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中华鳖白底板病的防与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克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延。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调查,对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  相似文献   

2.
随着集约化高密度养鳖水平的提高,鳖病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障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鳖病病诊治的实践,将危害较大的鳃腺炎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鳖鳃腺炎病的主要特征是:口腔两侧的鳃腺发炎糜烂;口腔、食管、肠道出血;肝脏土黄色,质脆易碎。同一个塘的鳖,由鳃腺炎引起死亡有时有两种症状,即出血型症状和失血型症状。出血型症状的病鳖,表现为鳃腺充血、鲜红、糜烂、有分泌物,口腔、食道、肠管发炎充血,底板、四肢、尾部充血呈鲜红色。失血型症状的病鳖表现为鳃腺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肠管有淤血段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龙辉 《内陆水产》2002,27(12):30-3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发生的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所以又有甲鱼癌症之称。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来走访过海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千余家养鳖场,经常碰到此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白底板病流行情况及危害白底板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200克左右的幼鳖。肠道出血,肝脏肿大,呈灰白色,有星状出血点,胃肠粘膜组织坏死,腹腔积水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目前该病已在我国大部分鳖养殖区流行。主要流…  相似文献   

4.
健康养殖     
渔工 《海鲜世界》2005,(4):64-64
(三)红底板病 1.病原 鳖红底板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鳖发病初期腹甲出现红斑,继而出现溃烂、水肿,露出腹甲骨板,口鼻呈红色,咽喉部分红肿,其肠道充血、无食物,肝呈紫黑色.4~5月为发病季节,对越冬后亲鳖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5.
白点病是温室稚鳖培育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其命名是根据外部病症而定。该病发病时间早、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本文就该病的流行情况、致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1.流行情况:在恒温封闭或半封闭温室内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在7-10月份,8-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适宜水温29-30℃。感染对象多数是50克以下的稚鳖。感染前首先表现的症状是摄食量下降,食台上开始出现糊状剩料。疾病潜伏期一般3-ed天,严重时食台上出现病鳖,并开始出现死亡。随着病势的加重,病鳖数量逐渐增多,夜晚观察食台上病鳖有堆叠现象。死亡严重时,单地日死…  相似文献   

6.
李水龙 《内陆水产》2001,26(12):6-7
鳖穿孔病传染性强犤1,2犦,流行面广,时间长,发病率高,并能引起大批死亡,给养鳖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犤3犦。笔者对某特种水产养殖场的病鳖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以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病鳖采自某甲鱼养殖场。表现症状:病鳖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四肢、颈部、裙边、底板等处均有溃烂斑点,溃烂斑中间为灰褐色圆状凹陷,其外为灰白色烂斑,最外面为充血圈,三者呈同心圆状;溃烂处内容物呈脓汁状,并伴有腥恶臭气味。剖检变化:肝肿大,呈灰白色,边缘钝圆,质脆,肝小…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白底板病危害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100克以上的幼鳖、成鳖及亲鳖,发病率、死产率都很高。笔者在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某类型杀虫药与其它药物组方后,对治疗早、中、晚期中华鳖白底板病有良效。为此,笔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治疗实例进行归纳总结,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00,298(9)
甲鱼出血症,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一种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疾病。本病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的鳖池暴发,流行季节是6-8月,有时至9月上旬,7-8月份是流行的高峰季节,流行水温是30-32℃,流行区域主要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和我国台湾此病流行也颇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为25-30%,致死率为10%,病程一般只有3-7天。 [症状和病变] 出血是该病典型、基本的症状:病鳖的背壳和腹部底板出现直径2-10毫米大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并常伴有化脓或糜烂症状;颈部呈水肿状,口、鼻流血,咽喉内壁及辅助呼吸器官的纤毛…  相似文献   

11.
败血型鳖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经济损失惨重。为此,简单介绍一下其发病原因、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供参考应用。一、发病症状病鳖发病前吃食正常,活力强,生长快,发病后突然停食,并在池内转圈游荡。多数头颈上仰或后仰。初期神经敏感,中后期反应迟钝,不怕惊扰并有吸水的现象。大多在发病后数小时内死亡。死亡时开始头颈发软,如不及时捞出就会沉入池底。十几小时后已全身肿胀,四肢、头颈呈强直状飘浮于水面。死鳖大多底板发白,体表正常。剖解观察:切断颈背动脉无血流,咽腔状血管坏死并呈淡黄色变性,肺脓肿、有淡白色或…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垂死病鳖的肝脏分离到96-12-Ⅳ菌株,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鳖,感染率100%,由感染发病鳖的肝脏到96-12-Ⅳ‘菌株,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与96-12-Ⅳ菌株的测定结果一致,鉴定为脑炎败血性黄杆菌。该菌通过血道传播,侵袭全身各脏器,使各脏器组织发生变质性病变,淤血,出血,呈败血症。选择14种药物以纸片扩散法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证实其中4种药物抑菌作用较强,用它们配制了鳖必康Ⅲ号,临床验证效果  相似文献   

13.
福鼎市城郊某土池小鳖场。1997年12月初引进鳖苗1000只,饲养半年成活900多只,到1998年6月初突然发病。病鳖不吃饵料后3-4天死亡。曾用多种抗生索内服治疗无效,31天中死亡249只。7月4日邀访笔者诊治。临床症状:6月2日开始发病。病鳖精神不好,绝食后3-4天死亡。用多种抗生素拌料内服,均无法控制病情。每天死亡6-8只,引天已死亡249只。7月2目换他时发现70%以上的鳖已发病,表现鳖底板血管充血。送诊病鳖10只途中死亡2只。临床检查,病鳖虚弱,伸缩头颈无力,底板血管充血。抓在手中的病鳖,挣扎后血管末梢出血,血如珠冒出,抹拭掉…  相似文献   

14.
1红脖子病(也称大脖子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此病一般在3-6月流行,在保温棚内10-12月也可发生,尤其在水温不稳定,低于30℃情况下经常发生,一般危害500g左右成鳖。症状:此病初发时,病鳖腹部出现赤斑,舌尖顶部鲜红,颈部有稀疏出血点,腐皮等症状,有时口鼻出血,严重时眼球变白而失明,常爬上岸,伸出脖子而死亡。刻检:发现肾、肝严重病变,肝脏呈黄色且偏大,有出血点,有的有坏死病灶,肠胃有淤血。防治:(!)放养前用漂白扭10-20g/of或生石灰100-150g/d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换水,保持水质呈嫩绿色。位)大黄2…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近几年鳖病诊治的一些经验,将目前对养鳖业危害较严重的“白底板’偏的防治技术报告如下:一、该病的流行和病害情况鳖的“白底板”病是集约化、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危害较严重的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流行于春末至夏秋季节,水温26-28C时最易发生此病,6月中、下旬为发病死亡高峰期,主要危害幼、成鳖和亲鳖。据调查,本区今年几个养鳖场由该病造成的损失惨重,总计价值300余万元,尤其是由温室转出进入室外大池养殖时,发病最为严重,其死亡率一般为10-6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90%,严重地制约了养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体及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生理生化性鉴定;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鳖的肝、脾、肾脏的组织病理,并在肝、脾、肾的细胞质和肾细胞核里发现有病毒呈圆球形状,直径20~30nm和40nm。白底板病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细菌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白底板病的肝、脾、肾脏均表现广泛、系统性的组织坏死,肝、肾组织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鳖鳃腺炎病的有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众性人工养鳖发展迅猛,已形成了一个产业,由于人工养鳖密度大、温度高、水质差,加上鳖卵、鳖苗、鳖种跨省市、跨地区的贩卖,而检疫检测工作跟不上,鳖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区域也越来越广,特别是鳃腺炎病暴发明显增多,并显蔓延趋势。一、鳖鳃腺炎病的流行及危害鳖鳃腺炎病始于“台湾鳖”,现在已殃及中华鳖,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可能全军覆灭,易感群体也从原来的稚幼鳖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整个生长期均有暴发。有些地区该病发病率达50%以上,死亡率超过30%,损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群众性人工养鳖业发展迅猛,已形成了一个产业。由于人工养鳖密度大、温度高、水质差,加上鳖卵、鳖苗、鳖种跨省市、跨地区的贩卖,而检疫检测工作跟不上,鳖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区域也越来越广,特别是鳃腺炎病的暴发明显增多,并显蔓延趋势。1鳖鳃腺炎病的流行及危害鳖鳃腺炎病始于“台湾鳖”,现在已殃及中华鳖,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可能全军覆灭,易感染群体也从原来的稚幼鳖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整个生长期均有暴发。有些地区该病发病率达50%以上,死亡率超过30%,…  相似文献   

19.
吕纪增 《齐鲁渔业》2006,23(8):10-11
鳖赤白板病(俗称红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最大的鳖病,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与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中草药和免疫防病研究的进展,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前,无论是常温养鳖还是温室养鳖,批量发病甚至死亡时有发生,其中鳖的细菌性、真菌性皮肤病并发症频繁发生,且发病率较高。该病重点流行区域在长江流域,但福建省也很严重。该病对稚幼鳖、成鳖均危害很大,死亡率一般30%左右。故应无病先防,防重于治。当鳖病发生后应立即作出相应的诊断并采取解救治疗的措施,控制病情,积极治疗避免鳖病复发。观介绍几例鳖常见皮肤病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一、病例:(A1996年12月初,福建省某鳖场养中华鳖5万只(江西南丰县的稚鳖)规格已达5(F-if,发现有1/5池的鳖部分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