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浸叶饲喂法测定6种药剂对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成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均对褐足角胸叶甲均有效果,其中25%联苯菊酯·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氯虫苯甲酰胺·啶虫脒·哒螨灵乳油、25%除尽·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和25%多杀菌素·啶虫脒·哒螨灵乳油对褐足角胸叶甲成虫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23.519 8、7.432 3、23.602 6和15.977 7 mg/L。45%马拉硫磷乳油和20%甲氰菊酯乳油的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用于茶园害虫茶角胸叶甲成虫的防治药剂,选用12种药剂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对茶角胸叶甲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化学药剂和3种生物药剂的毒杀效果较好。综合药效、成本及农残的因素,防控茶角胸叶甲优先选用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和1%苦皮藤素,化学农药中选用24%虫螨腈和4.5%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3.
茶角胸叶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一种茶树上常见的食叶性害虫,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该虫在局部茶园,尤其是有机茶园中常爆发成灾。如何有效防治该害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原寄主为茶园鞘翅目害虫的9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依据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性状初步筛选出Bb338、Bb346和Bb2-1等3个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利用浸虫法研究了3个菌株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杀虫毒力。生测结果表明,用每毫升1×10~7个孢子的孢悬液处理后,球孢白僵菌Bb2-1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达100%,僵虫率达86.11%;LT_(50)仅为3.32 d。综合上述各生物学特性和杀虫毒力表明,筛选到的Bb2-1菌株具有生长速率快、产孢量大、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强,以及对茶角胸叶甲杀虫毒力最强和杀虫速率最快等优点,在今后茶角胸叶甲的生物防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 (Thysanoptera:Thripidae)]是茶园重要的区域暴发性害虫,然而田间防控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和安全。为筛选适宜有机茶园防治茶棍蓟马使用的药剂,本文评价了7种生物源杀虫剂对茶棍蓟马成虫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7种生物源杀虫剂对茶棍蓟马成虫的毒杀活性最高的为6%鱼藤酮微乳剂(2.450 mg/L),其次为10%多杀霉素悬浮剂(3.394 mg/L)、0.6%苦参碱水剂(7.606 mg/L)、0.5%藜芦碱可溶液剂(11.539 mg/L)、0.3%印楝素乳油(15.215 mg/L)、5%天然除虫菊素水剂(25.121 mg/L),而30%茶皂素水剂(518.758 mg/L)对其毒杀活性较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最理想的是10%多杀霉素悬浮剂,其750倍液药后1~7 d防效均高于96%;其次是0.5%藜芦碱可溶液剂、6%鱼藤酮微乳剂和0.6%苦参碱水剂,其最高防效均高于90%。综上,10%多杀霉素悬浮剂、0.6%苦参碱水剂、0.5%藜芦碱可溶液剂和6%鱼藤酮微...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茶园开展不同生物制剂防治茶角胸叶甲的田间试验,并比较生物制剂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制剂白僵菌、茶皂素、苦参碱均对茶角胸叶甲有着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白僵菌的防治效果最优;白僵菌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且速效性明显,可作为替代化学农药防治茶角胸叶甲的主要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6.
印楝素~([1])被公认为开发最为成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植物源农药~([2]),是最适用于作物整体管理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一项植保措施。为了探索该药剂在茶树上对茶小绿叶蝉~([3])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0.3%印楝素乳油250倍液和4%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为供试药剂并单独施用进行了初步试验,实验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药剂比4%阿维菌素乳油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更理想,且药后7天左右防治效果最好,此时防效在50%以上,减退率在60%.作用持效时间相对较长,可维持在14d以上,且对茶树生长安全、对天敌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1.2万hm2香蕉受褐足角胸叶甲(Basilepta fulvipes Motschulsky)的危害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每年有3次以上的高峰期分别为4~5、7~8月和10月、12月至翌年3月为发生、危害的最低期;东部褐足角胸叶甲发生、危害最重,其次是西部及中南部;海拔高度和气候与褐足角胸叶甲的发生危害关系密切,海拔越高,危害率、危害指数越低,雨热同季、高温高湿比较有利于种群繁殖与发生危害。防治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参试的3种杀虫剂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的马拉硫磷(跳丙)乳油1 000倍较好,在抽蕾初期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后期则效果降低或无效。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茶区发现了一种象虫和一种由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在此作一介绍,供参考。一、茶圆腹象茶圆腹象(BLosyrus sp.)属鞘翅目,象虫科,短喙象亚科(Brachyderinae),圆腹象属(BLosyrus Schoenherr)。多见于山地茶园,常跟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Lefevre)]混杂发生,其虫口数量略少于茶角胸叶甲,成虫发生、为害期比茶角胸叶甲  相似文献   

9.
爱禾0.3%印楝素防治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一类最为常见且为害严重的害虫,一般为害损失达20%左右,最严重者无茶可收.茶黄蓟马是茶树上的潜伏性害虫,在雨水少湿度小的季节发生严重.爱禾0.3%印楝素乳油是云南中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植物源农药,为明确它对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的防治效果、使用浓度,以及对茶叶产量和品质有无影响,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于2003年3~4月进行了爱禾0.3%印楝素乳油防治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了施用后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  相似文献   

10.
茶角胸叶甲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南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大害虫,为害日趋严重。但至今在我国尚无防治茶角胸叶甲的登记农药品种,用药短缺问题突出。2019年笔者选用联苯菊酯、黄板、黄板+白僵菌、联苯菊酯+黄板+白僵菌4种模式防治茶角胸叶甲。结果表明:应用联苯菊酯防治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结合黄板与白僵菌防控效果有所提升,而有机茶园适宜使用黄板与黄板+白僵菌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协调椰心叶甲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在室内测定了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啶虫脒和椰甲清 4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及其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的相对毒力。结果表明,椰甲清、氯氰菊酯、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 4 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心叶甲啮小蜂 成虫的益害毒性比分别为 3.864 6、2.388 4、0.548 5 和 0.083 1。在有效防治椰心叶甲的前提下,对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安全性依次为椰甲清 > 氯氰菊酯 > 啶虫脒 > 丁硫克百威。椰甲清和氯氰菊酯可在椰心叶甲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角胸叶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越来越成为南方茶区一种较为普遍发生的成灾害虫,且其发生逐步向北迁移。本文对茶角胸叶甲的发生范围、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防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及根施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心叶甲是为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根区施药对防治植株高大的林木害虫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然而,根施杀虫剂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椰心叶甲鲜有报道。本研究测定了噻虫胺和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的毒力和协同增效作用,并田间测定了其复配剂的根施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对椰心叶甲成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其LC50值分别为2.50、5.26mg/L;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当二者的质量比为3∶1时,共毒系数高达209。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复配(质量比为3∶1)根施处理后对椰心叶甲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剂量为2 g/株和1.5 g/株时,处理后6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53%和83.80%。噻虫胺和氟氯氰菊酯为高效低毒杀虫剂,在根施防治椰心叶甲的应用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印楝素、鱼藤酮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药后2d,0.5%印楝素乳油137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即达95.56%,药后3d达到100%,与2.5%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的差异不显著。0.5%印楝素乳油可作为有机茶园茶丽纹象甲防治的选择药剂。而7.5%鱼藤酮乳油750倍液,药后5d防效才达51.16%,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球孢白僵菌防治茶树害虫角胸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球孢白僵菌对茶角胸叶甲田间防治效果,于虫体出土前和出土后2个时期连续喷施100 g/666.7 m2的400亿孢子白僵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田间防治模式下,能够有效减少茶角胸叶甲对茶树的危害,处理组的茶树芽头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嫩叶和老叶被角胸叶甲取食的孔洞数量处理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处理组区域内的下一代虫体的越冬代幼虫基数减少量也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开展了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防治茶卷叶蛾室内药效试验。0.5%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液750倍防治茶卷叶蛾效果良好,药后1、3、5 d防治效果分别为70.00%、85.19%、100%和66.67%、88.89%、95.83%,速效性也较好。初步试验结果表明,0.5%印楝素乳油、1%苦皮藤素乳油适用于茶园防治茶卷叶蛾幼虫。  相似文献   

17.
六种杀虫剂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苍涛  胡秀卿  吴珉  李振 《茶叶》2006,32(3):148-149
本文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对2.5%楝素.烟碱乳油等6种药剂防治茶树茶尺蠖效果进行评价:其中2.5%楝素.烟碱乳油20gai/ha(20gai/ha即表示有效成分为20克/公顷)、10%烟碱乳油40gai/ha、16000IU/mgBT可湿性粉剂96亿IU/ha、1%联苯菊酯水剂18gai/ha、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gai/ha对茶尺蠖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第7天防效均在84%以上。其中2.5%楝素.烟碱乳油、16000IU/mgBT可湿性粉剂、10%烟碱乳油又为生物源农药,应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开展了除虫菊素、鱼藤酮和苦参碱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3d和5 d,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液对茶大灰象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22%、100%和100%,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差异不显著。而7.5%鱼藤酮乳油750倍液和1.3%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药后1d、3d和5 d的校正死亡率均不高于50%,这2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甲的室内药效效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19.
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系统地研究了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乳油对二化螟有胃毒、拒食、忌避、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0.75和0.50 mg/L印楝素乳油处理茭白饲喂3龄幼虫,幼虫分别于3、6 d内全部死亡;0.375、0.300和0.250 mg/L印楝素乳油低剂量处理茭白饲喂3龄幼虫,幼虫拒食率分别达94.38%、88.74%、80.07%;成虫产卵量分别下降80.70%、62.05%、40.86%。6、3和2 mg/L印楝素乳油处理初孵蚁螟,24 h内死亡率达100%。印楝素乳油对成虫产卵有显著的忌避作用。稻田喷施0.3%印楝素乳油62.5和125 mL/667 m2防治二化螟,21 d保苗效果分别为88.14%和94.13%,防治效果分别为85.36%和90.76%。表明印楝素对二化螟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Lefevre)]属鞘翅目、叶甲总科、肖叶甲科、角胸叶甲属(Basilepta)。分布于福建、江西、四川、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1980年始在广东省一些山区茶园暴发成灾,且有扩展之势。据初步调查,广州市郊县、怀集汶塘、韶关武江及连县、阳山、连山等地均有发生,威胁第一轮茶后期及第二轮茶的产量。1983~1984年,笔者对本虫进行了调查及系统饲养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形态特征成虫淡棕色至深褐色,体长:雌虫4.5~5.8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