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薯黑斑病(即红苕黑斑病,俗称干疤烂)是生产上一种常发毁灭性病害。尤其在窖藏期间,由于薯块集中,环境适宜更易发生,往往造成“有薯下窖,无薯育苗”的现象。我们于1983年在内江靖民公社进行了药剂防治窖藏甘薯黑斑病的试验示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报如下: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国产)500倍  相似文献   

2.
外来危险性病害杂草给四川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甘薯黑斑病 1937年由日本鹿几岛传入我国辽宁省,随着某些感了该病的甘薯品种推广而逐渐扩散至全国甘薯产区,不仅造成苗期烂床,窖藏期烂窖,而且牲畜吃了带病的薯块还会中毒死亡。仅1963年,我省因此病烂薯约6亿斤,占甘薯总产的10.8%,剑阁、广安、苍溪三县牲畜吃了病薯,有317头耕牛中毒,其中死亡166头,有102头生猪中毒,其中死亡64头。1974年全国统计,因此病危害烂掉甘薯200多亿斤。此病已遍及我省甘薯产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兴城县用硼砂温浸种薯防治甘薯黑斑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甘薯生产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4年十五年中,甘薯的栽植面积由6千多亩扩大到13万多亩,每亩产量由157斤(折粮)增加到414斤。尽管如此,黑斑病仍然是甘薯生产上的最大病害,烂窖、坏炕和栽后死苗  相似文献   

4.
石键 《植物保护》1979,5(2):37-38
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黑斑病(Ceratocystis fjmbrjataE11)近年来有所回升,北方广大地区用温床育苗,伏薯后由于种薯带病,易造成烂坑,生产上迫切要求简易的防病措施。1975年之后对苯骈咪唑类内吸杀菌剂应用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进行了室内试验及生产防治试验,实践证明:多菌灵(MBC、CTR—6669)、7313及托布津(NF—44)等用于浸薯、浸秧、薯坑泼浇等均能高效的控制黑斑病,防效均高于生产上应用的药剂“401”及代森铵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5.
营山县从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以来,由于秋冬气候温和,湿度较大,其为害严重性,集中表现在貯藏期的烂窖。如何做好甘薯貯藏期间的防治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金国生  李玉灶 《植物检疫》1994,8(3):185-186
藤苗药剂处理对甘薯瘟的控制效果金国胜,李玉灶(浙江瑞安市植检站325200)(浙江瑞安市植保站)甘薯瘟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自70年传入以来,至今已有23年历史。这些年,瘟病范围逐年扩大,特别是1990年,全市瘟病面...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明确咯菌腈在苗期和储藏期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从中国河南、四川、河北、山东采集并分离得到64株甘薯长喙壳菌;采用凹玻片法观察了咯菌腈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4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对50% 咯菌腈可湿性粉剂 (WP) 防治苗期和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咯菌腈处理浓度增加,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逐渐下降,芽管扭曲程度逐渐加大。咯菌腈还可造成菌株芽管过早出现分支。咯菌腈对供试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在0.20~0.99 μg/mL,平均值为0.52 μg/mL;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7~0.31 μg/mL,平均值为0.24 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所占频率呈正态分布,可作为甘薯长喙壳菌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50% 咯菌腈WP 在有效成分500 mg/L 下浸苗处理,对薯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24%,显著高于500 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SC) 同浓度下的处理。采用浸薯块法防治储藏期黑斑病,50% 咯菌腈WP 500 mg/L连续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4.41%和82.30%,也显著高于同浓度的甲基硫菌灵。药剂处理后60和90 d,甘薯块中咯菌腈的残留量低于其最大残留限量 (MRL) 标准。本研究表明,咯菌腈具有防治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黑斑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药液浸渍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调查了各处理甘薯的出苗情况和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储藏90d后,12.5%粉唑醇SC 80mg/kg、粉唑醇25mg/kg+甲基硫菌灵210mg/kg和粉唑醇25mg/kg+百菌清800mg/kg对黑斑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各药剂处理对甘薯出苗没有不良影响。720g/L百菌清SC、70%噁霉灵WP、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符合相关标准。而12.5%粉唑醇SC 20mg/kg和80mg/kg两处理在甘薯薯块中的残留量高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甘薯茎线虫病药剂防治效果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茎线虫病是我国甘薯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造成薯块糠心,品质和产量严重下降近年来驻马店市甘薯茎线虫发生日趋严重,防治滞后,为保障我市甘薯生产,2014年我们对甘薯茎线虫病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和大田示范,选用克百威、丁硫克百成、噻唑膦、阿维菌素、淡紫拟青霉等5种新型药,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颗粒剂剂型和穴施的施药方法,结果表明,噻唑膦、克百威、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淡紫拟青霉为速效防效也可达到75%以上,增产效果显著,均可用于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治甘薯黑斑病的生物农药,测定了9种生物制剂对甘薯长喙壳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防治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四霉素对分生孢子萌发以及菌丝生长均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5 mg/L;丁子香酚次之,EC50分别为0.24和0.93 mg/L。四霉素对薯苗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当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生孢子浓度为5×104孢子/m L时,四霉素有效用量6与9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67%和78.57%;当接种浓度为5×105孢子/m L时,四霉素有效用量6与9 mg/L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44%和90.23%。本研究为生物农药应用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广济 《植物检疫》1992,6(2):149-150
在植物检疫对象的审定工作中,有关甘薯黑斑病 Ceratocystis fimbriata 在新疆要不要作为检疫对象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讨论一下。众所周知,甘薯黑斑病曾作为国内检疫对象最早出现在50年代公布的第一个名  相似文献   

12.
彭昌家 《植物医生》2001,14(5):43-43
南充市常年产鲜甘薯180万t左右 ,是全市淀粉加工和牲畜饲料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冬季因黑斑病等病害影响 ,都要造成20%左右的窖贮腐烂损失。对此 ,笔者于1998年至1999年进行了甘薯防腐保鲜剂防治甘薯贮藏期病害试验 ,1999年至2001年在全市推广 ,取得了显著效果。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5%甘薯防腐保鲜剂(简阳国光实业公司生产) ,对照药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吴县农药厂生产)。1.2供试品种南薯88。1.3试验处理与方法试验选择在南充市农业科学所院内的一个地下大屋窖内进行 ,1998年11月…  相似文献   

13.
 番薯(甘薯)黑斑病在國內现已蔓延十几个省份,造成的损失十分驚人,估計每年在貯藏期要毁掉薯塊二十億斤以上,春薯地区,育苗期普遍發生爛床,例如在河北省疫区調查結果,以前未發現黑斑病时候,每味能采8次苗以上,现在由于黑斑病为害的結果,只能采1-3次苗,苗床即已坏掉。  相似文献   

14.
两年以来,在各級党政領导下,以三結合的样板田为中心,运用现有防治技术,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消灭甘薯黑斑病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績,出現了大批消灭黑斑病为害的县、社、队。同时,經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驗,加深了人們对黑斑病发生规律的认識,防治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所有这一切,大大地增强了我們战胜黑斑病的信心和决心,奠定了消灭黑斑病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为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內消灭黑斑病的为害,保証甘薯高产稳产,我們特将两年以来,以样板田为主的大面积防治黑斑病的技术經驗加以初步总結,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月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控月季黑斑病,于2017年6—7月自运城学院花圃采集具有典型黑斑症状的月季病叶,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室内测定5种常用药剂对该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筛选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药剂。本试验共分离纯化得到12株菌株,其病原菌形态特征一致、rDNA-ITS、GPD、EF-1α基因扩增序列均相同。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rDNA-ITS、GPD、EF-1α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运城月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在5种药剂中,50%咯菌腈和50%异菌脲各浓度对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5.2%和96.6%以上;其次是70%代森锰锌,3个浓度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在84.1%~87.2%之间,3个浓度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93.5%,其中600倍液的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达98.1%;80%多菌灵和12.5%腈菌唑对月季黑斑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差,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低于42.4%和46.3%。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0%咯菌腈毒力最强,抑制中浓度EC_(50)为25.8 mg/L;12.5%腈菌唑毒力较弱,EC_(50)为160.3 mg/L,其它3种药剂的EC_(50)介于30.4~60.7 mg/L之间。因此,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可作为防治由链格孢引起的月季黑斑病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16.
黎栋华 《植物保护》1964,2(3):116-116
山东省文登县农业局,对农民防治甘薯黑斑病的经验作了一些调查和试验。证明育苗时采用浅盖沙的办法,能够大大减轻黑斑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贮藏期甘薯黑斑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国光牌保鲜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贮藏期甘薯黑斑病进行防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国光牌保鲜剂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保鲜率为92.75%;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保鲜率为79.24%;50%菌灵效果较差.保鲜率为67.73%。  相似文献   

18.
梨黑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斑病为害梨主要引起落叶、落果、烂果,导致果实产量锐减,防治梨黑斑病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农业和化学防治于一体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传生 《植物保护》1965,3(3):88-89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干群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揭生产斗争的盖子,栖霞县群众认清了甘薯黑斑病的为害性,和消灭的可能性,1964年在各极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发动群众,集中力量,打了一个消灭甘薯黑斑病为害的歼灭战,基本控制了这一病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了穿山龙黑斑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并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3个穿山龙种植区均有黑斑病发生,病害的始发期为6月,盛发期为7月中、下旬,8月田间病情有所停滞,9月病情持续加重。田间病情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病斑直径和数量变化与田间病情动态基本一致。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穿山龙黑斑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