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我院各种心内直视手术93例。介绍体外循环中的管理,并探讨了血液稀释的应用以及保持高流量灌注,维持灌注压,加强心肌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7年始开展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为了使该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更合理,现对1997年9月至1998年7月进行的12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5~12岁,体重16~31...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CPB)是心血管外科手术的一个基本技术环节,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心肺的泵血与气体交换功能,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必要的“无血”及“安静”的手术视野的一种技术。法乐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紫绀型心脏畸形中居首位,占50%~90%。本院心胸外科自1980年12月至2000年10月,共实施法乐四联症根治术20例,其灌注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4.
试验应用现代体外循环技术,实施完全心肺转流的低温体外循环,首次在我国兽医临床建立了28只犬低温体外循环实验模型。探索适用于小动物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手术操作、心脏停搏与复苏、体外循环灌注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表明,选择右侧第4肋间进胸,从右心房施行前后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根部置供血管是简便易行的手术通路。采用部分晶体液与全血作预冲液,体外转流维持中度血液稀释(平均2368±327%),最低温度控制26℃左右(平均2614±077℃),血流复温至36℃左右(平均3597±068)开放升主动脉,转流中灌注压维持50~90mmHg(平均72±13mmHg),灌注流量80~100mL·kg-1·min范围,是低温体外循环下开展犬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采用冷晶与冷温血停搏液不同灌注。结果显示,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最高,并且复跳迅速,心搏有力,正性肌力药应用剂量小,复跳后辅助循环时间明显低于冷晶停搏液灌注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有效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23例心内直视术的配合过程,总结其配合方法.结果除有1例术后死亡外,12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结论手术室护士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为患者的手术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6.
心内直视手术均于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本文对40例病人心包和纵隔引流进行观察和护理。本组病人年龄6~47岁,术后24d 内,引流量最少为250ml,最多为1800ml。一、术后出血、渗血的原因:(一)病人手术后早期因体内有残余肝素,故可致出血、渗血。特别是术中如用肝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体内常规置有各种导管,即气管插管、动脉测压管、中心静脉测压管、静脉穿刺留置管、心包引流管、纵隔或胸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这些管道是维持病人生理功能和显示病情变化的生命线,护理技术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难度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近年来,护理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在导管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现综述如下。1气管插管的护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影响较大,引起通气和灌注比例失调,降低肺的顺应性,增加呼吸道阻力、呼吸功、肺内分流、心脏负担等[1]。术…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自体输血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同种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在术中输自体血 ,在临床的运用逐渐受到重视。我院在 1997年 5月~ 1998年12月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开展自体输血技术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及分组选择围手术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 6 2例 ,其中男39例 ,女 2 3例 ,年龄 6~ 45岁 ,体重 2 0~ 6 5 kg,平均 31.3kg,均于体外循环前放血。其中用自血组 5 2例 (占 83.8% ) ,用库血组 10例 (占 16 .2 % ) ,其病种包括房间隔缺损 14例、室间隔缺损 2 5例、风心瓣膜病 12例、法乐氏四联症 5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经验.方法 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ECC下作心脏移植术,体循环预充以胶体为主,中度血液稀释,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4~2.8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80~120mmHg,根据心脏病例特点及术前检验结果预充白蛋白、血定安等,采用中低温ECC技术.结果 ECC时间150~203min,主动脉搏阻断时间78~84min,热缺血时间2~3 min,冷缺血时间98~143min,3例心脏移植术顺利.2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10瓦秒除颤复跳.结论 心脏移植体外循环中,增加胶体预充,低流量灌注良好的心肌保护,平稳的体外循环操作,术中监测及及时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0.
在心脏空跳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较接近生理的心肌保护方法。我院自1996年7月~1998年12月,在心脏跳动中进行心内直视手术52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5~46岁,体重8~57kg。房间陋缺损28例,室间隔缺损17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左房粘液瘤、三尖瓣下移、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各1例。1.2 体外循环的方法与实施使用Sarns8000型人工心肺机,鼓泡式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转流前将预充液加温至32℃左右。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尽快调整好体内血容量平衡,维…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巡回护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进程。为了总结经验,现将我院1991年1月至1998年2月所施行的450例体外循环手术巡回护士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50例,其中男243例、女207例,年龄2.5~57岁。450...  相似文献   

12.
小儿呼吸道结构具有管腔狭小,粘膜柔嫩,缺乏弹力组织,血管丰富,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少等特征[1],心内直视手术术后易引起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导致缺氧,甚至呼吸衰竭.1996年以前,我科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病率为16.7%.1996年以来,我科施行小儿心内直视手术42例,由于改进了呼吸道护理,患儿无1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症心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以提高体外循环管理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采用常规的体外循环对3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施行体外循环管理。结果:心肺转流时问40~4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l54min.心脏停跳时间26~160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为50~80mmHg,中心静脉压为0~7.0mmHg。心脏自动复跳29例(占78.4%).电击复跳8例(占21.6%)。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5.4%。结论:选用性能良好的膜武肺、保证组织的充沛灌注、维持良好的动脉压及尿量以及采取良好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做好辅助循环的支持、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观察34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前后对血液有形成份的影响,发现体外循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与血小板有显著降低,而白细胞显著增高,这可能与机械损伤、血液稀释和机体反应有关。因此选用接近人体生理循环的人工心肺机,改进手术吸引装置、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提高手术质量,可能有助于减少体外循环对血液有形成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状况.方法对42例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发生率23.8%,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合并院内感染者住院时间延长.结论原发病的轻重,术后并发症的有无和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关;术后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时间不超过48h对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影响不显著.发生院内感染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肠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小口径人造血管行肠腔静脉“H”型架桥分流术治疗29例断流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择期手术15例.死亡2例,急诊手术14例.死亡5例,总手术成功率为(75.86%)。分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平均下降13cmH2O(1cmH2O=0.0981kPa),仍可保持一定水平的向肝血流灌注。术后随访20倒.术后9个月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7~11个月出现1级肝性脑病3例.术后19~44个月肝功能衰竭死亡4例。结论:限制性肠腔静脉分流术有手术显露好,对病人打击小.即时止血率高等优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再出血较合理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1病例简介患者女,15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4个月,诊断为左房粘液瘤,于1995年3月收入我院.入院后第8天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术程顺利,术中取出粘液瘤重50g,包膜完整。术后常规呼吸机辅助呼吸,20h后停呼吸机,予中流量吸氧,呼吸平顺,肺呼吸音清,血气分析结果正常,术后半小时开始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二联律,多次给予利多卡因20~50mg静脉注射,后可复率,但持续时间仅2~3min.并于利多卡因250mg加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效果更差,再用利多卡因750mg加10%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入量200mg,室性早博二联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症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61例,术前均有反复感染、缺氧发作、营养不良、肺动脉高压和(或)心功能不全等的情况。做好抗感染、氧疗、降肺压、抗心力衰竭、营养支持等充分术前准备后行心内直视手术,均用补片修补室缺。结果:全组死亡2例,生存59例中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动脉高压危象4例,严重肺部感染6例,血气胸及痰堵导致肺叶不张各2例,拔管后窒息再插管2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VSD残余分流1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伴有反复感染、缺氧发作、营养不良、肺动脉高压和(或)心功能不全等宜及早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种组织胺受体拮抗剂对肉鸡肺动脉压和股动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胺是调节动物肺血管舒缩的重要介质之一,为了观察内源性组织胺对肉鸡肺动脉压(PAP)和股动脉压的作用,采用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和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进行急性试验。试验发现:1)扑尔敏可降低正常肉鸡的肺动脉收缩压(注射前(2 . 74±0 . 2 9)~(4 .76±0 . 4 9)kPa ,注射后(2 . 4 7±0 . 2 3)~(3. 95±0 .5 4 )kPa) ,而西咪替丁升高肺动脉收缩压(注射前(3 .0 3±0 . 2 7)~(4. 97±0. 36 )kPa,注射后(3. 6 4±0 .30 )~(5 . 4 2±0 . 6 0 )kPa) ;对已发生肺动脉高压的肉鸡,2种组织胺受体拮抗剂均降低其肺动脉收缩压(P <0 . 0 5 )。2 ) 2种组织胺受体拮抗剂对肉鸡股动脉压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内源性组织胺通过H1和H2 受体介导调控正常肉鸡PAP ,但其可能具有升高肺动脉高压肉鸡PAP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的结构基础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测定20例患者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造瘘前及造瘘后1年的血流量、左室射血分数(EF值).结果7例上臂内瘘,瘘流量在960~2540ml/min 之间,平均1750±368.42ml/min;13例下臂内瘘,瘘流量在390~910mi/min之间,平均650±143.12ml/min.3例于透析间期时有心衰发作,其中2例为下臂内瘘, 1例为上臂内瘘.结论 动静脉内瘘可导致高心输出性心衰,其发生与造瘘前心功能状态、透析的规则性有关.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分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