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蚕桑生产是珥陵镇传统的骨干副业,曾为致富农民、振兴珥陵镇经济作出过很大的贡献。1994年珥陵镇的蚕桑生产达到顶峰时期,桑田面积达一万亩,年发种数四万余张,亩桑经济收入就达到2000余元,在全镇农副总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农民经济  相似文献   

2.
<正> 大竹县高穴区从实际出发,以“三高”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蚕桑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到1993年底,全区已建成蚕桑基地社27个,密植桑园8360亩,四边桑27万株,产茧达3800担。蚕桑生产连续三年居全县领先地位。今年初,该区又根据发展蚕桑生产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今年的“一三六六”工程计划,即新栽密植桑5300亩,使密植桑面积达到1.3万亩;新栽大行桑6000亩,产茧达到6000担。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3.
赖贞祥     
<正> 系井研县纯复乡,罗心村蚕桑重点户,全家三人,两个半劳力,承包田3亩,土2.5亩。1983年起他坚定走发展蚕桑生产脱贫致富道路,共发展小桑园3.5亩,四边桑1200株,共有桑8200多株。由于突出效益狠抓管理,1986年全家三季养蚕17张,产茧637公斤,茧款收入2269.56元,共育小蚕55张收入274.50元,桑园间种收入170元,其他蚕桑收入164元,总计蚕桑收入2878.56元,全家人平959.52元,成为全县蚕桑致富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正> 四十年前,平昌县药铺里没有“桑白皮”,千里难寻一株桑。解放后,全县蚕桑虽有发展但较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把振兴平昌蚕业作为治穷致富的战略重点,带领全县人民,落实一系列发展措施,使宜桑宜蚕的自然优势变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十年来,育苗136,295亩,栽“四边桑”2.1亿株,建成片桑园3万余亩,宽行桑13万亩。100%的区、乡、村、社、85%的农户栽桑养蚕。  相似文献   

5.
<正>我市新芳乡近三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瞄准市场,积极开展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蚕桑生产当作致富农民的主体工程和骨干产业来抓,抓出了实效,调动起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三年跨出了三大步,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从1990年的2150亩和137吨发展到目前的7970多亩和421.2吨,三年扩桑5000多亩,面积和产量都增长了两倍多。蚕桑生产在新芳乡已形成了规模优势,成了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新芳乡的蚕桑生产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发展起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6.
珙县孝儿乡中和三社的养蚕大户,村支部书记彭燕金同志,自1984年以来,坚持育苗栽桑,以蚕致富,收入年年递增,连续五年勇夺全县蚕桑生产桂冠,两次实现年蚕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彭燕金同志一家三口人,共有责任田0.9亩,土2.0亩.其现有投产桑园2亩,四边桑240  相似文献   

7.
<正> 我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农民熟悉技术,蚕桑生产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 全区有“四边”桑1463万株,小桑园67750亩,总计现有投产桑约9153万余株;1993年发种153842张,总产茧4,475,000  相似文献   

8.
<正> 种桑必先培苗。长期以来,新区在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培苗问题得不到解决,一直存在着桑苗大调大运的问题,既影响了种植质量,又增加了裁桑成本,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与发展。为此,根据新区蚕桑生产的特点,衢州地区广大蚕桑科技人员摸索出草桑嫁接快速成园的技术。从1989年到1991年采用此法建立新桑园1600余亩,  相似文献   

9.
<正> 兴文县九丝城镇龙泉村坪丰组的姜芳琼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近几年来,她和丈夫一起积极投身于蚕桑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8年以前,她家栽有2亩桑园,年养蚕收入3000余元,成为龙泉村首屈一指的养蚕大户,1999年荣获宜宾市“双学双赛”活动“种植女能手”称号。2000年他又新建一步成园小桑园4亩,2001年采用地膜覆盖速生丰产技术放水田建成小桑园3.5亩,同时加强原有桑的管护,全年共养蚕4张,产茧200公斤,茧款收入2200元,共  相似文献   

10.
<正> 富顺县石道乡唐冲村八社社员姜德彬,是该乡桑树育苗专业户。他全家12口人,有劳动力7个。1990年他利用承包地、开荒地育桑苗18亩,出土合格苗20余万株,收入1万余元,荣获自贡市委、市政府“勤劳、团结、文明致富”奖,获四川省“科技致富能手”金杯奖。今年,他不负该乡人民的重托,除利用承包地、开荒地22亩全部育桑苗外,还租用本社社员  相似文献   

11.
云浮县河元公社三伯咀队有一百三十七人,五十八个劳动力。水田八十亩。八○年八月队长参加县蚕桑会议,参观了本县城填公社西圹队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感到蚕桑生产大有发展前途,因此,于八○年十一月种桑三亩,八一年三月又种桑三亩,合计桑地面积六亩(其中水田桑一亩,坝地桑五  相似文献   

12.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蚕桑生产──新浦村亩桑产茧突破二百公斤的技术探讨海盐县农林局张祖荣,费斯文,周均铭,陈福良海盐县通元镇新浦村原是嘉兴市和海盐县实施蚕桑“星火计划”的高产示范村,1993年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培桑和养蚕已达到亩桑产茧200公斤指标。...  相似文献   

13.
曹江镇林村管理区现有桑地518.7亩,其中“抗十”502亩,占97%,实现了桑树抗青枯病良种化,战胜了毁灭性的桑青枯病的威胁,较快地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建设成为既是蚕茧生产基地,又是“抗十”种苗基地。林村有12条自然村,445户,1861人,1172亩耕地,从1980年以来把蚕桑作为主要生产项目之一,做了大量组织生产和指导生产的具体工作,使桑地逐年扩大,亩产逐年提高,至1985年桑面积发展到495亩,其中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省富桑农业有限公司”是大学生肖勇和另外几名大学生回乡共同兴办的蚕桑产业发展公司,该公司在蚕桑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成立,目前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公司流转土地1 300余亩(86.67 hm2)建优质桑园,带动周边100余户栽桑养蚕,辐射面积2 000余亩(133.33hm2),解决200余人的就业问题。2021年,公司实现总产值1200万元。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我县针对部分地区挖桑、毁桑、抛荒现象严重,蚕桑生产出现“滑坡”旧状况,因地制宜有步骤地对桑田的区域布局进行了调整。稳定了桑田面积,蚕茧产量逐年增加。一、确立桑田布局调整的战略思想我县蚕茧生产是从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1981年全县仅有桑田6641亩,总产茧618吨,桑田主要分布在九圩港两岸。1982年开始,在通吕河沿线13个乡镇扩桑,三年中,新建桑园2.7万亩,全县累计达到3.91万  相似文献   

16.
<正> 黔江县白石乡中河村四十一岁的庞家香,从1990年参加了妇联开展的“双学双赛”活动,并大胆承包了杨家岩200多亩荒山,栽桑养蚕。她聘请民工突击了1800多个工日,将荒山开垦完毕,1991年春她和丈夫栽植密植桑60余亩,12万多株,但由于新垦土质差,投入不足,养蚕设施不齐备,收入低微。于是,她说服丈夫,放弃街边的楼房,携带一对儿女来到荒山上安营扎寨,准备大干一场。她投入10000元,用于蚕桑投入,并完善了养蚕  相似文献   

17.
<正> 罗伯如家佳乐山市中区凌云乡燕子村3社,全家3人,是1980年从税务部门退休回农村的干部。他家承包集体耕地2.97亩(田2.27亩,土0.7亩),水源奇缺、土质瘦薄、耕作艰苦,按照自己的劳力和技能与家人共议,坚定走蚕桑致富并带动群众致富之路大力发展蚕桑生产。1981年栽桑0.1亩,1982年栽桑0.71亩,1983年栽桑0.67亩,1984年栽桑0.1亩,1985年栽桑0.72亩,5年共栽桑2.3亩,1400株,芽接良桑0.87亩,带根嫁接栽良桑1.43亩,实现良桑化。养蚕除了自产桑叶外,把本社周围自产桑叶卖起来,由于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养蚕,养蚕收入显著增加。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蚕桑重点户和群众学习的榜样。1981年利用自留地桑叶养蚕0.15张,产茧4.85公斤,收入17元。1982年到1990年9年间,共养蚕85.7张,产蚕茧3660.8公斤,收入22215元,张平单产42.7公斤,259.22元。如下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东兴区为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先后引进果桑在田家镇长江现代农业园区、永福乡、高桥镇蚕桑基地进行试点种植,在连续三年试种成功的基础上,东兴区把果桑作为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狠抓果桑产业发展。2014年栽植果桑200亩、嫁接改良老桑树为果桑100亩。2015年栽植果桑6500亩、嫁接改  相似文献   

19.
<正> 横泾乡南章村是我们县近年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起来的蚕桑重点村。1984年春发展新桑582亩,1985年春又发展530亩,两年共发展1085亩。由于该村在积极发展新桑的同时,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了科学管理,小蚕共育,认真抓好了蚕桑生产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 陈保族系万县市龙宝区让渡镇石仁村人。他早年参加公安部队,近年退伍还乡后,酷爱蚕桑事业。他家系丘陵地带,很少人栽桑养蚕,是全区的蚕桑新区。他家有6口人,耕地面积8.64亩。从1991年起开始开荒育苗栽桑,当前在党和政府提出:“调整生产结构,多种经营,勤劳致富”方针指引下,他以农为主,利用瘦薄地、田园四边和开垦荒坡隙地种桑养蚕。他家现有桑树1.6万余株,“小桑园”7亩,良种桑占80%。1991年养蚕3张,收入达1000余元,从而坚定了他积极发展蚕桑生产信心。他认定:“养蚕投资小,时间短,见效快,茧价合理,国家全额收“是”短、平、快”致富的好项目,因此,他积极发展栽桑养蚕。今年养蚕15张,总产茧467公斤,在特大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