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晚插秧时对于水稻的株高生长、分蘖发育、叶龄增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平均每穗粒数。早插秧时每穴有效穗数有所减少。晚插秧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一般在5月25日前后5d开始和结束插秧,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2.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晚插秧时对于水稻的株高生长、分蘖发育、叶龄增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平均每穗粒数。早插秧时每穴有效穗数有所减少。晚插秧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一般在5月25日前后5d开始和结束插秧,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3.
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和国稻6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12 d、17 d、22 d和27 d秧龄秧苗素质及不同秧龄秧苗机插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植株株高和干物质量均增加,但秧苗后期生长趋缓,叶片生长变慢,根冠比降低;不同秧龄的秧苗对机插漏秧率影响不大,短秧龄秧苗机插秧苗易返青,缓苗期短,虽然成穗率低,但有效穗数多;参试水稻品种均以17 d秧龄机插处理的产量最高,主要是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随着秧苗秧龄的增加,机插水稻生育期会推迟。综上所述,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单季稻机插中,适宜的秧龄应为15~20 d,此时秧苗素质好,适合机插,最终产量高。  相似文献   

4.
3 a试验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叶龄都有所增加,但成熟度和千粒重有所减少,但这种趋势氮肥施用量超过110 kg/hm2时差距不明显。氮肥施用量140 kg/hm2时产量最高,110 kg/hm2时效益最好。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都变劣。  相似文献   

5.
3a试验结果表明,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叶龄都有所增加,但成熟度和千粒重有所减少,但这种趋势氮肥施用量超过110kg/hm^2时差距不明显。氮肥施用量140kg/hm^2时产量最高,110kg/hm^2时效益最好。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都变劣。  相似文献   

6.
2002~2003年开展插秧株数对北方粳稻产量及米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0 cm×20 cm密度条件下,1穴内每增加1株苗,株高降低1.5 cm;叶片减少0.3个;有效分蘖略有增加.每穴插2~3株苗时产量最高,1、4株次之,5株最低.穴插3株苗左右时加工品质最好,外观品质是随插秧株数的增加而变劣.除插1株时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处理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没有多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早稻穗发芽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自然条件下穗发芽的早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穗发芽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发芽严重影响水稻的千粒重,千粒重降低6.91%~24.45%,同时,穗发芽导致槌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10%~90%,并使透明度和胶稠度下降,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8.
经过4a不同土壤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的盆栽试验表明:砂土千粒重高,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过少,产量最低。白浆土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都保持较高水平,产量最高比砂土增产22.5%。草炭土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低于白浆土,比砂土增产16.6%;盐碱土穗粒数虽然多,但有效穗数少,千粒重最低,比砂土增产14.2%。白浆土的出米率最高,垩白最少,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居第2位,所以白浆土是生产优质米最好的土壤。砂土的各项指标除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外,其他指标都居第2位。草炭土的所有指标都居第3位。盐碱土的所有指标都最差,不适合优质米生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穗肥追施时间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穗肥追施时间越晚,加工品质越好,而产量和食味品质明显降低.这种趋势以出穗前25 d为准,有跳跃式的质的变化.所以为了提高产量和增加食味品质,水稻的穗肥追肥时间不应晚于出穗前25 d.  相似文献   

10.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与常规秧龄相比,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提高;稀播长秧龄在机插水稻上应用具有秧龄弹性大、大田生育期进程提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1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水稻旱育秧不同播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秧苗素质、成穗率、各个时期群体的于物质积累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有随播种量的增加而相应延后的趋势;叶龄大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大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减少,产量最高的播量为200 g/m~2。  相似文献   

14.
以岗优188和南粳9108为材料,研究了泥质法露天育秧、营养土露天育秧和营养土工厂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秧方式对供试品种的大田生育期并无明显影响;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茎基宽最高,但秧苗叶面积最小,营养土工厂育秧所育秧苗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明显高于泥质法露天育秧;泥质法露天育秧所育秧苗根数最多,但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以营养土露天育秧最高;产量方面,2个供试品种均以泥质法露天育秧最高,其次是营养土露天育秧,营养土工厂育秧最低,泥质法露天育秧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其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水稻秧池培肥技术对苏北地区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以便为苏北地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施肥(CK)、复合肥+尿素(CF+N)、二铵+尿素(TF+N)、复合肥+尿素+有机肥(CF+N+O)、二铵+尿素+有机肥(TF+N+O)5个处理,研究水稻秧池有机肥培肥对苏北地区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F+N处理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基宽、叶龄分别显著增加13.52%、20.14%、10.19%、9.09%、5.00%;CF+N+O处理的株高、叶长、茎基宽、叶龄分别显著增加7.29%、10.72%、13.64%、2.50%;TF+N+O处理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基宽分别显著增加11.21%、13.07%、9.38%、13.64%。在产量方面,与CK相比,TF+N处理的穗数、穗粒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56%、8.91%、14.13%、11.60%,CF+N+O处理的实际产量显著增加9.63%。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短期内有机肥培肥秧池效果不显著;二铵配施尿素培肥秧池效果最好,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育秧基质和喷水间隔处理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适合水稻机械化播种+旱育秧模式下培育符合机插标准健壮秧苗的水分管理方式。方法 以辽粳401为供试材料,选用2种育苗载体(有机质型育苗基质和营养土),于秧苗1叶1心期设置3种喷水间隔处理(24h、48h、72h),研究不同喷水间隔下水稻秧苗素质、移栽质量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喷水时间间隔由24h延长至72h,秧苗SPAD值升高,株高降低,根数增加,根冠比升高,秧苗的综合素质提高。间隔72h喷水处理秧苗机插伤株率和漏插率低,移栽后缓苗活棵迅速,新根数量多。移栽后间隔72h喷水处理秧苗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其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均处于较高水平。72h处理成熟期有效穗数最多,结实率最高,实际产量最高。结论 采用间隔72 h的水分管理方式,能够提高水稻机械化育苗的秧苗素质,提高机插质量,利于机插后缓苗,促进茎蘖成穗,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桐乡大面积应用的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秀水14和嘉6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叶龄的延长,有效穗数和总颖花量显著下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上升,结实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0叶龄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73 t/hm2),比3.5叶龄和4.0叶龄处理分别高5.99%和15.14%。随着密度降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及千粒重均显著下降,而每穗粒数增加不明显。14 cm株距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34 t/hm2),比16 cm和18 cm处理分别高2.86%和10.66%。综合来看,在桐乡常规晚粳稻作机插栽培,以3.0叶龄移栽、行株距30 cm×14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基蘖肥及穗肥施用量试验,研究在高产、品质及高产品质均衡条件下浙禾香2号的叶片含氮量、籽粒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浙禾香2号倒4叶叶片含氮量随着基蘖肥用量提高而提高,倒1叶叶片含氮量随穗肥用量变化而变化;同样施氮量,穗肥用量对叶片含氮量影响更大;基蘖肥低氮条件下,不同处理营养品质及外观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基蘖肥纯氮0.12 t/hm2以上,减施穗肥可以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氮肥(纯N)0~0.24 t/hm2范围内,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穗肥的施用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减施穗肥能明显提高食味值。综合考虑品质与产量,浙禾香2号穗肥施用量以0.045 t/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