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鉴定了临床分离鸡致病菌,并分别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并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了各种抗生素对非产酶菌、产ESBLs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鉴定分离的33株致病菌有大肠埃希氏菌30株、阴沟肠杆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法氏柠檬酸杆菌1株。在这些菌株中,首次从鸡中检测出法氏柠檬酸杆菌,所分离的33株致病菌中产ESBLs8株。产酶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而抗生素与抑制剂联用能降低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  相似文献   

3.
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对引起鸡肠毒综合症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做了β-内酰胺酶(BLA)、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的检测和药敏试验,测定了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经过鉴定分离的6株致病菌中3株为大肠杆菌,另外3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假单胞菌、柠檬酸杆菌。经检测6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且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较严重,β-内酰胺酶抗生素/抑制剂或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恢复药物对细菌的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我国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E.coli)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本研究于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从19个省市97个规模化猪场分离鉴定602株E.coli,进行了4大类16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筛选,采用PCR方法检测了9种常见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对产ESLBs菌株进行了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显示:E.coli分离株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602株E.coli中共有57株产ESBLs,产ESBLs菌株普遍耐受第二及第三代头孢药物.分别有35株和20株E.coli为blaCTX-M型和blaSHv型ESBLs,尚未发现blaOXA型和blaKPC型.PFGE结果显示,产ESBLs菌株间同源性低,推测我国猪源E.coli产ESBLs多为零星发生或以质粒介导的形式传播.本研究为了解我国猪源E.coli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现状和ESBLs变化趋势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48株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地区部分鸭场大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分布情况及抗生素的应用对鸭场环境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PCR技术,对48株大肠杆菌(包括20株病料分离株和28株鸭场土壤分离株)的ESBLs基因TEM、SHV、CTX-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EM、SHV、CTX-M型基因在病料分离株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30%、25%,鸭场土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1.4%、28.6%。不同来源的菌株均能检测出耐药基因,且部分细菌携带两种以上耐药基因;病料分离株和鸭场土壤分离株中携带的ESBLs基因均以TEM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泰州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耐药情况,对13株分离自泰州地区的鸡源大肠杆菌进行ESBLs检测,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药物对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13株分离菌中有5株被确定为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38.5%.产ESBLs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极其严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二者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62.5%,对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12.5%,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80%和20%,产ESBLs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氨苄西林与舒巴坦(2:1)联用与单用氨苄西林相比,对产ESBLs菌的MIC值降低至单用氨苄西林时的1/16~1/8,但对非产ESBLs菌的MIC值没有明显变化.氨苄西林与阿米卡星(1:1)联用与单用两者中的任何一种相比,对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的MIC值均降低至单药时的1/16~1/2.结果表明,临床可选择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来治疗产ESBLs鸡大肠杆菌的感染,也可尝试将不同种类、不同作用机理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鸡大肠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性鸡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正>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采自内蒙古和上海地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乳牛乳腺炎大肠杆菌的流行特点、耐药性和基因型分布,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5年推荐的初筛及纸片确认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的58株和上海地区的22株乳牛乳腺炎大肠杆菌进行了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并采用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方法对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检出6株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10.34%,其中,有1株菌携带TEM-1基因,有1株携带CTX-M-14型基因,而有3株同时携带TEM-1型和CTX-M-14型2种基因,只有1株菌未检出上述基因。上海地区未检出产ESBLs菌株。结果表明,产ESBLs菌株多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  相似文献   

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概念、特性、分子进化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州安顺、遵义市猪源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扩散法,调查108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比例。结果表明:遵义、安顺两市108株大肠杆菌确认有72株ESBLs阳性菌株,检出率66.7%(72/108),其中遵义市(79.6%,43/54)检出率高于安顺市(53.7%,29/54),两市猪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检测率较高,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及其与抑制剂联用时对临床分离鸡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并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三株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低,甚至耐药。但头孢氨苄/舒巴坦(2:1)、阿莫西林/棒酸(2:1)、头孢曲松/TB(4:1)、头孢哌酮/TB(4:1)配比联用时,可以恢复三株分离菌对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有一株菌产ESBLs。  相似文献   

12.
<正>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enotypic distribution of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 and AmpC enzymes among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d from farm animals in Chongqing City. 326 E.coli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piglets,cattle and chickens.In these isolates,19 ESBLs and 6 AmpC-producing E.coli isolates were detected by preliminary screening and 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ESBLs and AmpCβ-lactamases gen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equencies of TEM,CTX-M,DHA-1 and CMY-2 genes were 2.15%,5.21%,0.61%and 0.61%,respectively,in E.coli of animal origin in the Chongqing area,and 5 E.coli isolates were found to carry two kinds of genotype.The DHA-1 gene was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veterinary clinic in China;its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is FJ386455.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EM and CTX-M genes were the predominant genotypes in Chongqing,and the majority of ESBLs and AmpC-producing E.coli isolates were multi-resistant to antibiotics,so they deserve particular attention in veterinary clinics.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山东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磷霉素耐药基因的流行性,测定了336株鸡源大肠杆菌(蛋鸡源153株,肉鸡源183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了菌株中的ESBLs和磷霉素耐药基因。结果显示,336株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高于78.6%;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38.4%~44.9%,26.8%~50.0%和28.7%。336株菌中,123株携带CTX-M型ESBLs,携带率最高的为bla_(CTX-M-9G )(24.1%),其次为bla_(CTX-M-1G)(15.5%),其中3.3%菌株同时携带bla_(CTX-M-9G)和bla_(CTX-M-1G);fosA3检出率为21.7%,未检出其他磷霉素耐药基因和ESBLs基因。此外,肉鸡源大肠杆菌中fosA3与ESBLs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蛋鸡源大肠杆菌(P0.01),且fosA3与ESBLs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山东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治疗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中国大陆最早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缩写为SS株)和1998年大流行时期分离的H9N2亚型AIVA/Chicken/Shanghai/F/98(H9N2)(缩写为F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在SPF鸡体内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途径特性比较后发现,F株在4周龄SPF鸡气管中的复制能力高于SS株,F株可以经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SS株不能经气溶胶传播途径传播;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获取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得知,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是96.6%和98.1%;HA基因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都是PARSSR↓GL,但有5个氨基酸的差异,即166位N(F)→D(SS)、198位A(F)→V(SS)、217位V(F)→I(SS)、335位G(F)→R(SS)、504位L(F)→S(SS);2株病毒的NA基因在63~65位都存在氨基酸缺失,但在NA基因红细胞吸附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分别是IKKDSRSG(F)和IKEDLRSG(SS)。F株和SS株的传播特性差异是否与其表面基因序列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禽类的起源、演化及我国主要家禽品种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禽是重要经济价值动物.本文从禽类种群进化学说出发,简介了禽类的起源、演化、动物学分类和家禽的驯化(养)与品种的形成,并对我国主要家禽(鸡、鸭、鹅)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配套系)的分布与类型作了描述,以期为研究我国家禽起源系统,保护与利用我国家禽品种,促进家禽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以来,由于市场因素的刺激,生猪的存养量大幅上升,再加上由于流通环节较多,流通非常频繁,流通距离越来越远。这对繁荣经济,增加养殖效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同时给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给猪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有的猪场感染了传染病后,由于治疗不及时不得法,而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2008年7月中旬,我街道一养猪户因盲目从外地购进中猪,发生猪病疫情,引起猪只连续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该病为猪链球菌病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前言1.1鸡白冠病鸡白冠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引起的鸡的贫血性疾病。吸血昆虫蚋和库蠓叮咬鸡引起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在夏末和秋季多发,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部分沟渠积水,库蠓和蚋多孳生,因此在多雨水涝的年份发病率明显增高。1998年中国从南到北发生洪涝灾害,吸血昆虫的孳生格外严重,出现了一个白冠病多发年,而后两年发病稍轻,并有地区性,今年8月中旬以来白冠病的发病呈抬头趋势,有一定的死亡率,对蛋鸡产蛋率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降低,应引起养鸡户的重视。1.2鸡痘鸡痘也是…  相似文献   

18.
19.
20.
2005年9月份,大庆市红岗区个体养鹅专业户送检6只病死的5月龄左右隆昌鹅和长白鹅,经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矛形剑带绦虫与背孔吸虫混合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属膜壳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