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籼、粳稻品种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稳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交F_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广亲和)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等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越过籼籼组合,而每穗实粒数为负优势;普通籼粳组合的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为正优势,而每穗实粒数、单株粒重为负优势,单株粒重优势远低于籼籼、籼粳(广亲和)组合。  相似文献   

2.
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产量因素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选育产量因素高度协调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有必要对其穗料结构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对24个两系法籼粳亚种间组合的产量因素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亚种间杂交稻单株粒重显著高于品种间杂交稻,24个组合中有6个组合与汕优63比有正向竞争优势;产量因素中,每穗总颖花粉,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值并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5个光温敏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或常规品种)分别配成的组合为材料,从产量性状上对所配成的50个组合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存在显著的个体杂种优势,在主要农艺性状尤以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的杂种优势明显;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成正相关,且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遗传力较高且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以及反映籼粳稻遗传差异的部分籼粳分类性状,估测亲本间遗传距离。同时研究了代表双亲遗传差异的遗传距离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株高、播种至抽穗日数、穗长、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草重显著增加;在广亲和基因参预下,随着亲本间遗传距离增大,亚种间F1的千粒重、结实率和充实系数等结实特性变差但并不严重,遗传距离较大的亚种间F1平均单株粒重优势显著大于品种间F1,但遗传距离与亚种间F1,单株粒重优势的相关系数(-0.019)不显著。本文还就遗传距离在预测预报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籼粳杂种一代优势强度及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7个籼粳杂种一代12个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强度及其与亲本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单株颖花数,单株生物量重,全生育期,单株穗数,株高和每穗着粒数等性状具很强的超高新优势和超对照(汕优63)优势,千粒重优势较弱,结实率表现明显的负向优势。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单株穗数,穗长,每穗着粒数,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生物量重和全生育期与中亲值和大值亲本的相关与回归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两系杂交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预见性,以5个两用核不育系和9个籼粳程度不同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亲本籼粳特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F1杂种产量优势与亲本籼粳特性之间以第1~2穗节长鉴定的籼粳特性较好地表现出籼粳差异与产量优势的关系,父本籼粳特性是以籼性越强的杂种优势越大,母本则以粳性越强的杂种优势越大;粳性的增强是有利于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优势的提高,而籼性的增强是有利于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优势的提高;籼粳亚种杂种优势的利用应以培育粳型亲籼系不育系和优良的籼型恢复系(父本系),采用粳母籼父配组方式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SR标记分析8个水稻不育系和12个籼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获得96个杂交组合,分析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其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1)籼粳衍生系杂种后代株高、穗长和千粒重表现为正向优势,变异幅度较小;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虽表现相对不平衡,但均为较强正向优势;有效穗数表现较弱,为负向中亲优势。(2)籼粳衍生系杂种F1在SSR标记遗传距离0.2547~0.5660,穗长、株高、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产量超亲优势与遗传距离极显著相关,与F1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的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结论】在一定遗传距离范围内,SSR标记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籼粳交F1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具有不同株型性状的6个籼稻和6个粳稻品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36个籼粳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F1的8个主要株型性状遗传,除剑角之外,都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且相互之间有一定遗传相关,籼粳交F1的剑叶长、剑叶面积与穗长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遗传正相关,而株高、剑叶宽、倒二叶宽和倒二叶面积与单株有效穗数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21对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自主选育的浙粳4A与22个恢复系及其组合进行水稻籼粳属性分析。根据所配组合的产量性状表现,分析亲本的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讨利用InDel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以供试材料在InDel位点上的多态性为原始数据,通过NTSYS聚类分析进行籼粳属性划分,结果与王明军等的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InDel遗传距离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0.602**和0.712**;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6*;与结实率、千粒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217和0.004。表明InDel标记可用于水稻籼粳属性鉴定及杂种优势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组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典型籼,偏籼,中间,偏粳和粳型水稻产量构成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各类单株生物与经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类型的性状与经济产量的量和质存在差异,各性状对量的作用方式,大小,性质等也有所不同。作用于经济产量的途径,籼型以生物产量,千料重为主,偏籼型以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为主,中间型以有效穗,千粒重,着粒度为主,偏粳型以收获指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为主,粳型则以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籼粳衍生恢复系选育与利用实践的成效及存在问题,认为:以优良籼稻恢复系为主体亲本,通过杂交导入粳稻亲缘,育成的籼型或偏籼型恢复系与籼型不育系有较好的亲和性及较强的配合力。恢复系材料的籼粳成分指数与其配制组合杂种的穗数、穗总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极显著相关,但与单株重的关系不显著;随着制恢材料粳稻成分增加,选育难度与效率将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三明沙县与海南三亚两地的籼光交和籼籼交杂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光身稻和籼稻杂交而成的籼光交组合F1代表现为穗大粒多、米质优良、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增产潜力。其中籼光交的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增产潜力等均大于籼籼交,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广占63S分别和籼粳型父本测交配组,通过对两种类型F1代的产量性状表现的比较,对两种组配方式32个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与籼型父本配制的组合在结实率和千粒重上优势明显,其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粳型父本配制组合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两种组配方式后代组合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也不相同,进而提出了利用广占63S与籼型材料配组比直接利用粳型材料配组更有利于选育出强优势实用型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籼型杂交稻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籼型水稻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组的4× 8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其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籼型杂交稻主要产量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1杂种的单株谷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与其母本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谷重、单株草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其父本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1杂种与亲本值的相关程度依次为中亲值、高亲值、父本和母本;除了千粒重外,F1杂种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籼粳杂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5份籼型材料和6份粳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及其亲本进行两年试验,应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模型分析籼粳交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多数性状的加性×环境互作或显性×环境互作方差已达显或极显水平,显性×环境互作方差还明显大于加性×环境互作方差。抽穗天数、单株穗数、主穗总粒数和百粒重性状上,亲本的加性效应应随环境不同其变化相对较大;而株高、剑叶长、单株穗数、主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性状  相似文献   

17.
水稻籼粳交亲籼型不育系的杂种优势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珍汕97B/秀水13的后代为材料,通过回交转育,育成系列亲籼型不育系.以Ⅱ-32A为对照,按8×6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不育系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评价其育种价值.结果表明:(1)产量主要性状大多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单株重是一个复杂性状,受显性效应控制.株高、总粒数、生育期和有效穗与结实率的表型、遗传、加性和显性相关均呈负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育种上应注意上述性状的选择,提高后代结实率.(2)株高、主穗长、粒重及生育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期选择有效;而单株重、有效穗、总粒数及结实率的狭义遗传率低,分离世代长,需高世代鉴定.(3)42个籼粳交F1中有18个组合结实率高于80%,16个组合单株重超过Ⅱ优63,杂种优势表现在单株重、株高、穗粒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18.
晚籼杂交稻主要性状分析与高产育种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常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晚籼杂交稻产量的主要性状依照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这4个因子与产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个矛盾体。并认为适宜江西省晚籼杂交组合应以早、中熟类型,多穗型组合为主,在保证结实正常的情况下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千粒重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籼型杂交水稻的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有明显差异。在研究的20个组合19个性状中,以产量的正向优势最强,其次是单穗谷重,再次按粒重、穗长、顶3叶叶面积、每穗实粒数、株高、成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的顺序递减,而全生育天数为负向优势。杂种F1的全生育天数、穗长、顶3叶叶面积、穗数、粒数、粒重、单穗重及产量与对应恢复系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恢复系产量的提高,杂种F1亦随之提高。当恢复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品种间的杂种F1产量超父优势不强;但籼粳交后代的恢复系,其F1的产量超父优势明显。恢复系产量结构类型的差异对杂种F1产量优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24个籼粳杂交稻组合产量比较,结果以秀水11优92-1产量最高,比对照汕优10号增13.4%。考察主要农艺性状认为:半数组合的播始历期比对照短或相近,大部分组合株高超对照,单株有效穗比对照有增有减,每穗总粒数增幅显著,结实率和千粒重多数组合比对照下降。并对增产组合的遗传关系数和遗传通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