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山西省地方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白冬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87-193
为探索已收集到的90份山西省地方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从中筛选出优质品种,采用室内测定方法对其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含油量、油酸、亚油酸含量和油亚比5个品质性状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地方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与地理来源、类群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4、2.02、2.02、1.99、1.93,表明山西省花生地方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5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6、0.09、0.11、0.11、0.23,表明各资源间的品质性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90份资源划分为了4个类群。筛选出武乡红花生、临县多粒、永济小蜂腰等优质资源,为山西省地方种质资源合理利用和优质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烟台市近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选取烟台市10个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倾向率等方法,对其年际动态变化和年内分配、旱涝状况等进行分析,分析了山东省烟台市1961-2008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总结了烟台市降水变化规律;利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台市在近48年降水变化中,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越冬作物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该时期的平均降水量比小麦实际平均耗水量少221 mm,远远不能满足小麦生理需水要求;秋作物玉米生育期降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作物生育期降水能够满足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但夏季降水量相对变率增大,出现旱涝灾害的机会增大,影响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系统优化配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了国内外农业机械配备数学方法和理论的相关文献,并将相关方法和理论归纳成:以农业作业机组必须在适期内完成作业任务为基本依据,以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和取得较好农业经济效益为准则,以最低作业成本完成作业任务为目标。然后分析了3类方法中典型方法的原理,简述了各方法的发展历程,评述了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情况。最后叙述了多种计算机技术在农机配备中的应用情况。指出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农机配备法在农机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人参中的多残留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人参样品中氯菊酯、联苯菊酯、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7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多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GC),用乙腈提取人参样品,石墨炭黑-氨基串联柱净化,经DB-1701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后,采用GC-μECD测定。结果表明在0.05~1 mg/kg的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3、0.9995、0.9992、0.9996、0.9988、0.9993、0.9993。测定结果高、中、低3个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在79.1%~103.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6~9.7之间,检出限在0.0008~0.03 mg/kg之间。方法简便、快速、净化效果好,适合人参中痕量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种植的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的生态适应性,2011年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来观测玉米的产量和植株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衡星401’在7月25日播种其产量、株高和单株干物重表现最好,并且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单株干物重与其他播期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叶绿素含量却是7月15日播种时最高,除了与8月5日播种的处理无差异性显著以外,与其他2个处理之间差异性显著;另外不同播期对于叶片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江西及南方各地区‘衡星401’适合在7月15至25日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6.
宁夏大米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宁夏大米”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产业化递进的可行性与路径。首先,在分析宁夏平原自然资源条件、“宁夏大米”独特品质和悠久种植历史的基础上,阐述“宁夏大米”具有实施产业化发展的内生条件和比较优势;接下来对“宁夏大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入手,提出走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产业化递进路径,并就农业合作组织的壮大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构建、市场营销策略、产业链整合重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米湿储法     
刘瑞征 《作物杂志》1992,8(2):39-40
饲用玉米籽粒湿储技术是在6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形势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至今在发达国家一些农牧结合地区的饲用玉米常规储藏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西方国家称之为高水分玉米密封储藏。我国东北长期存在玉米收获水分过高而烘晒条件又不足的矛盾,近几年随玉米产量增长使其矛盾更显突出。在此形势下,1989年国内发表文章介绍提倡这项技术,把它改称为高水分玉米发酵储……  相似文献   

8.
9.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大的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域、土地覆盖类型6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单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极度敏感区(14.73%)、高度敏感区(53.90%)、中度敏感区(24.36%)、低度敏感区(2.87%)、不敏感区(4.14%),前三者占总面积的92.99%,这表明研究区内容易出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太阳总辐射参数化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获得适用于安徽省的最优太阳辐射参数化估算模型,利用安徽省及其周边10个辐射台站1961—2012年长时间序列的太阳辐射资料和日照时数资料,对比分析多种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在安徽省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基于安徽及其周边地区辐射实测资料修正的太阳辐射模型相较于其他6种参数化方法,误差最小,估算效果最好,在安徽最为适用。合肥站和屯溪站基于安徽修正模型的逐月平均太阳辐射估计值与对应时段的实测平均值吻合程度较好,2站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分别不超过2.0%和3.5%,精度较高。研究结果为安徽省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估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大麦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结合RT-PCR分析技术,对簇毛麦的抗白粉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基因芯片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簇毛麦非诱导叶片、抗病簇毛麦和感病突变体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诱导叶片的基因表达谱。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前后的表达谱及RT-PCR分析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中乙烯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增强表达,参与了白粉病的抗性过程。另外,通过比较诱导的抗病簇毛麦与诱导的簇毛麦感病突变体的表达谱并结合RT-PCR分析,发现感病突变体中乙烯和茉莉酸途径的部分基因被白粉菌诱导表达参与防卫反应,未观察到水杨酸信号途径参与防卫反应的证据。同时对抗、感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不同时间的叶片进行了内源水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簇毛麦经白粉菌诱导后水杨酸含量明显上升,而感病突变体中水杨酸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乙烯信号途径是抗、感簇毛麦中共同的信号途径,而水杨酸途径只在抗病簇毛麦中参与抗病反应,所以在簇毛麦的抗病过程中,水杨酸途径是一种最有效的信号传导途径。还筛选出一批与簇毛麦抗白粉病相关的基因,包括病程相关蛋白基因、防卫反应基因、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因子和抗病基因类似物等。  相似文献   

13.
植物响应盐碱胁迫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盐碱化对农林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日渐严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盐碱胁迫的危害以及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有助于挖掘植物耐盐碱基因,选育耐盐碱品种,改良盐碱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园林植物的栽培应用。盐、碱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非生物胁迫,碱胁迫在盐胁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高pH胁迫,其危害程度较盐胁迫更深。本综述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现状,盐碱胁迫对植物产生的渗透胁迫、离子毒害、高pH伤害、活性氧胁迫等危害,从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离子的吸收转运与pH调节、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响应等方面阐述了植物耐盐碱的生理机制;从盐碱胁迫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调控响应及抗盐碱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梳理了植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最后对植物适应盐碱胁迫的研究方向及多组学联合分析在全面研究植物抗盐碱机制中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DC3000是研究植物免疫机制的常用病原菌。为分析拟南芥E3泛素连接酶PUB10、PUB11在免疫中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pub10/pub11双突变体。在分析拟南芥PUB10、PUB11序列相似性和进化关系的基础上,比较了pub10/pub11双突变体和Col-0对Pst DC3000的敏感性、MAPK磷酸化水平、ROS产生的影响,并检测JA信号响应途径和免疫防御相关的部分代表性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PUB10、PUB11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pub10/pub11双突变体对Pst DC3000的侵染更敏感,侵染后叶片病原菌数目明显增多,MAPK磷酸化水平迅速下降,ROS释放量降低,JA信号响应基因(LOX3,JR2)、免疫防御负调控基因(NIMIN1,WRKY38,WRKY62,RIN4)表达量上升显著高于Col-0,而免疫防御正调控基因(AZI1,EDS1,PAD4,EDS5,FMO1,NPR1)表达量显著低于Col-0。由此推断,AtPUB10、AtPUB11在防御Pst DC3000中起正调控作用,并且存在功能冗余。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PUB10、PUB11调控植物防御的分子作用机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pH对拟南芥萌发和主根伸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近年来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植物对盐响应分子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植物对碱胁迫响应的生理、生化研究相对比较落后,对pH信号及胁迫响应分子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试验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了不同pH值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过高会抑制种子萌发;随着pH值的逐渐增加,根的相对生长量和幼苗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同时,根尖生长素含量随着pH值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生长素含量变化可能在植物对碱胁迫的响应中,尤其是在根伸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工作将加深人们对植物在碱条件下的生理和生化反应的理解,为揭示碱信号转导途径,筛选培育耐碱品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杨酸介导的植物系统获得抗性信号的传导途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杨酸(SA)是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AR)所必需的内源信号分子,在介导SAR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在烟草、黄瓜和拟南芥等植物中得到证实。水杨酸结合蛋白(SABP)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似,其与SA结合能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使植物细胞中过氧化氢水平升高,促使SAR的产生。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PR1)是在SA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性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7.
植物抗病性及抗病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模式植物拟南芥是研究植物抗病分子基础的极好工具。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证明植物抗病信号途径是个复杂的网络。过氧化氢,水杨酸,茉莉酸,乙烯,油菜素内酯等信号分子在这个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将为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花生AhPLDα基因在响应干旱胁迫信号传导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ABA处理的冀花4号花生叶片c D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AhPLDα1和AhPLDα2的全长CDS片段,采用酶切-连接的方法分别将这2个基因定向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 Bar-F3上,冻融法将重组子转入根癌农杆菌GV3101,利用改良Floral-dip法将过表达质粒转入拟南芥。菌落PCR和酶切结果表明,Ca MV35S启动子驱动的过表达载体重组质粒p Bar-AhPLDα构建正确。通过RT-PCR和qRT-PCR验证,表明AhPLDα1和AhPLDα2基因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并能过量表达,获得了阳性转基因纯合株系。干旱胁迫试验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耐旱性较野生型明显增强。可见,AhPLDα基因参与了干旱胁迫应答过程,是转基因途径提高作物耐旱性的潜在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抗、感病杨树品种受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Lonsdalea quercina subsp. Populi)诱导后植物激素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规律,为阐明杨树抵抗溃疡病菌的防卫反应机制提供试验依据。筛选了12SA和JA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抗病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感病树种‘中菏1 号’(P. deltoids cv.‘Zhonghe 1’)在接种溃疡病菌后不同时间段(1、3、6、9 天)各基因的表达动态差异。结果显示,在溃疡病菌胁迫下,基因PR1-1、PR1-2、NPR1-1、NPR1-2、TGA1、TGA2、MYC2-1、MYC2-2 在抗病品种中有更高的表达量,尤其是基因PR1-1、MYC2-1、MYC2-2;基因JAZ1、COI1-1、COI1-2 在抗、感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后的前期皆为普遍下调表达,但在抗病品种中表达量更低;基因JAZ2 在抗、感品种中的表达量变化不大。该研究初步表明,抗病品种‘毛白杨’对溃疡病的抗性是溃疡病菌诱导了基因PR1-1、PR1-2、NPR1-1、NPR1-2、TGA1、TGA2、MYC2-1、MYC2-2 的上调表达以及基因JAZ1、COI1-1、COI1-2的下调表达,开启了SA和JA信号转导通路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与大白菜抗霜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 研究与大白菜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方法】利用高抗自交系‘660’和高感自交系‘654B’及其杂交F2群体162个单株为材料,采用构建抗、感病池,利用BSA法筛选了87对SSR引物,35对拟南芥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的特异引物,其中特异引物RPP13P2和RPP131-2R在抗感病亲本和抗感病池中扩增出一条多态性片段RPP13MK,利用这对引物对F2代单株构建的分享群体进行扩增,验证标记RPP13MK与目的基因的连锁关系,Mapmaker 3.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结果】通过F2单株验证后证明RPP13MK与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5.6 cM。【结论】获得了一个与大白菜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PP13M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