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枯萎病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有威胁性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多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本研究旨在寻找和开发绿色环保且可高效抑制枯萎病菌的植物资源,同时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提取物为材料,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植物提取物对6种植物枯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当质量浓度为2 mg/mL时,丁香、甘草、瑞香狼毒3种提取物对6种植物枯萎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种植物提取物处理96 h后的抑菌率均在44.5%以上。其中,丁香对6种植物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在0.1473~0.3785 mg/mL之间;瑞香狼毒和甘草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在0.1866~2.6262 mg/mL和0.6281~3.1703 mg/mL之间。试验结果表明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6种枯萎病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均可作为防治植物枯萎病的新型植物源农药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和开发绿色环保且可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中草药资源,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奠定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为供试菌,对川芎、黄柏、连翘和地锦草乙醇提取物的16种萃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观测了抑制菌丝生长效果最好的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芎石油醚萃取物、连翘乙酸乙酯萃取物和黄柏正丁醇萃取物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3.68 mg/mL和5.82 mg/mL;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也有一定抑制作用,IC50为11.29 mg/mL,且在菌丝生长IC50浓度下导致菌丝形态异常。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可作为新型植物源抑菌剂来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芥菜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芥菜作为杀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奠定基础,为芥菜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葡萄座腔菌和烟草黑胫菌等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获得的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95%乙醇提取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提取物的抑菌率可达90%以上。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0.5、1.0 g/mL,通过毒力方程的测定,它的半抑菌浓度(EC50)为0.2212 g/mL。通过试验对其他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表明:芥菜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菌、葡萄座腔菌、烟草黑胫菌、辣椒菌核病菌等4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强,其EC50分别为0.0898、0.1265、0.1679、0.1685 g/mL,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弱,EC50为0.5833 g/mL。芥菜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并且具有较广的杀菌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瑞香狼毒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甲醇、氯仿、石油醚、二氯甲烷4种不同溶剂提取瑞香狼毒中的活性物质。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il)3种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96 h后,瑞香狼毒甲醇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率均高于68%,对3种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31,1.64,0.54mg/ml。  相似文献   

5.
姬妍茹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5):303-307
研究大庆地区19种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野生植物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等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制备参试植物乙醇提取液,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液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出对至少1种供试病原真菌有65%以上抑菌效果的植物样品6种。龙葵全株提取物对所有病原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小麦赤霉病菌抑制率为78.31%,对玉米圆斑病菌抑制率为84.87%;野亚麻根提取物对3种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玉米圆斑病菌抑制率为73.94%、水稻纹枯病菌抑菌率为72.7%。龙葵及野亚麻乙醇提取物对大部分参试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高抑制活性;汉麻、苍耳、菊芋对5种参试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湛江地区柑橘溃疡病的病原类型并筛选出高效的防治药剂。以柠檬病叶为材料,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后,通过抑菌圈法测定了5种常用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典型菌株zlm1908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蜡黄色,圆形,全缘,有光泽,微隆起,黏稠,回接健康柠檬叶片后能产生明显的溃疡病斑,结合生理生化反应特点和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分析确定菌株zlm1908为柑橘黄单胞柑橘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5种药剂对菌株zlm1908的EC50值分别为18.45 g/L、14.99 g/L、5.28 g/L、14.60 g/L和32.81 g/L。从EC50的大小可以看出5种杀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中生菌素,碱式硫酸铜和氢氧化铜,氯溴异氰尿酸抑制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生防途径,筛选有效抑菌物质,达到农药减量的目的。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刺腐霉菌(Pythium spinosum)和小麦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供试材料,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21种天然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反式细辛醚和顺式细辛醚对禾谷镰刀菌效果显著,EC50值分别为69.99 mg/L和130.23 mg/L;白藜芦醇、顺式细辛醚和柠檬精油对刺腐霉菌有明显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24.4683 mg/L、71.02 mg/L和79.83 mg/L;丁香酚油和白藜芦醇对小麦根腐离蠕孢菌抑菌活性显著,EC50值分别为14.06 mg/L和22.09 mg/L。因此,丁香酚、反式细辛醚、顺式细辛醚、白藜芦醇能有效抑制小麦根腐病菌的生长,在小麦根腐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126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两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和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为供试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对126种中草药的8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供试质量浓度为0.01 g/mL条件下(初筛),龙葵、猫爪草、枇杷叶等27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至少一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50%,有6种提取物对2种病原菌抑制率均达50%以上。将初筛抑制率达50%以上的提取物浓度稀释为0.005 g/mL,进一步对相应病菌进行测试,发现有11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达60%以上,有3种提取物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抑制率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两种有毒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延胡索和白头翁两种有毒植物的氯仿提取物对7种病原真菌进行了离体抑菌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对玉米纹枯病和红景天立枯病菌及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值在43.98~63.95mg/L和48.54~61.26mg/L之间;在孢子萌发试验中,延胡索氯仿提取物对所供试的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高于白头翁氯仿提取物,且对所供试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旋覆花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采于河北承德的旋覆花根、茎、叶、花及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以及花的提取物的4种溶剂萃取组分对黄瓜白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黄瓜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叶霉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旋覆花各部位的粗提物对6种供试真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花部抑制作用较强。花部粗提物对黄瓜霜霉病菌Ec50值为5.48mg/mL,12.5mg/mL的抑制率达88.89%。在花部粗提物的4种溶剂的萃取组分中,氯仿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比其他3种溶剂萃取组分高。  相似文献   

11.
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是中国重要的园林植物和药用植物。本研究旨在挖掘国槐在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的功能。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国槐树枝中乙醇提取物和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萃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并运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国槐树枝提取物及其萃取物均对4种植物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差异显著。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它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性最高,48 h的EC50为2.58 mg/mL,其次为Ectophoma multirostrata、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臭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从乙酸乙酯萃取物检测出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族和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五氟丙酸十八烷基酯(14.77%)。国槐树枝中起抑菌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酯相,其次为正丁醇相、水相与石油醚相。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微生物杀菌剂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试验采用5个黄瓜品种:‘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津玉168’、‘雪白黄瓜’。采用盆栽法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在山东、四川分别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津玉168’、‘雪白黄瓜’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黄瓜植株的安全性。贝莱斯芽孢杆菌对‘中农26’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0.267亿孢子/mL,室内活性较强;山东、四川两地贝莱斯芽孢杆菌防治‘津玉168’、‘雪白黄瓜’黄瓜白粉病2次药后14 d防效为62.08%~75.58%,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200亿孢子/g贝莱斯芽孢杆菌可溶粒剂3000、6000、12000 g a.i./hm2对‘中农26’、‘金胚98’、‘长春密刺’黄瓜生长抑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安全。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黄瓜植株相对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探索狼毒残渣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和可行性,以期为狼毒残渣的有效利用和植物源肥料或药肥合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基施狼毒残渣的方法进行探索试验,就残渣对小麦、玉米的生长量以及对黄瓜、架豆根结线虫的防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施用狼毒残渣对小麦玉米的生长量(苗长、根长、地上鲜重)有一定的影响,750、900 kg/hm2处理对小麦苗长的促生作用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900 kg/hm2处理对小麦根长促生作用也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750、900 kg/hm2处理对玉米苗长、根长和地上鲜重的促生作用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750、900 kg/hm2剂量下小麦和玉米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同时,施用狼毒残渣对黄瓜和架豆根结线虫也有一定的防效,1050、1200 kg/hm2的剂量防效与450、600、750 kg/hm2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P<0.01)。施用狼毒残渣不仅对小麦和玉米的生长表现出较好的肥效作用,而且对黄瓜、架豆根结线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联合毒力作用,进行高效药剂筛选,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泰安及周边地区病样上分离到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qum)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2种杀菌剂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对假禾谷镰刀菌的EC50分别为0.107、0.906 mg/L,说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假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在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1:1配比的EC50最小,为0.157 mg/L;1:8配比的EC50最大,为0.303 mg/L。氟唑菌酰羟胺与戊唑醇的5个不同配比中的SR分别为1.22、1.54、1.85、1.98、1.63,其中,1:2、1:4、1:6、1:8混配组合的SR均大于1.5,表明上述4种混配组合对假禾谷镰刀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且1:6的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明确咯菌腈和戊唑醇复配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佳药剂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采用wadley的增效比率法,评价了复配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显示,咯菌腈和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205 μg/mL和0.1704 μg...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贵州、湖北、湖南及河南7个稻区分离的101株纹枯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建立其敏感性基线。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稻区10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介于1.0751~2.9228 mg/L,平均EC50值为1.8081 mg/L,菌株之间的EC50值最大相差2.72倍。供试纹枯病菌群体对己唑醇的敏感性频率近似于正态分布(W=0.980,P=0.157>0.05),因此将其EC50均值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的敏感基线;且2016—2018年监测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仍敏感。该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