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述了青海省油菜科研的发展历程,并对青海省油菜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油菜是青海省的主要特色农产品,近几年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接近20万公顷,成为青海省第一大农作物,甘篮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二号”的推广应用,为青海省北方油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下面结合大通县杂交油菜制种工作谈谈青杂二号油菜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油菜是青海省主要粮油农作物之一。然而据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有的县油菜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总产也呈下降趋势。为此,全面客观地总结青海省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分析制约油菜生产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对积极推进油菜产业发展,保障油料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青海省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步伐,青海省小寨良种试验站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共同努力,为实施长江流域杂交油菜产业化开发战略步伐,充分发挥杂交春油菜产量优势,青海省小寨良种试验站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合作,采用SX-1杂交剂配制杂交油菜技术,在我省湟中多巴地区进行了大面积制种—高芥2号。经双方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我省杂交制种成功。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旱地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发展油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约17.33万公顷,其中山旱地油菜达12万公顷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青海省旱地油菜生产水平,改善油品品质,加快该地区甘篮型油菜规范化生产,近几年,我们结合优质油菜综合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总结出了适合青海省旱地油菜生产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6.
正青海省作为我国的油菜大省,其境内有很多地区都种植油菜,海北州就是其中之一。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近年来海北州政府对油菜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积极投入,为油菜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油菜栽培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油菜栽培技术的创新,将油茶栽培技术创新作为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途径。1海北州油菜产业发展现状海北州的油菜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主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油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及我省油菜的生产现状,针对青海省油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青海省是我国的油菜种植大省,不仅具有较为适宜的天气,且农户的种植经验也较为丰富,在青海油菜的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8.5%。青海省油菜总产31.93万吨,单产每公顷138.02kg,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kg以上。尤其是近几年,青海省大通县为了顺应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在油菜播种种植管理方面展开了深度优化,利用排种装置开展相应的种植工作。本文简要分析了油菜播种机中的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油菜籽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是我国春油菜主产区之一,油菜产业无论是对本省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和省内油菜生产和贸易情况,采用国际上流行的SWOT分析方法,分析论证了青海省油菜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发挥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为合理制定青海省农业产业政策提供了科学决策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互助县是青海省杂交油菜生产大县,近年来通过实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本增效明显。本文通过现有的机械化关键技术介绍,提出今后互助县杂交油菜机械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清安  姚建莉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9):3430-3447
苦杏仁是一种优良的药食两用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苦杏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我国杏仁产量的80%左右仍以原料形式售卖,未充分发挥苦杏仁加工增值率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苦杏仁加工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的产品加工企业较少、技术落后,对苦杏仁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功能性成分的损失大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苦杏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是苦杏仁加工行业面临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苦杏仁去皮、脱苦及干制加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随后又对苦杏仁油、精油、蛋白和苦杏仁苷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着重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苦杏仁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为高效综合利用苦杏仁资源,提高其加工附加值和促进苦杏仁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对制约苦杏仁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展望:一是建议后期应采用现代食品绿色去皮技术替代传统沸水烫漂去皮法,加强去皮废水中的活性成分的回收利用和皮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研究;二是采用超声波等新技术实现苦杏仁的快速高效脱苦,减少苦杏仁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和脱苦废水排放;三是创新技术努力实现主要成分同时综合提取利用,即在提取苦杏仁油的同时抑制苦杏仁苷酶的活性并防止蛋白过度变性和苦杏仁苷的降解,使苦杏仁中各主要成分互不影响,从而得到最大化综合利用,并将此技术早日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总之,对于苦杏仁的开发利用应注重其加工副产物的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和产品的创新研究,同时提高杏仁产业的融合度,进而提升其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杏仁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共用240只1日龄健康雏鸡,分别于14,14和28日龄点眼滴鼻接种 Lasota 疫苗,在免疫后不同时期,采取实验鸡血液、泪液、肠液、气管液和胆汁、脾脏、法氏囊、胸腺、盲肠扁桃体、丕氏斑、十二指肠及哈德尔腺、支气管,检测了相应的 IgG,IgA,IgM 和 HI 滴度。T,B 细胞数量和功能,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浆细胞和酸性α-萘酚酯酶阳性 T 细胞(ANAE~+T)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雏鸡免疫后,脾脏、法氏囊和胸腺中 ANAR~+T 细胞与浆细胞显著增加,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中的浆细胞、ANAE~+T 细胞数量也明显上升;与此相应,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血液 T,B 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血清、泪液、气管液、胆汁和肠液中的 IgG,IgA,IgM 含量和 HI 滴度均程度不同地增加。免疫鸡脾脏、盲肠扁桃体和丕氏斑的淋巴小结数量增多,直径增大。这些表明免疫鸡不仅全身和局部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其细胞免疫应答也显著增强。雏鸡新城疫二免后,其免疫器官和局部免疫组织的浆细胞和 ANAE~+T 细胞进一步增多,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也增强;血液 T 细胞。B 细胞与淋巴细胞数及 IgG,IgA,IgM含量和 HI 滴度程度不等地增加;泪液、气管液、肠液和胆汁的前述指标均升高,说明雏鸡 ND二免产生了显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作用。新城疫强毒攻击后,对照鸡免疫器官组织和相应体液中的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呈现全身和局部免疫机能衰竭,全部死亡。与此相反,二免鸡免疫应答水平进一步提高,明显优于一免鸡,获得可靠的免疫保护,这与其显著增强的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十三五”时期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实施效果,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施用强度及施用效益等方面系统分析农药化肥的减量效果,从9个农业区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层面分析农药化肥减量的区域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各区域农药化肥减量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区域降幅达30%以上;华南区农药施用强度远高于其他农业区;东部地区的农药施用效益普遍低于中西部地区,贵州的农药施用效益最高;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是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的3个农业区,其中海南、福建、北京的化肥施用强度较高;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和华南区化肥施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较高,其中,贵州、青海、西藏、浙江、四川、海南和上海在“十三五”期末的化肥施用效益最高,达到了20万元·t-1以上。“十三五”期间农药化肥减量的年度变化和区域差异为各区域制定精准的农药化肥减量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POD and IOD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leaves of 4 dwarfing stocks and Red Fuji apple grafted on 5 interstocks and th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of Red Fuji Apple on various interstock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POD and IOD activities in the leaves of 4 dwarfing stock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Red Fuji Apple.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stock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the Red Fuji Apple grafted in corresponding interstocks and th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of semi-dwarfing stock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dwarfing and very-dwarfing stocks. There were many more differences of POD activities in phloem and activities in leaves among different interstock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and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Red Fuji Apple grafted on interstock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both May and September. The best time to use POD and IOD activities to forecast the dwarfing ability of stocks was in the last ten days of both May and September.  相似文献   

16.
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是一种抑制微丝聚合的药物,能抑制微丝的组装从而阻止胞质分裂和极体排放,是研究细胞分裂器形成与变化的重要药物。在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加入7.5 μg/mL的CB进行处理,分析CB对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骨架形态、染色体的排列与分离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CB处理后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的排放受到了抑制,染色体的排列和分离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同源染色体分离不完全或分离不均匀及分离后又聚在一起等异常情况,形成许多二倍体卵母细胞;纺锤体微管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纺锤体、巨大纺锤体和多极纺锤体等异常结构;微丝的正常分布受到了影响,染色体周围没有或少有微丝分布,皮质下的微丝分布也变得少而不均匀;这说明微丝与微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协同作用的,CB通过影响微丝的动态变化,改变了纺锤体微管的形态结构,最终抑制了极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断根嫁接苗和打顶双干或多干嫁接苗日益广泛用于番茄栽培,丰产作用显著.了解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作用机制,可为番茄嫁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硬粉8号'为接穗品种,'砧爱1号'为砧木品种,观测断根和打顶后番茄嫁接愈合进程、成活率和木质部连通性等,同时测定嫁接接合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及愈合相关基因的...  相似文献   

18.
We report core 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 that explains the diachronic history of the surface in a prehispanic wetland agricultural complex of planting platforms and canals at Mandinga, central Veracruz, Mexico. Using recognizable stratigraphic horizons, elevations of prehistoric surfaces were measured for the wetland prio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and canals, immediately following construction, at the time of abandonment, and of the present-day surface. Significant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nges are evident. We discuss our results in the light of prehispanic water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and postulate water storage within the wetland, a patchy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cultivation, and variable productivity. The paper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lessons that can be learned when contemplating contemporary cultivation of wetlands. In addi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e emphasize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physical,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s in which contemporary wetland agriculture would have to operate.  相似文献   

19.
干旱条件下施肥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与作物抗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土壤肥力和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与作物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证明:旱地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促进了作物生长,增强了生理活动,通过渗透、水分、气孔、光合调节等生理生化机制影响作物的代谢活性。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使叶片水势增强,束缚水含量增高,根系生长增强,作物吸水增强,气孔导度降低,水分散失减少,对作物水分生理及形态建设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不同营养元素与抗旱性的关系是不同的:如氮的抗旱作用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而降低,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负效应;受到水分胁迫时,增施磷肥对植物的抗旱性一直表现为良好的正效应,而且在严重干旱时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随干旱程度的加剧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营养元素间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家蚕中肠与丝腺变态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整蚕(蛹)石蜡切片甲基绿-派罗宁和孚尔根染色的方法对变态期家蚕中肠、丝腺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家蚕中肠变态过程中肠腔内出现大量无定形细胞团块,这些细胞团块有2个来源,一是由肠壁再生细胞向内不断分生新的一簇簇细胞,这些成簇的细胞团逐渐与肠壁分离脱落进肠腔形成无定形团块;二是肠壁内折,形成内陷,内陷外围细胞又重新粘合生长成新的肠壁,被包在肠腔内的内陷细胞变成了无定形团块.蛹变态期,随着吐丝的进行,丝腺内部的丝物质逐渐排空,体积不断缩小,外膜褶皱逐渐增加,细胞内空泡不断增多,细胞核由分枝状逐渐变成束状,再浓缩成团状,最后发生溶解、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