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围栏增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围栏增殖方法由云南省林科院经过10年多病毒复制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增殖CPV用以防治松毛虫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其病毒投入少,产量高,风险较小。设置围栏采集6-7龄文山松毛虫幼虫,选用1*10^7CPB/mL的病毒感染浓度,接种后13-15天回收,感病虫回收率可害80%以上,  相似文献   

2.
DCPV围栏增殖技术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毒感染液的制备,围栏集虫感染增殖病毒,适时采收,整虫提取CPV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松毛虫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围栏增殖方法,并就这种方法涉及到病毒增殖效果的集虫虫质、增殖时机、接种浓度、感病虫的鉴别和病毒产量的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采用此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量增殖病毒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具有增殖量大、产品质量好、生产成本低、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点,达到病虫回收率超过80%,单虫病毒多角体产量大于2亿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松毛虫病毒增殖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围栏和开放式围栏是病毒增殖的两种新方法。大型围栏用塑料薄膜制成 ,长12~ 30m ,宽 1 8~ 2 5m ,四周用木桩固定 ,栏内设置悬挂松枝的桩或木杆 ;开放式围栏是用塑料薄膜围住一片低矮林分 ,面积为 2 0~ 4 0 0m2 。栏内幼虫投放量为 4~ 6kg/m2 ,感染浓度为(1~ 5 )× 10 7PIB/mL ,接种病毒后 13~ 15d回收感病虫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CPV的增殖、提取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室内、林间的卵块增殖和套笼、挂笼、围栏、林间等4 种幼虫增殖上详细介绍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复制技术。通过对虫尸干燥粉碎法、中肠提取法、虫尸磨浆法和整虫切碎提取法等4 种感病虫的病毒提取方法, 以及影响病毒回收率因素的介绍, 系统地记述了感病松毛虫的CPV提取技术。还对病毒的林间应用技术,防治效果的检查方法和评价标准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剂型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天然饲料养虫,塑料围栏式集虫、林地集虫及林间高虫口密度接毒增殖病毒的方法,解决了病毒批量生产的基础眯适应云南大面积报应松毛虫的需要,进一步 DPWCPV剂型的研制。选用8种辅助剂进行文山松毛虫幼虫生活力试验及DPWCPV病毒毒力的影响试验。筛选出辅-1、辅-5、辅-6、辅-7等辅助剂作为DPWCPV病毒剂型研制的主要辅助原料;研制出DPWCPV-Ⅰ、DPWCPV-Ⅱ及DPWCPV-Ⅲ3种剂型  相似文献   

6.
系统介绍林间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增殖技术。内容包括增殖用病毒的提取方法,增殖林分的选择、增殖虫龄的确定,感染方法和感病虫的回收时间。  相似文献   

7.
在采用天然饲料养虫,塑料围栏式集虫、林地集虫及林间高虫口密度接毒增殖病毒的方法,解决了病毒批量生产的基础上,为适应云南大面积防治松毛虫的需要,进一步开展了DPWCPV剂型的研制。选用8种辅助剂进行文山松毛虫幼虫生活力试验及DPWCPV病毒毒力的影响试验。筛选出辅—1、辅—5、辅—6、辅—7等辅助剂作为DPWCPV病毒剂型研制的主要辅助原料;研制出DPWCPV—Ⅰ、DPWCPV—Ⅱ及DPWCPV—Ⅲ3种剂型。经对文山松毛虫幼虫毒力比较试验,选择出DPWCPV—Ⅱ剂型为林间大面积应用推广剂型。经大面积防治松毛虫试验,防治效果达851%,比普通水液制剂提高98%。通过剂型产品储藏效果测定及安全性检测表明剂型产品有效保存期为1年,不含对人畜有害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及弧菌等致病菌,证明该剂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林间增殖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系统介绍林间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增殖技术。内容包括增殖用病毒的提取方法,增殖林分的选择、增殖虫龄的确定,感染方法和感病虫的回收时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替代寄主生产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DpCPV对8种鳞翅目昆虫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最敏感,感染率达97.0%。DpCPV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7.65×104CPB/ml,浓度与感染死亡率相关性及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性。HaDpCPV与原毒种DpCPV的形态特征相同;棉铃虫可用人工半合成饲料配方2在小塑料盒内单虫饲养,幼虫成活率达98%以上、羽化率达90%,平均蛹重0.4006g,平均产卵量797.7粒,卵孵化率达98.2%;HaDpCPV对第一代4~5龄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较强,LC50=1.14×104CPB/ml,与原毒种相比,毒力没有下降。用棉铃虫来生产DpCPV,采用23~26℃、3龄虫、使用浓度105CPB/ml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组合。将病毒喷在人工饲料表面喂虫,可获得较高的病毒产量,平均每条虫可产8.13亿CPB,与用原宿主生产的产量相接近。用HaDpCPV防治第一、二代4~5龄马尾松毛虫,防治效果达60.2%~84.0%。  相似文献   

10.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11.
梁其伟  李天生 《林业科学》1992,28(4):372-375
随着对松毛虫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实用有效的昆虫群体标记法。前人曾经应用有机染料对松毛虫成虫进行体外标记。这种标记色仅能使成虫被标记,不能保持到下一代。放射性同位素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昆虫标记手段,但需要有专门的检测仪器,并对人体有害。比较各种标记方法后知,染料饲喂标记法——用活性染料与食物混合标记昆虫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苏丹蓝染料(SUDANⅡ 670)是一种新型染料,具有脂溶性,能使昆虫体内脂肪体着色。松毛虫目前尚无人工饲料,用苏丹蓝喷洒松针,  相似文献   

12.
利用性信息素监测是目前松毛虫监测预报的重要方法。为了对同一林地中混合发生的两种或多种松毛虫同时进行监测,在桂阳县2个乡镇开展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双诱芯诱捕器和靶标昆虫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3块样地中,双诱芯诱捕器和马尾松毛虫诱捕器诱捕到的马尾松毛虫分别为(10.22±3.15)头/器、(9.78±3.61)头/器,无显著差异(P>0.05);双诱芯诱捕器和思茅松毛虫诱捕器诱捕到的思茅松毛虫分别为(13.22±4.39)头/器、(14.33±4.73)头/器,无显著差异(P>0.05)。在两种松毛虫混合发生的林地,将两种靶标昆虫的诱芯放置于同一个诱捕器中,可以同时有效地监测两种松毛虫,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3.
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大面积防治松毛虫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用质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制成的复合微生物杀虫剂,在云南南涧、禄丰县大面积对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林内调查、定枝套袋观察和室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林内、袋内和室内的防治死亡率云南松毛虫分别达86%、79%和49%,思茅松毛虫分别为62%、73%和100%,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鄱阳湖地区10多年来马尾松毛虫发生区环境的变化,以及防治策略上的重大转变,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并对鄱阳湖地区连续7年保持有虫不成灾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09年,进行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三种松毛虫6种设计交叉杂交试验研究,杂交组分别为油♂×赤♀、油♂×落♀、油♀×赤♂、油♀×落♂、赤♂×落♀、赤♀×落♂。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均产生了杂交后代,平均产卵量386粒,平均孵化率为89.68%。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河北省松毛虫危害程度和油松林灌草多样性的相关性调查 ,在对虫害程度和植物喜湿度进行量化的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松毛虫害的指示植物。结果表明 ,油松林分郁闭度是影响松毛虫害发生的主要因子 ,林内灌草植物喜湿度对虫害具有指示意义。荆条和中华卷柏的数盖值可作为松毛虫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浙江省安吉县龙山林场连续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以下简称赤眼蜂、松毛虫),放蜂量每亩高达20万头以上,寄生率虽在80%~90%以上,但松毛虫还是经常发生,因而对赤眼蜂的治虫效果产生了怀疑。为此作者进行了调查和试验,探索提高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的途径。本文着重报道放蜂量及放蜂效果,并对某些有关问题加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分化规律的初步研究王常禄,江国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浙江省龙游县森防站龙游县324400)何庆全,陈雁(浙江省常山县森防站常山县324200)(浙江省自衢县森防站衢县324000)关键词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19.
云南松毛虫蛹和成虫化学成分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云南松毛虫蛹和成虫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分析比较,蛹的蛋白质和几丁质含量分别为581.5g/kg和74.7g/kg,明显代于成虫的683.0g/kg和178.3g/kg,而脂肪,总糖和灰分又远远高于成虫,存在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生物导弹”防治云南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生物导弹”为材料,对云南松毛虫进行防治试验,通过卵期施药,30天后寄生蜂对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Lajonquiere)卵平均寄生率达90.2%,对喀斯特地区云南松毛虫防治具有良好的推广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