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二讲幼蟹、蟹种培育湖泊河蟹放流要将蟹苗培育成幼蟹,养殖商品蟹要将幼蟹培育成蟹种.蟹苗养成幼蟹,可用土池、水泥池、稻田、滩地、网箱进行一级培育.幼蟹养成蟹种,可用土池、稻田、滩地、网围、箱围进行二级培育.1.生态习性和养殖的适宜环境蟹苗体小纤弱,平均体重6~7毫克,营游泳生活、喜集群、顶风逆游、岸边生活、食  相似文献   

2.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蟹苗强化培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蟹苗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蟹苗的成活率,是养蟹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一大技术课题。本试验探讨了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及用水泥池强化培育蟹苗的技术。试验表明,采用池塘设置网箱的方式,以水溞、配合饲料为主要饵料,经17天强化培育,蟹苗至Ⅱ、Ⅲ期幼蟹的成活率达75.47~90.45%,出箱幼蟹平均规格为2.4~3.0万只/千克,群体增重3~5倍。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河蟹开发新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组在总结一龄蟹种培育的基础上 ,参考上海、江苏省的经验。提出一龄蟹种培育新技术操作规程 ,现已在环鄱阳湖河蟹优势产区推广应用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项技术的操作规范简述如下。1 蟹苗质量1.1 蟹苗来源蟹苗取自江西进贤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场挑选的亲蟹繁殖出的大眼幼体。1.2 质量鉴别1.2 .1 看规格 同一批蟹苗大小规格必须整齐一致 (一般要求 80 %~ 90 %相同 )。1.2 .2 看体色 优质蟹苗体色深浅一致 ,呈淡姜黄色 ,稍带光泽。1.2 .3 看活动能力 蟹苗沥干水后 ,用手抓…  相似文献   

5.
Ⅲ期幼蟹即蟹苗(大眼幼体)经过三次蜕亮的幼体。把蟹苗培育成血期幼蟹再放养可显著提高蟹苗放养回捕率。培育的主要方式有如下三种。1土地培育1.1池塘准备池塘、稻田、洼地等稍加改造即可。为便于管理面积在130o平方米(2亩)左右为宜,要求池底平坦,水源充足无污染,池水深80厘米左右。防逃设施:可在培育池四周用的厘米高双层塑料膜做竖墙,两层膜之间用毛竹或木棍打桩,桩略向水面倾斜支撑塑料股,塑料膜下缘埋入泥中20厘米左右使风雨难以吹起。也可采用钙塑板、石棉瓦等防逃设施。在进出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进出水防止敌害进入及蟹苗…  相似文献   

6.
采用♀亲蟹平均规格分别为158.9g、132.8g,♂亲蟹平均规格为180g、150g两种群体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其群体规格分别为128只/kg、160只/kg。在面积相同、放养密度相同、饲养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天然海水土池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成活率为5.1%、亩产蟹种8064只;而采用天然海水工厂化繁育的蟹苗,育种成活率为2.24%、亩产蟹种3609只;在蟹苗来源相同、饲养管理相同,培育池面积为19亩的培育池蟹种产量低于面积5亩的池塘。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19.86±0.03)‰,氮稳定性同位素(δ15N)为(7.47±0.03)‰。配合饲料和池塘中天然饵料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04‰~-22.87‰,δ15N值分布范围为1.46‰~7.20‰。通过食源贡献率分析,在养殖池塘中,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为配合饲料,其中硬颗粒饲料占18.68%,软颗粒饲料占16.81%,其余饵料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萍、本底中华绒螯蟹、沉积物、伊乐藻和浮游植物,贡献率分别为16.37%、12.72%、8.29%、7.91%、7.90%、5.79%和5.53%。综上,在养殖池塘中,硬颗粒饲料和软颗粒饲料为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主要食物,两者约占总食物贡献的35.49%,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饵料的食物贡...  相似文献   

8.
土地培育一龄蟹种,苗种质量的鉴别、池塘的设计、养殖过程中的生产管理都直接关系到蟹苗培育的成败。为提高蟹苗的成活率,经几年来我们的实践证明,蟹苗上池培育法具有成本低、易管理、成活率高等优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现将其综合技术介绍如下:一、土地的选择培育他要求底质较硬、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方便,蟹苗喜食的水生植物来源广,一般以平坦的稻田或低洼田改造最佳。二、池塘的设计建造蟹池建造结构应根据河蟹喜欢在浅水区、池埂边活动,且逃跑能力较强的特点设计。培育地的面积一般以1.5亩左右为宜,东西向长方形,宽…  相似文献   

9.
河蟹幼蟹培育指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培育成Ⅱ~Ⅲ期幼蟹的生产过程。幼蟹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土池和网箱三种培育方式。为了推进幼蟹培育技术更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现将三种培育方式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水泥池培育幼蟹 水泥池培育幼蟹具有密度大、成活率高、占地面积小、捕捞方便等优点,但造价高,管  相似文献   

10.
幼蟹培育是指从蟹苗经20~25 d的强化培育,经3次蜕壳,长成Ⅲ期幼蟹的过程.土池培育幼蟹具有成本低、易管理、水质较稳定、易于推广等优点.现将其综合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池塘养殖蟹种是近年来兴起的水产养殖技术,因其是小面积精养,苗种用量少,成活率高,能为大水面提供较多的优质蟹种,故深受养殖者的亲睐。每亩放1斤蟹苗,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一般每亩可产80—120只/公斤的蟹种75公斤,纯收入达5000多元,即每亩投入7000元可获利5000元左右,比直接把蟹苗投入大水面的经济效益可观得多。池塘培育蟹种的操作、管理相当方便,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一、培育池的选择1.面积选择在5—10亩的池塘,最好是2—5亩,长方形,宽度便于拉网为限。水深1—1.5米,池底平坦,污泥少,不超过20cm,无污染,有水草(特…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不同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三个处理组:以红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红鱼粉组,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白鱼粉组以及冰鲜鱼组。每组20只幼蟹(初始平均体重:16.38±5.33g),单体饲养于塑料养殖筐中56d。结果表明: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成活率比较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而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之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幼蟹体成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红鱼粉组显著高于白鱼粉组(P0.05);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配合饲料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红鱼粉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投喂配合饲料显著提高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性能、体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配合饲料效果显著好于冰鲜鱼,而三疣梭子蟹对红鱼粉与白鱼粉的利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蟹苗培育、蟹种(扣蟹)培育等方面介绍了池塘河蟹苗种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4.
蟹苗池塘培育蟹种技术操作要点赵明森(江苏省水产局210009)利用人投蟹苗(或天然蟹苗)池塘培育蟹种,是发展河蟹养殖解决蟹种来源的根本途径,也是完善河蟹养殖技术的重要标志。为搞好河蟹有种生产,提高产量和效益,现将蟹苗池塘培育蟹种主要技术操作要点介绍如...  相似文献   

15.
1龄蟹种培育是目前养蟹业的薄弱环节,加强其生产技术管理和适当增加养殖规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稻田养殖1龄蟹种,是在稻田中放养蟹苗或幼蟹培育至规格达到5~10g/只或更大,为翌年的成蟹养殖提供质好、量足的蟹种。 一、养蟹稻田的选择与准备 养蟹的稻田,应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好的稻田,面积一般1000~2000m2,在前茬作物一经收割离田,就要及时搞好规划与修整。 1.开沟作畦、建筑防逃设施。根据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5~2m处开挖一条围沟,田四周…  相似文献   

16.
赵仁宣 《科学养鱼》1999,(10):20-21
稻田培育蟹种在辽宁盘锦市已是多年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每年利用稻田培育出大批幼蟹,销往全国各地,成了全国有名的稻田养蟹之乡。一亩水稻田可收水稻500公斤,放蟹苗0.5公斤,培育成二龄扣蟹种50公斤,产值1万元,亩利润5000元。为此,要选好稻田。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一龄蟹种培育效果,将人工繁殖的河蟹苗投投放池塘内的网箱中,一级培育至Ⅲ期幼蟹,再转投于原塘中散养,二级培育成一龄蟹种,试验中,蟹苗至Ⅲ期幼蟹成活率达51.22%,Ⅲ期幼蟹养成蟹种出塘率为37.3%,蟹苗至一龄蟹种的总回捕率达19.1%。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对11种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氧化钇(Y2O3)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试验原料"的原则配制饲料,测定了体重(97.34±7.36) g的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取鱼粉、血粉、肉骨粉、乌贼内脏粉、虾壳粉、啤酒酵母、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共11种商品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蛋白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40.62%~89.75%,其中,鱼粉和血粉组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6.07%和89.75%,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而菜籽粕(42.41%)和玉米蛋白粉组(40.62%)的粗蛋白消化率则明显低于其他饲料蛋白源(P<0.05).其他蛋白源的消化率大小顺序依次为:豆粕(77.94%)>啤酒酵母(76.90%)>虾壳粉(74.02%)>肉骨粉(73.78%)>棉籽粕(71.63%)>花生粕(65.90%)>乌贼内脏粉(63.51%).在动物性蛋白源中,中华绒螯蟹对血粉和鱼粉的氨基酸消化率较高,二者的总氨基酸消化率均高于90%,试验结果还显示,蟹对乌贼内脏粉的氨基酸消化率最低,仅为63.51%;单细胞蛋白源啤酒酵母的总氨基酸消化率(86.77%)高于其他植物性蛋白源;在植物性蛋白源中,对棉籽粕的总氨基酸消化率最高(85.37%),其次是豆粕(79.41%).本研究结果对评价不同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以及开发中华绒螯蟹氨基酸营养平衡的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人繁蟹苗(或天然蟹苗)池塘培育蟹种,是发展河蟹养殖解决蟹种来源的根本途径,也是完善河蟹养殖技术的重要标志。为搞好河蟹育种生产,提高产量和效益,现将蟹苗池塘培育蟹种主要技术操作要点介纽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1—2012年在海南琼海进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亲蟹培育、人工育苗及稚蟹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亲蟹培育平均成活率和抱卵率分别为94.05%和85.61%。在水温28.5~29.6℃的条件下,从第1期溞状幼体发育变态至仔蟹期约需10~14 d,投放溞状幼体625.29万只,培育出大眼幼体100.12万只,成活率为16.01%,培育成仔蟹苗20.25万只,育苗成活率为3.24%。经过中间培育获得1.0 cm的蟹苗10.46万只,成活率达51.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