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贵州多熟农作制度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苏跃  管智能 《耕作与栽培》2005,(3):14-15,61
分析了贵州农作制度状况与特点,多熟制度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指出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和稻田多熟制为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旱地宽厢宽带多熟制将是今后重要的旱地农作方式,稻田多熟与少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的结合是稻田农作制度的又一亮点。  相似文献   

2.
浅析贵州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新的农业发展形式,结合贵州传统耕作制度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作制度,我们认为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依据优势资源选择现代农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少免耕制度;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的农作制度;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制度;强化间套复种农作制度;深入研究现代立体种养农作制度。  相似文献   

3.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mm)(0-10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方法,目前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水稻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免耕不翻动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表层土壤的质量性状;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京郊农田不同植被的土壤风蚀模数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京郊地区农田植被土壤风蚀变化规律,提出京郊防尘的农作制度,笔者采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定量评价北京周边不同植被冬春季节的土壤风蚀状况。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在冬春季可以明显降低农田土壤风蚀量,5种植被均表现为100 cm的土壤风蚀模数略大于20 cm的。在风速20 m/s的条件下,3月中旬冬小麦、小黑麦的农田抗风蚀能力>紫花苜蓿>油菜、菠菜;小黑麦和冬小麦分别在20 cm和100 cm处地表抗风蚀能力强。4月中旬菠菜的农田抗风蚀能力>油菜>紫花苜蓿>冬小麦、小黑麦、小黑麦和冬小麦分别在20 cm地和100 cm抗风蚀能力最弱。翻耕地比免耕地风蚀模数高,其中留根茬翻耕地最高,立秆免耕最低;3月份秸秆粉碎免耕风蚀模数大于留根茬免耕,4月份则相反。不同植被下土壤风蚀模数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且随着土层的增加相关系数逐渐降低;不同秸秆残茬处理下土壤风蚀模数与5~10 cm土层含水量和土壤覆盖度相关性较高,且均呈负相关。一年两作区越冬作物能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春玉米区立秆免耕抗风蚀里最强,免耕和秸秆还田等也均能提高土壤抗风蚀力。  相似文献   

6.
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内外少免耕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少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性状、土壤水分利用的效应以及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提出我国推行保护耕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面对传统土壤耕翻引发的水土资源与生物质耗损、农田生产力退化问题,讨论了保护性土壤耕作的研究目标,提出了以少动土、少作物、少收获为关键技术的土壤保护耕作创新方向,以及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新型土壤保护性农作制建立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施农业开辟了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的产物--设施型农作制度,将成为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并就设施型农作制度概念及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紧实度、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随着翻耕频率的减少而增加,每两年翻耕一次(CNTW2T)和每四年翻耕一次(CNTW4T)的土壤紧实度比长期免耕分别降低了40%、17%,土壤紧实度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导水性能,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降低;少免耕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翻耕高0.77%~3.01%。秸秆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改良土壤压实状况,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免耕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但长期免耕易导致土壤压实,不利于作物生长,少耕(CNTW2T、CNTW4T)既可改善土壤导水、保水性能,又可减少土壤压实,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实施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三年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的比传统耕作增产13.5%—190.9%,平均增产30.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免耕覆盖主要配套技术是:整秸秆半覆盖,每亩覆盖干秸秆500—1000公斤,化学除草,采用免耕覆盖播种机,免耕3—4年。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4个百分点,提高水分利用率0.13—0.5kg/mm·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钾含量;可改善土壤结构;可减少水土流失60%左右;由于土壤温度下降,玉米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生育期推迟,但后期地下、地上生长量均超过传统耕作。伏、秋干旱时叶片萎蔫和枯黄期推迟,每亩增产和节能省工可增加经济效益65—76元。此项技术适于在年平均气温8℃以上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玉米和高粱两种作物秸秆有余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总结经验,挖掘潜力,加快我国农作度的新发展──全国新型农作制度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纪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农作制度开发方面的经验,研究探讨今后农作制度发展方向,明确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旱地免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谢先举 《耕作与栽培》1995,(1):16-20,27
本文对我国旱地免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作发初步评价。指出旱地免耕基础理论研究侧重于土壤水热动态和养分动态,对土壤生物过程研究薄弱。免耕应用技术研究集中在垄作与覆盖对玉米,小麦等旱作影响上,以产量的增减判断免耕效果。配套技术研究提出采用化学农药防除杂划与害虫;采用条播机为免耕小麦机械;采用大豆为最佳轮作作物。认为农药污染,土壤性态,作物品质,免耕机械与农艺措施配合等是我国未来旱地免耕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田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一致。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显示出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比较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1%~15.31%,麦秸还田处理比麦秸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10.54%,单位面积产量以处理③最高,其次为处理①。  相似文献   

14.
旱作土壤少免耕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陇中半干旱区应用少免耕技术,可以提高作物出苗率,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叶面积系数;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产量,干旱年份效果更为显著。就不同耕法而言,免耕优于少耕,少耕以二耕一耱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作制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均较复杂。就农业生产而言,作物种类也异常繁多,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间、套、轮作制度。为了科学合理地改革种植制度,发挥资源优势,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取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对河南省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作了浅析,对种植结构、种植制度及复种等作了总结。最后在挖掘河南农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该省农业资源及生产条件,提出了农作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免耕栽培(旱栽水管)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免耕能改善土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增强生物和酶活性 ;能减少土壤侵蚀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 ;能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目前油菜免耕技术已在绥阳县大面积推广 ,在稻田免耕栽培油菜的基础上 ,为更进一步的探索完善稻田免耕栽培技术 ,特设置了水稻免耕栽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绥阳县洋川镇石子垭村 ,海拔 85 0m ,平均气温 15 .6℃ ,试验地粉沙泥田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前作为油菜 (免耕栽培 )。1.2 供试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菲优多系 1号 ,供试肥料为 2 5 %的N ,P…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在农作制的类型划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农作制分类体系。国内农作制分类主要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当地主要种植模式进行,如裸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草田农作制、常年农作制、集约农作制,1年1熟农作制、1年2熟农作制、稻一麦两熟制等;国际上主要根据农作制中的主导产业及其所处气候环境进行分类,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将东亚地区(泰国等)农作制分为稻田农作制、林作混合农作制、旱地集约混合农作制和温带混合农作制等。本文对中外农作制分类作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作制类型的逐级划分方法,旨在为农作制管理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业措施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农业措施下,对大豆播前、苗期、花期、成熟期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真菌区系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单施化肥可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真菌化;相同施化肥条件下,免耕和深松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多年连作可导致土壤微生物定向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麦后直播棉因种的晚,故开花结铃晚,吐絮晚,结桃少。要使“三晚一少”转化为早熟高产,就必须麦收后早种早管争早发。周口市农科所根据几年的试验结果,总结出了一套免耕保墒、浸种催芽、抢早播种的原墒争苗争早技术,具体措施如下:1免耕保墒麦后直播棉免耕保墒栽培,就是麦收后不进行任何的土壤耕作,直接开沟播种。免耕直播避免了翻土跑墒,又省工省时,能争早、增产多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比翻耕播种一般可提早3~4天,而麦后直播棉花播种期每提早一天,每667m2就可多增收1.5~2kg皮棉。2浸种催芽在天气稳定时,麦收前1天晚上浸种,次日清晨将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置免耕高留茬高覆盖、免耕低留茬高覆盖、免耕高留茬低覆盖、免耕低留茬低覆盖和常规耕作5个处理,研究旱作免耕不同留茬覆盖处理对燕麦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燕麦生产实施免耕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留茬覆盖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耕层中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燕麦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免耕留茬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免耕留茬覆盖处理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免耕高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低覆盖,免耕高留茬高于低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处理对提高燕麦产量作用显著,其中免耕高留茬高覆盖产量最高,为2 111.4kg/hm 2,较常规耕作增产18.6%,其产量表现为:高留茬高覆盖>低留茬高覆盖>高留茬低覆盖>低留茬低覆盖>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