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评价不同种类泡桐木材的色泽质量,研究了兰考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的亮度、变红度、变黄度、总色差和白度等指标。结果表明:4种泡桐的5项指标均差异显著,其中最直接反映木材色度的亮度和白度均为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反映木材色度综合变化的总色差指标则为兰考泡桐≥毛泡桐>以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反映木材色度的变红度为兰考泡桐>白花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变黄度为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综合确定,4种泡桐的材色以白花泡桐最优,楸叶泡桐次之,再次为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其亮度与白度比楸叶泡桐高4%~5%,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高8%~9%。变红度白花泡桐与楸叶泡桐的变动误差小,分别为1.76和1.91,毛泡桐与兰考泡桐分别为2.28和2.12;白花泡桐变黄度适中,比楸叶泡桐低3%,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分别高2%和14%;白花泡桐总色差最小,比楸叶泡桐低10%,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均低18%。  相似文献   

2.
泡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林种之一。生长期抚育管理对泡桐速生丰产、提高材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抚育管理主要包括人工接干、合理修枝、适时间伐、施肥、灌溉等5个方面。通过科学的抚育管理可实现泡桐的速生丰产,促进泡桐产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甘肃兰考泡桐、湖北毛泡桐、湖南白花泡桐、河南兰考县的兰考泡桐、山东楸叶泡桐和山东豫林泡桐的不同干位、盘位的颜色指标,对其亮度、变红度、变黄度、总色差和白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泡桐的顶部材色质量最优,中部优于底部;顶部亮度的平均值为65.82,比中部高1%,比下部高3%;顶部的白度平均值为62.37,比中部高1%,比下部高3%;顶部的总色差最小,变红度最大,变黄度适中。湖南白花泡桐心材和中材材色相差不大,甘肃兰考泡桐心材较优,其它4种泡桐边材较优。干位、盘位的5种材色指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蛋白质单向凝胶电泳对泡桐属7种1变种1变型─毛泡桐(Paulouniatomentosa)、川泡桐(Paulowniafargesii)、山明泡桐(paulownialamprophylla)、鄂川泡桐(PaulowniaalbiphloeaZ.Y.ZhuNov.sp)、南方泡桐(PaulowniaaustralisGongTong)白花泡桐(Panlowiafortunei)、兰考泡桐(paulowniaelongataS.Y.Hu)、成都泡桐(PaulowniaalbiphloeaVar.ChengtouensisZ.H.Zhu)、白花兰考泡桐(PaulowniaelongataS.Y.Huf.albaZ.X.ChengetS.L.Shi)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桐属宜分为三个组:白花泡桐组(白花泡桐、白花兰考泡桐)、南方泡桐组(南方泡桐、成都泡桐)、毛泡桐组(毛泡桐、川泡桐、鄂川泡桐、山明泡桐、兰考泡桐)。  相似文献   

5.
泡桐是我省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近几年发展很快,由于泡桐苗木供不应求,群众常用2——3米高的低干苗造林,经2——3年萌发出接干枝后,才能培养成5米以上的民用梁材。故接干枝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泡桐的干高和材积。据观察,我场1978年营造的400株泡桐试验林(豫选1号泡桐  相似文献   

6.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进行了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上都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而无本质差别。(2)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3)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4)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只重视毛泡桐×白花泡桐而忽视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  相似文献   

8.
改良白花泡桐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速生树种。经过我们两年来的栽培观察.发现改良白花泡桐生长势旺(对照本地桐树),生长速度非常快,且树干笔直。在黄河故道沙土地上栽培的改良白花泡桐一年生苗根系能分布到地表1.5m以下。树干高3.5m以上,直径达5.0cm;本所13光温室平茬一年生苗(2002年8月移栽组培苗2003年初平茬生长一年苗1树干高达5.5m,直径达6.5cm。改良白花泡桐是防风治沙及用材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泡桐系玄参科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速乍优质用材树种之一.栽植泡桐周期短、效益高,目前苗木市场3米左右的大规格泡桐苗木十分畅销.泡桐当年籽播苗木较小、病虫害多、管理费工,埋根育苗种源有限.为了培育较多的大规格苗木,笔者通过近两年摸索,利用当年嫩籽秋播育苗,翌年春季分床移栽,当年能培育3~5米的大苗,且管理容易、省时省工.现将该育苗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X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对兰考泡桐、秋叶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的径、弦面抗劈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兰考泡桐、秋叶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的径面、弦面抗劈力均值均不相等,其中以白花泡桐值最大,径面抗劈力均值为13.62N/mm,弦面抗劈力均值为13.97N/mm;兰考泡桐最小,径面抗劈力均值为10.81N/mm,弦面抗劈力均值为10.59N/m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泡桐种间,径面抗劈力和弦面抗劈力均有极显著差异;种内,径面抗劈力与弦面抗劈力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泡桐对丛枝病的抗性差异及其自然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泡桐属10个种、22个种间杂种、496个无性系的4085株树木进行了连续7年的研究,找出了泡桐对丛枝病存在的抗性差异:在5年生以前,发病率和感病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6年生以后呈负相关。根据3—4年生感病发病高峰期与第5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提出了利用发病率作指标,对抗病材料进行早期选择的自然鉴定方法,为开展泡桐抗丛枝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泡桐、光叶楮、金叶连翘、一串红、绣球、地被菊、彩叶草、文心兰8种植物的组培苗为试材,通过秋水仙素预处理诱导变异,镜检分析、气孔检测结合瓶苗调查确定变异苗倍性.结果表明:变异植株多为多倍体,泡桐和绣球为最易变异材料.试验共选择待检变异多倍体泡桐40株、一串红5株、绣球40株、彩叶草26株.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影响泡桐和彩叶草变异因素的主次关系和最佳变异条件.  相似文献   

14.
泡桐属植物自然分布及栽培范围广阔,是园林绿化、农桐间作等的优良树种之一。同时,泡桐木材材质优良,常应用于制造业,是重要的特用经济树种之一。目前,泡桐的繁殖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泡桐雄性不育,有性繁殖需要经过天然杂交才能结实,但这样的种子往往不能保持优良的性状。插根法繁殖,则受到种根不足的限制。为了打破泡桐繁殖中的局限性,加快泡桐的优良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对泡桐进行了劈根嫁接育苗方法的尝试,研究发现劈根嫁接泡桐成活率高,操作简便,易出苗。同时,对泡桐的生态习性、园林绿化应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泡桐无性繁殖育苗技术及园林绿化应用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泡桐繁殖速率,还可保持泡桐树种的优良性状,对泡桐属种质资源的推广和园林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泡桐假二叉分枝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控制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的条件下,以白花泡桐、毛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无性系为材料,运用物候学观察、杂交试验、树木逆境生理学试验、引种试验和反证法证明的方法研究了泡桐假二叉分枝机理.结果表明:冬季的低温胁迫和水分胁迫单独或共同的作用导致泡桐顶芽死亡.初步提出"低温-水分胁迫假说"(The hypothesis of low-temperature stress and water stress)作为泡桐假二叉分枝机理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6.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32)P与~(86)Rb对泡桐丛枝病病枝叶吸收磷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对5种泡桐当年生正常实生苗进行了示踪试验,结果发现,抗病的种(如白花毛泡桐)吸收的磷少钾多,感病的种(如兰考桐)吸收的钾少磷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河南种源为对照,探讨4种广西地区白花泡桐叶片光合色素及光合特性的差异。[方法]运用乙醇-丙酮浸提法测定不同种源叶片叶绿素含量,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的光合特性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田林、南丹、河南、鹿寨和上思这5个种源白花泡桐叶片的叶绿素a/b(Chla/b)、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种间差异不明显,但其中河南种与广西种差异显著(P0.05),表明河南种源是具有较高光合生产潜力的白花泡桐种源。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白花泡桐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均呈显著相关,说明白花泡桐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之间有直接联系;Pn与Tr、G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现三者有较好的系统响应特征;Tr、Gs与WUE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作为影响WUE的因子Tr、Gs与之有极密切的联系。[结论]河南种源较广西各种源而言具有更加优良的光合特性,为广西区内白花泡桐人工林种源种植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da)、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楸叶泡桐(Paulownia catalpifolia)、毛白33(Paulownia×'Tefu(TF)33')、豫林1号(Paulownia fortunei CL'YL01')6品系泡桐木材为研究对象,测量木材雨淋处理前后及自然老化过程中亮度(L?)、变红度(a?)、变黄度(b?)、总色差(ΔE)、白度(W)等色度指标,分析6品系泡桐材色差异、同种泡桐不同立地的材色、泡桐不同部位材色、泡桐材色随时间变化趋势、雨淋对泡桐材色的影响,探索主要泡桐栽培资源的木材颜色特点、雨淋对材色的优化效果、泡桐材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泡桐的材色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白花泡桐木材的白度、亮度最高,分别比最低的毛泡桐木材高6.52、6.35;甘肃兰考泡桐木材与河南兰考县兰考泡桐木材的各色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各色度指标相差均不超过1;泡桐木材不同部位材色差异很大,轴向的木材白度与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顶部、中部、下部,径向的木材白度与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心部、边部、中间部位;随着时间的变迁,材色有劣化趋势,半年过后材色趋于稳定呈缓慢下降趋势;雨淋后,材色更为均一,色差显著变小,白度和亮度明显升高,其中毛泡桐木材亮度和白度提升最高,分别提升9.00、7.44.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以白花泡桐、台湾泡桐、楸叶泡桐及鄂川泡桐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用LB01解离液获得细胞核悬浮液,并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进行细胞核染色,建立了一套适于不同品种泡桐倍性及白花泡桐基因组大小测定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不同品种泡桐的已知二倍体为对照,测得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植株的相对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倍数范围均在2±0. 13,符合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的特征;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芝麻(Sesamum indi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内标,测得白花泡桐二倍体(B2)的基因组大小为528. 24 Mb,白花泡桐四倍体(B4)的基因组大小为1 019. 94 Mb。  相似文献   

20.
探讨淹水胁迫下泡桐幼苗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为筛选泡桐抗渍品种造林提供指导。试验共3种淹水水平,处理时间为15 d。结果表明:不同淹水条件下不同泡桐幼苗的生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个品种泡桐相对高生长、相对地径生长、相对冠幅生长以及生物量增量都随着淹水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减少,但9502变化不显著。除9502外,其它4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随着淹水程度加大而显著下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脂膜透性、MDA含量均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也有反应不明显的品种,如9502、苏桐3号。9502对淹水胁迫反应不敏感,受到伤害最小;在泡桐绿化造林中可通过适当的品种选择来抵御渍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