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近年来,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零星发生,有的连片上千亩暴发成灾。水稻普通矮缩病由病毒RDV寄生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也能传播,其传毒特征:黑尾叶蝉在病株上吸食1天以上,多数虫子可带毒,在气温27—30℃时循回期一般8—9天左右。在健株上吸食数分钟至1小时就可以传毒,受害稻株的潜育期在气温28℃左右时,一般9—12天;溫度高,稻苗小,潜育期缩短。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病毒在黑尾叶蝉虫体內越冬,翌年4月黑尾叶蝉若虫羽  相似文献   

2.
每天光照16和24小时,对黑尾叶蝉若虫的发育和羽化有良好的效应。但在每天光照0~24小时的五个处理中,叶蝉的雌雄性比的雌成虫的产卵量与寿命没有显著差异。每天光照12小时,可明显缩短卵的孵化时间,提高孵化率。黑尾叶蝉若虫经每天光照0、4、12、16和24小时处理后羽化的成虫,其传播水稻东格鲁病毒的百分率分别为15.8%、30.0%、29.0%、21.4%和25.3%;传毒持续期为4.0、3.1、2.1和1.5天。对黑尾叶蝉卵期经上述五种不同光照处理后孵化的若虫,其传毒率分别为5%,20%,21.7%、6.7%和8.3%,传毒持续期为3.5、2.3、2.1、1.9和2.0天。在室内自然变温下,黑尾叶蝉的食料以针叶期稻苗最佳,三叶期和分蘖期稻苗均不如前者。各期稻苗饲养的虫子,其传毒力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常见的几种水稻病害的防治 (一)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  相似文献   

4.
水稻病毒病被称为"水稻癌症",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是水稻上一类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矮缩病是由RDV病毒引起,其寄主范围广泛,有水稻、燕麦、大麦、小麦、野生稻等30多种禾本科植物,该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点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获毒越冬的二点叶蝉的若虫,翌年春天羽化成成虫从越冬场所开始迁飞到稻田传毒并繁殖,引起水稻发病,无毒的二点叶蝉可通过吸食带病毒植物的汁液而获毒传病,使病害不断扩大、蔓延。条纹叶枯病系由RSV病毒引起,寄主范围较广,有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30多种禾本科植物,这类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媒介,白背飞虱也能传染,灰飞虱体内带毒越冬,成为主要侵染源,在麦田等场所越冬,后迁飞到秧田或本田传毒并繁殖,1年可传播多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分别建立了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RSV)病株的dsRNA基因组检测法和单头介体褐飞虱带毒的RT-PCR法,并结合生物学接种试验,对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dsRNA基因组鉴定法可以从0.5 g病株样品中快速检测到RRSV,RT-PCR法可以灵敏地应用于褐飞虱带毒、传毒情况的检测;饲毒后褐飞虱成虫、若虫的带毒率分别为75.0%、68.2%,传毒率分别为50.0%、32.5%,说明褐飞虱种群传播RRSV的能力很强,是高度亲和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05,(8):33-33
玉采粗缩病是以砂飞虱为传毒媒介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病原物为玉米粗缩病毒。刻病发生规律是带毒的灰飞虱成虫或若虫在小麦、温室大棚或田头地追杂草等场所越冬,第二年5—6月.带毒灰飞虱从小麦和水稻田陆续迁移到距离最近春夏播玉米田传毒危害。造成立米粗缩病发生。  相似文献   

9.
水稻东格鲁病(球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东格鲁病(Rice tungro)是六十年代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被首次发现的一种水稻病毒病,我国过去未曾有发生的报道。1979年作者在湘南和闽南的稻田中查到一种黄化型病株,经研究证实,其病状、传播途径、介体种类、传毒特性和病原性状等,均与国外有关东格鲁病的报道基本一致。病害由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以短暂性或半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病毒在介体昆虫内,没有明确的循回期;病害在稻株中的潜育期为11—45天,一般多在20天左右。病原病毒为球状质粒,直径30—35nm。所有这些与国内曾经流行的水稻黄叶病(黄矮病)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PCR检测和日光温室定点调查,研究了棕榈蓟马对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毒特征、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与棕榈蓟马种群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用带毒菜椒植株饲喂健康棕榈蓟马若虫24~96 h,棕榈蓟马带毒率达15.00%~18.33%,带毒棕榈蓟马成虫取食健康菜椒植株12~48 h,其理论传毒效率可达36.37%~59.10%,表明棕榈蓟马若虫具有一定获毒能力,其成虫具有一定传毒能力;4月下旬之前,棕榈蓟马成虫数量较低,病毒病没有发生;4月下旬~5月中旬,棕榈蓟马成虫数量略有提高,病毒病开始出现,但菜椒植株带毒率较低;5月下旬~6月初,棕榈蓟马成虫数量增长迅速,菜椒植株带毒率亦呈快速增长状态,表明菜椒植株带毒率与棕榈蓟马成虫密度密切相关,且病毒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正> 1973年以来,我们在福建从南到北的20个县、市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水稻簇矮病(bunchy stunt,原称类普矮病dwarf—like)。病株矮缩、丛生、并不黄化,有些象普矮,但不具普矮病叶的黄白色条点,往往簇生如草,有的还节上生枝、簇生小叶,形成“雀巢”状物;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impicticeps)传播。带毒的黑尾叶蝉可终身传毒,但有明显的间歇现象,不经卵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均不传病;病土、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丛矮病,在陕西俗名“小蘖”,在河北叫做“坐坡”,山东又称“芦楂”。它除为害小麦外,还能寄生在大麦、燕麦、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试验证明,该病不能经土壤、汁液及病株种子传布,而是由传毒昆虫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传的病毒。病毒不经卵传递,但带毒若虫越冬时,病毒可以在若虫体内越冬。为了进一步控制小麦丛矮病的危害,争取高产再高产,有必要搞清病原,掌握发病  相似文献   

13.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近年来在光泽县单季稻田已由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80年代未见发生,90年代初在连晚稻田零星发生,1995年后逐步在低海拔区(215~250 m)的单晚稻田发生,1999年发展到中海拔区(350 m左右)的单晚稻田,涉及光泽县的所有乡镇,发生面积0.24万hm2,占单晚总面积28%.丛发病轻的0.3%~9.4%,重的36.2%~52.0%,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普矮病为水稻病毒病,其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体内越冬,第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本文就其发生规律,分析导致1999年水稻普矮病在光泽县山区单季稻田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水稻橙叶病自1978年在我国云南发现以来,近年在福建,广东和广西的一些地区亦有发生。研究表明,病害只能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播;两种黑尾叶蝉和三种飞虱不能传播,汁液摩擦和带病土壤也不传病。病毒在电光叶蝉体内属增殖型。病株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见到类似病毒的球状颗粒,直径约15nm,病害对四环素不敏感,因此认为我国水稻橙叶病的病原似应是病毒,而非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黄叶病和矮缩病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黄叶病的发生流行,在年际间有明显的间歇性。研究表明,此病在闽西北晚季水稻上流行的主导因素是冬春的温度,关键因素是6月下旬至7月下旬的介体昆虫数量;重要影响因素是晚稻的品种和插秧期,并据此提出了可于发病前90—100天对当地水稻黄叶病进行预测的经验式。水稻矮缩病在年际间的流行间歇,没有黄叶病明显。一般晚稻的流行程度,与早稻孕穗期的植株发病率和6月中下旬的田间黑尾叶蝉带毒率均有显著相关。据此,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于发病前40—50天进行预测的方程式。所求结果只要结合晚稻品种抗病性类型和插秧期迟早及介体的虫量与关键传毒期加以分析,便能相当确切地估测晚稻矮缩病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一、水稻黄矮病症状 本病是由黑尾叶蝉传染,其病毒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早,中,晚稻均可发生。病株矮缩,株形比健株松散,叶片平展。病叶初发生时至黄绿相间的黄叶,以后叶片橙黄色,由叶尖开始骤然向下至全叶卷缩。病株根系不发达,多老根,苗期发病的植株不分蘖,早期枯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福建存在水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病害可通过黑尾叶蝉(Ne-ph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uiresces)以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不能传病,其他方式如病土、病根和病株汁液也不能传病.病叶起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在叶脉韧皮组织的筛管中有大量的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其直径为200~1000nm。在健株组织中未查到这种菌体.采用150~200ppm 土霉素处理病株根部,可显著抑制症状的发生。根据病株的电镜观察和土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可以认为我省发生的水稻黄萎病是由类菌原体所致,而与病毒无关。  相似文献   

18.
正大蒜病毒病,为世界性病害,对大蒜危害性最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害,一般减产20%~50%。大蒜属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一旦侵入植株体内,就难以脱毒,常因鳞茎母体带毒,以垂直传染方式传给后代,引起种性退化而最终毁种。一般被侵染的感性品种2~3代绝种,而抗性品种4~6代绝种。此外,还有田间传毒媒介蚜虫、蓟马、线虫及瘿螨等以水平传染方式将病毒从病株传给健株,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9.
稻赤斑黑沫蝉在大别山区岳西县海拔 40 0m以下地区广泛分布 ,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刘氏长头沫蝉是近年在该县发现危害水稻的一种新害虫。 2种沫蝉属同翅目沫蝉科 ,每年均发生 1代 ,以卵越冬 ,若虫在田边的杂草中吐沫围住身体 ,成虫刺吸稻叶汁液 ,使稻叶变成红黄色造成减产。抓住若虫期防治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三斑广翅蜡蝉生活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斑广翅蜡蝉(Riconiasp)的主要寄主有荔枝,龙眼,玉米,冬青,甘蔗,花生,大豆等,20多种果木及经济作物,以成,若虫群集在寄主的嫩枝,叶背和幼芽上吸食汗液,导致树势衰弱,落花落果。成虫棕褐色至黑色,体长6.5~7.8mm。在南宁一年发生一代,雌成虫产卵于寄主组织中越冬,4月上旬孵化,若虫5龄,历期35~45天,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成虫盛发期,成虫寿命1个月,卵期长达9-10个月,影响该虫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