管理以及雏鹅的饲料配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锥鹅(1~30日龄)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雏鹅的成活率、中鹅的生长发育和种鹅的产蛋率。刚出壳的雏鹅体小,绒毛稀,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周嗣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也较弱,怕湿、怕冷、怕热。若管理不当,就会引起疾病,造成死亡。所以在育雏阶段,应当给雏鹅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实行精心饲养管理,才能养好雏鹅。  相似文献   

8.
雏鹅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雏鹅饲养所需的环境条件、雏鹅的饲养方式、雏鹅的开水和开食时间、雏鹅放水和放牧时的注意事项、雏鹅的饲养管理以及雏鹅的饲料配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养鹅业发展迅速,给养殖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随着养殖场数量的增多,鹅的传染病也随之增多.尤其是雏鹅,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极大,造成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养殖人员没有掌握专业的养殖技术,没有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导致雏鹅的发病率升高,存活率下降,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和养殖人员的饲养积极性,无法促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雏鹅疾病多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雏鹅苗的要求 选择优质雏鹅是疾病预防工作的第一步。表面看似健康的雏鹅也会暗藏潜在疫病危险,而造成养鹅的失败。雏鹅质量好坏是养鹅生产成败的关键。因此,选择好雏鹅的来源及挑选健康合格的雏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鹅的饲养周期短,产蛋量、产肉量高,管理简便,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养鹅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疾病预防不到位等弊端的影响,导致雏鹅成活率不足,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雏鹅机体发育不健全,免疫力低,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纰漏就会患上疾病,死亡率极高.例如患上小鹅瘟病的雏鹅,如果没有及时加以防控,短短几天内就会出现超出50%的死亡率,若是后续管控力度仍然不足,还会出现高达90%~100%的死亡率.为了提高雏鹅成活率,保障经济效益,养殖户需对雏鹅购入、饲养管理等予以足够重视,并严格开展疾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雏鹅是指出壳后30日龄以内的鹅。其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快、消化能力弱、吸收能力差、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易感染各种疾病。雏鹅阶段的饲养管理是整个饲养管理成功的关键。1雏鹅选育健康的雏鹅表现为绒毛细长、洁净、有光泽;卵黄吸收良好,脐带收缩完全,无脐伤,脐部周围无血斑和水肿;举止活泼,眼晴灵活有神,反应灵敏,叫声响亮,用手握住颈部提起雏鹅时两脚能迅速收缩并挣扎有力;将雏鹅翻放雏鹅很快能翻身站立。此外所选雏鹅还应具有该品种的特征。2雏舍消毒在进雏前要对育雏室作彻底消毒,通常每立方米空间可用福尔马林1…  相似文献   

13.
春季是饲养雏鹅的高峰季节,但春季气温低、气候多变、致病因素多,加之雏鹅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较差,极易造成雏鹅大批发病或死亡。因此,春季培育雏鹅要根据气候特点和雏鹅的生理需求,采取综合措施,以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豁鹅的育雏期是指从出壳到4周龄以内的鹅苗。这时的雏鹅个体小、绒毛稀、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各种应激的抵抗力较弱,如果饲养管理跟不上,会直接影响到豁鹅的生长发育及其产品价值,并且极易发生疾病,造成死亡。所以,育雏是养鹅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抓好豁鹅雏的饲养管理技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赵艳 《水禽世界》2008,(1):19-20
“鹅好养,雏难育”,雏鹅饲养是养鹅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大量的咨询、现场观察和死鹅剖检中发现:规模养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阶段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饲养户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规模养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雏鹅容易死亡?这与雏鹅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容易患病,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其正常生长发育。影响雏鹅死亡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一)温度鹅是恒温动物,而0~7日龄尤其是3日龄的雏鹅因低温…  相似文献   

17.
养鹅生产中,雏鹅成活率的高低是养鹅的关键,雏鹅是指出生后0~3周龄的鹅,在这个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引发各种疾病,造成雏鹅大批死亡,经济损失严重。现将几年来笔者在农村技术指导中,调查了解的雏鹅早期死亡的原因并采取  相似文献   

18.
规模养殖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雏鹅容易死亡?这与雏鹅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容易患病,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雏鹅死亡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1温度鹅是恒温动物,而0~7日龄尤其是3日龄的雏鹅因低温造…  相似文献   

19.
在鹅的生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鹅一旦发生疾病,就会影响到鹅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引起死亡。现从选雏、育雏开始到成鹅,就环境消毒、营养、疾病预防等几方面对鹅病提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鹅病的发生,为生产实际服务。  相似文献   

20.
规模养殖鹅过程中,0~21日龄的雏鹅死亡较多,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960%以上,给养鹅者造成很大损失。为什么雏鹅容易死亡?这与雏鹅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差;雏鹅生长快而胃肠容量小,消化力弱;同时生活力、抗病力较弱,容易患病,因此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要,促其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雏鹅死亡的主要环境因素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