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指出了小区的景观是人造的,不是自然的,其展示的形态显示着营造者对小区景观的认知与思考。只有针对小区空间进行合理组织及有效的安排,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才能营造出满足小区业主实际需求的居住环境。从构成小区的五大区域景观重点来探讨了居住小区景观的营造方法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郑州市居住区为例,采用手持式路昌LM-8000四合一环境测量仪,对郑州市区中不同方位、不同高度、不同布局形式分类的6个居住区微气候环境进行观测,对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绿色空间布局形式影响空气温湿度的机制。结果表明:居住区白天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高于温度;测量日内,高层小区和多层小区的温湿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在静风条件下,植物蒸散和阴影影响的范围为10~50 m,相对湿度的影响范围为10~50 m;居住区相对湿度最小值、均值分别与测点10 m范围内绿色空间的分形维数有关;相对湿度最大值与50 m范围内绿色空间的形状指数有关;白天时段,湿度的变化与50 m范围内的形状指数和连接度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北方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绿化质量标志着小区的整体环境水平,而植物是创造绿色居住空间的主角,合理的植物运用会给小区环境设计带来极大改观。对北方居住区植物配置问题做简要探讨,希望可以为居住区环境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居住的认知,从"居者有其屋"转变成"居者优其屋",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追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住宅的室内居住的舒适性和室外公共空间景观的品质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档居住区的建造刚好迎合了大众的需求,高档居住区景观的品质保证是为居住区整体加分的重要环节。基于工程实践的高档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了设计与施工相互融合的方法,以打造优秀的高档居住区景观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追求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建筑内部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开始愈加注重建筑外部景观环境的品质。创造舒适、美观、富于人性化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环境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就居住区的景观规划布局而言,景观设计师对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区块的研究相对较多且深入透彻,但却很少关注到各个功能区块之间的过渡区域——边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质量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加强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建设,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品质的高低将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区的重要标准,因此人们对与其关系密切的居住区绿化也越来越重视。根据居住区绿化要求,哈尔滨地区居住区的绿化率不能低于30%。这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植物景观是居住区绿化的主体素材,为更好的满足居民对高质量居住环境的要求,做好居住区植物景观规划是关键。本文从造景手法、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及绿化后期管理等几方面调查并研究了哈尔滨居住区——橄榄城小区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景观元素的合理应用,创造宜居生活空间;景观元素是景观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决定着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品质。以漳州海峡国际湾区项目景观为实例,探讨了利用景观元素的不同造景方式来营造居住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空间,提出了相应的景观应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使得环境景观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景观环境与住宅建筑有机融合,改善原始环境的不利因素,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适、安全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环境。相比其它类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而言,农迁安置小区主要面临资金成本压力、主要居住群体生活习惯等更多经济及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文章针对该类型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了一些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并作了简要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郭萌 《北京园林》2007,23(3):12-14
居住区景观的人性化已经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的相结合,强调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活动性,安全性,文化性,发展性的综合体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注意环境的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特色绿化的应用使绿地空间具有的多样性与功能的相兼容,形成良性居住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本文就以如何体现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是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林修饰、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景观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是组成城市的基础,居住区空间则是城市空间的延续。居住区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区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设计,目的是使居民在居住区内感到安全,舒适方便,环境优美。现在的小区景观设计是越来越讲究,通过对植物的巧妙配置和景观细节处理,满足居民对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的多种需要。达到吸引用户走出房屋,加入公共活动,以增进用户间交往,创造和谐融合的社会气氛的作用。在江浙沪一带的不少小区的景观设计中,采用了大量可食…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今人们对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小区活动空间单一且功能难以扩展、不能适应目标景观需求等现状。为适应现代居住区中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本文以无锡市滨湖区一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居住小区单一活动空间布局向带状多中心公共活动空间布局的设计,即该小区由四个区域部分组成,毎区域均有入口景观区、健身活动区、绿化种植区、儿童活动区、艺术景观区、休闲区。  相似文献   

13.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探究森林公园环境能否缓解压力、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差异以及声景感知对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哪些声景是恢复性(正效益)声景的重要要素,为森林公园恢复性声景观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地点,以20个森林公园环境视听视频(10个有声视频和10个无声视频)为研究材料,邀请35名大学生进行视听试验,借助Ergo LAB数据平台采集受试者的生理指标,采用声景感知评价问卷评估样地声景感知程度;运用中位数检验分析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差异,Wilcoxon检验分析森林公园环境对压力恢复的效果和声景对健康效益的影响,并通过最优尺度回归确定恢复性声景的重要要素。【结果】不同森林公园环境均可有效降低皮肤电导水平反应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存在差异,绿色空间样地S7、S9和蓝色空间样地S8、S10的健康效益较好;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皮肤电导水平反映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未见统计学差异;声景加入会改变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除谈话声和儿童嬉戏声较突出的样地S5外,其他视听组合刺激均比单一视觉刺激更具健康效益;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和脚步声对皮肤电导水平反映率的影响较大,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和风声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较大;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和风声等自然声对正效益(皮肤电导水平反映率下降,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下降)的贡献较大,脚步声等人工声则相反。【结论】森林公园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不同森林公园环境的健康效益存在差异,蓝色和绿色空间对提升健康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森林公园声景是恢复性环境设计的关键,鸟鸣声和流水声等自然声是恢复性(正效益)声景的重要要素。未来设计恢复性环境应从多维度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多种恢复性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及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体系的建设,老年人居住环境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适老环境中的康复景观可以对老年人起到益康效果。从老龄化的国情出发,提出适老环境中康复景观构建的必要性;分析适老环境的营造受到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阐明康复景观对老年人具有促进健康、促进社交方式及自身心理方面的功能;最后从相地、空间环境布局、景观设计要素三个方面对适老环境中康复景观的构建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河南洛阳双瑞滨河花园居住区景观设计。根据小区周边环境及未来业主的需求,将"瑞"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用现代、时尚的景观手法表达东方传统的庭院空间,将"溪流"这一主要景观元素贯穿全园,最终实现"惬意的栖居"的景观,为居住者提供"称心+舒心"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主要调查与分析城市居住区内老年人在小区公园或绿地内进行活动时存在的、有可能导致老年人受伤的危险因素,并结合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对老年人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道路等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老年人居住区内绿化景观、绿地、休闲场所的合理措施。本文作者选取北京市三环内的芳古园一小区、绿景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新时代的迅速发展,保障性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公平性对新型城镇化趋势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树种碳汇效益角度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质量,基于碳汇效益估算提出居住区植物景观更新策略建议,实现低碳化住区的改造,为今后居住区绿色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丁家庄保障性居住区为例,从该区域植物碳汇的角度对燕舞园、燕歌园2个小区进行计量比较分析,采用国家树木效益计算器(NTBC)模型,估算对比居住区内的植物种类以及主要公共区域的碳汇效益,并分析产生差异性的原因。【结果】在植物种类上,丁家庄保障性居住区燕歌园的乔灌木更为丰富,综合每年和未来20年的单棵树木碳汇效益,乔木中香樟、栾树、无患子的碳汇能力较好,灌木中海桐的综合碳汇能力较好。以小区内公共区域的植物组团搭配进行比较,燕歌园每年CO2的吸收量超过燕舞园736.47 kg,未来20年CO2的总吸收量超过燕舞园18 645.38 kg。【结论】综合已发布的低碳社区评价指南,依据评价指标对调研小区进行分析,提出从植物角度增加居住区的碳汇效益,提升低碳建设的规划功能。从树种选择、植物配置、场地活力3个方...  相似文献   

18.
北方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们对环境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现代居住观使居住区绿化规划受到重视,而合理的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使实现真正的生态景观环境成为可能。同时,应注意速生树的选择,达到迅速绿化和长远稳定的结合。不同小区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体现自然界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树种力求丰富,又不要杂乱无章,好的种植设计可以成为小区的明显地物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在2016年1月、3月和5月对绿地微气候环境的气象数据进行定量监测,探讨绿地在冬春季的温湿度调节能力。结果表明:绿地的温湿度调节能力具有较显著的季节性差异,1月份的降温增湿强度最为明显,5月份次之,3月份表现则较一般;不同景观类型的微气候环境温湿度调节情况也有差异,水边的样地降温增湿效益最大,其次为绿地和有透水铺装的样地;但是1月份的温湿指数要明显低于3月份和5月份,人的体感为冷、不舒适。该研究对于绿地在改善南京冬春季节的微气候舒适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测、绘制草图、拍照、记录等方法,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样地22个,从居住区植物空间景观,居住区的功能与植物习性,植物配置与住宅建筑、地形的关系3个方面入手,对杭州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建设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居住区的植物品种多样,22个样地中共有37科60属72种植物,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但地被植物只用了麦冬;通过微地形的处理、大面积草坪的运用与植物配置增加空间的变化和丰富景观层次;注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置比例,构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以及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为提高居住区植物造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