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玉米秸秆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作为小麦底肥,既省工省时又能培肥地力,但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不规范,还田后的麦苗出现出苗率低,黄化甚至死苗现象。经过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现对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加以简单论述。一、玉米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改善植株性状,  相似文献   

2.
刘晶 《农业工程》2021,11(12):42-44
我国是农业大国,年产出农作物秸秆量较大,其中玉米秸秆产量最大,但资源化利用率较低。该文在分析玉米秸秆生产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玉米秸秆生产沼气的研究概况,阐述了玉米秸秆生产沼气的关键技术,包括预处理技术、干发酵技术及混合物料发酵技术,并对玉米秸秆生产沼气前景做了展望,为进一步促进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三夏"、"三秋"时节,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禁烧秸秆的工作成效,山东省临沭县农机局协同财政、环保、农业、畜牧、城管等部门不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让农民自觉进行秸秆利用,从而标本兼治,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主推机械化切碎直接还田。自2009年以来,全县连续3年进行了小麦和玉米保护性耕作秸秆切碎还田技术的示范推广。实施切碎还田初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节能减排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秸秆还田,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冬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一项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机化适用技术,在德宏州低热坝区的冬玉米主产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运用,产  相似文献   

5.
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秸秆是我国农业生产有机肥的原材料,也是生产有机农副产品和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宝贵原材料,如何将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农业人急需解决的课题。寒地秸秆腐熟菌剂及生物肥料生产技术可以使秸秆就地还田,省去了机器粉碎秸秆、挖坑深埋等繁琐的过程,降低了秸秆处理成本,推行过程便于群众利用寒地秸秆快速腐熟技术,推动凤城秸秆高效处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储玉米、地储玉米、临储玉米政策的实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增多。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镁、钾、钙等营养元素,实施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推进黑土地保护,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对于还田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还田方式能够有效保护耕地环境。本文从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的特性进行详细介绍,从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因地制宜选择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兴华 《河北农机》2023,(23):142-144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议题。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处理大量秸秆成为关键问题。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农业实践,玉米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还有助于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于小麦栽培,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问题。本文以山东菏泽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栽培存在玉米秸秆还田数量与时间控制不到位、整地、播种质量较差、土壤养分利用率低、病虫害严重等技术问题,并从合理配置秸秆数量,提升秸秆粉碎质量、提高整地质量,加强土壤肥分管理、增加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结构、构建小麦播种与生长期间全过程病虫害防治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对实现农业生态平衡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3620万亩,玉米秸秆产量约1810万吨。玉米秸秆是一种宝贵的物质资源,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根据国内外对秸秆利用的经验来看,有效的措施就是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让秸秆"哪来回哪去",这种处理方法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且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深翻技术经几年的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深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作业环节:玉米秸秆粉碎还  相似文献   

9.
正石家庄市是农业大市和全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区,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450万吨以上,年产农作物秸秆约820万吨,其中,小麦秸秆约310万吨,玉米秸秆约460万吨,其余作物秸秆约50万吨。近年来,石家庄市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秸秆利用工作经  相似文献   

10.
正为补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技术这个短板,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2015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夏邑县农机局对农机深松整地、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玉米收获等薄弱生产环节机械实行应补尽补,有力地调整和优化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技术。阐述玉米保护性耕作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系统介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机具的结构特点,着重分析对秸秆拥堵、破茬入土等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北方地区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近年来,莱芜市农机部门围绕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扎实开展了机械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为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一、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小麦、玉米是莱芜市两大主要农作物,年产作物秸秆100万吨左右,其中以玉米秸秆为主,年约60万吨以上。秸秆利用问题已经成为治理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农机部门不断深化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快农机化工作向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渗透发展,实现了三次跨越。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介绍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我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的现状,详细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作为饲料、深加工和作为生物质能源等典型应用方式,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探讨,提出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秸秆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对其加以利用能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紧缺和农田退化问题,并为工业、畜牧业和人们生活提供更多的材料支持。从玉米秸秆再利用的必要性展开分析,说明了现阶段玉米秸秆机械化回收的关键技术和秸秆再利用的常见途径,强调了玉米秸秆利用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秸秆是一种生态有机资源,粉碎还田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减轻化肥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后劲。但是,由于机械质量或农机手操作技术等原因,在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块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后,不仅不增产,反而影响下茬农作物的耕种和生产,产生负影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为了正确认识和推广此项工作开展,成武县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全区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从玉米机械化生产全过程来看,机械收获是制约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瓶颈,是玉米机械化生产的重中之重。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是农业部近年来重点推广的节本增效技术项目之一,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培养地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效,同时避免了由于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说实现玉米生产过程机械化,不仅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力明显提升.在农业生产方面,每年耕地中除产出大量粮食外,还同时产出可观的秸秆资源,秸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新增任务.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产量最高的秸秆资源,近年来各个地区都显著加强了针对玉米秸秆的回收再利用工作,也使玉米...  相似文献   

18.
玉米保护性耕作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玉米生产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源,促进土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宣化县为例,利用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对区域农业废弃物总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利用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从1991-2012年宣化县秸秆资源总量和畜禽粪便产生量均呈增加的趋势,秸秆资源量为19.82~39.13万t,畜禽粪便产生量为50.69~191.83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秸秆,畜禽粪便主要是牛粪和猪粪。根据宣化县的农业废弃物特点提出利用技术为:玉米秸秆作饲料利用;牛粪、猪粪和玉米秸秆发酵生产沼气或进行高温堆制生产有机肥。  相似文献   

20.
武灵芝 《农业机械》2012,(26):42-43
农作物秸秆青贮机械化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区畜牧业、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农机化技术,根据对大中型玉米秸秆铡草机试验示范情况分析,提出了机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