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来,山东省平阴县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小麦、菠菜、西瓜、玉米、大白菜多层次间作套种,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其主要栽培技术要点是实行带状种植,小麦间作菠菜后套种西瓜、玉米、大白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东省平阴县实行小麦、菠菜、曲瓜、玉米、大白菜多层次间作套种,带状种植,小麦间作菠菜后套种两瓜、玉米、大白菜,获得了高产高效,一般每667平方米纯收入3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3.
小麦、菠菜、花生、玉米立体种植模式以小麦和花生为主体作物,兼收菠菜和玉米,可以实现粮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栽培西瓜时,合理进行间作套种,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空间、时间和地力。西瓜的株行距较大,苗期占地少,整个生长期短,搞阃作套种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种类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各地实践证明,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绿豆、大豆、豇豆、菠菜、小白菜、马铃薯及甘蓝等均可与西瓜进行间作套种。据调查,目前较好的方式如下。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业科学》2019,(9):151-155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的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采用玉米、花生行比3∶4的间作模式,以鲁单818和登海605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株距18、16、14 cm),研究玉米不同品种与密度对间作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熟期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降低了分枝数和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间作花生中后期叶面积指数、生长率亦呈降低趋势。从整体来看,同一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间作花生的生长发育受到的影响呈增强趋势,但处理间并不明显;相同种植密度,登海605对间作花生的影响小于鲁单818。本试验条件下,选择登海605、密度控制在株距14 cm左右,可较好地兼顾玉米、花生复合群体产量,为进一步优化玉米‖花生间作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平阴县平阴、滦湾等乡镇采用小麦、菠菜、西瓜、玉米、大白菜多层次间作套种,获得了高产高效,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可获纯收入3000元以上。其主要方法是在土地肥沃、浇水方便、劳力较多、光热资源充足的地区,实行带状种植,小麦间作菠菜后套种西瓜、玉米、大白菜。  相似文献   

7.
王明 《油气储运》2009,(9):15-15
在花生种植区采用小麦、玉米、菠菜、花生两年四作种植模式有如下好处:花生收获后种植小麦,可使花生减轻连作病虫害的危害,又可使小麦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8.
以花生品种泉花551和玉米品种闽甜208为供试材料,研究花生、玉米间作不同行比对花生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玉米间作对不同行比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有影响,花生与玉米间作采用2∶1行比的经济效益较高,每667 m2可达2635元,较单作花生、单作玉米分别增加47.92%和24.74%。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对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高产高效理论及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解决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提高粮油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莎车县巴旦木栽植面积大,随着树龄的增加,果树行间郁闭度增加,不适宜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生长。花生耐阴性较强,并且有根瘤菌固氮,可增加土壤地力,适宜替代玉米间作。阿热勒乡1村3.3公顷树龄12年已进入盛果期的巴旦木林果地间作地膜花生,每667米2鲜花生产量达563千克,干花生产量299千克。一、播前准备1.土地选择选择土层深厚、灌排水方便的优质沙壤土地块,前茬以小麦、辣椒、万寿菊、棉花等作物为宜,避免选  相似文献   

11.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玉佩 《农家顾问》2013,(10):41-41
这种茬口属粮、菜、特用杂粮等四种四收间作套种模式。其中春玉米和花生既可收干,也可鲜品上市。该模式秋菠菜每667平方米产量2000千克,青蚕豆荚700千克,春玉米收干产量为500千克(收青750千克)甘薯产量2500~3000千克(如套种芝麻,产量50千克,如套种花生产鲜荚250千克)。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间作系统的密度效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对密度与间作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间作各处理的L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密度与间作组分产量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且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下(小麦密度在675~900万株·hm-2、玉米密度在7.5~9万株·hm-2范围内),小麦产量随着小麦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产量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可获得最大产量。小麦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增加小麦密度是增加间作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协调玉米花生间作后期花生光能利用率降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玉米花生间作优势,研究了化学调控(乙烯利)和施P肥对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间作玉米化学调控后,间作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比例提高,但产量降低了1.20%~3.92%;间作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增加,光合产物向荚果分配比例增加,其中产量提高了21.09%~29.78%,化学调控后间作体系产量比化学调控前提高了1.81%~4.26%;施P肥后,化学调控间作玉米和花生叶面积指数、光合物质积累和产量都得到提高,光合产物向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分配比例提高,与不施P肥相比,化学调控后间作体系产量提高了14.26%~23.66%。这表明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对间作玉米进行化学调控可以提高间作花生产量,施P肥可以提高化学调控间作体系产量,因此可以在生产上采用化学调控和施P肥的方式,保证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
不同配置对辽西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置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收量,结合间作系统花生结瘤固氮和土壤有效氮分布,明确不同配置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为玉米‖花生间作氮高效利用模式的区域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单作(M)、花生单作(P)、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2P4)和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4P4)模式,玉米单作及每种间作模式下设3种不同玉米种植密度(6、9和12株/m2),共10个处理,分析不同配置(行比和密度)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优势。【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和花生植株氮浓度变化并不明显,受作物占地比例影响,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的产量、氮产量均低于相应单作,且氮产量与间作生物产量表现相一致。玉米‖花生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氮吸收当量比NER>1),且主要归因于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pNERm为0.63—0.80)。随着玉米行比和密度的增加NER也随之增大,其中M4P4模式(NER 1.06—1.22)的氮吸收要显著高于M2P4模式(NER 1.0—1.06)。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比花生更有竞争力(Amp>0),且竞争吸收氮养分能力也更强(CRmp>1),M4P4行比以及玉米增密有助于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增加系统氮养分吸收优势(△NU>0)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C)。与玉米间作可促进花生结瘤固氮,M4P4行比配置下花生根瘤数量、单株根瘤重量和单个瘤重均高于M2P4配置,且以中、低密度处理为优。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Nmin)表现为花生条带土壤Nmin高于玉米条带,且单作花生土壤Nmin高于间作花生,而单作玉米土壤Nmin低于间作玉米。【结论】玉米‖花生间作可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其中玉米对系统氮吸收的贡献较大,适度增加玉米行比和密度有助于增加系统氮素吸收当量比、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M4P4-6和M4P4-8为玉米‖花生间作较佳配置,玉米花生种间互作对间作系统干物质量和花生生物固氮的促进,以及玉米在吸收氮养分上的强竞争能力是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氮素吸收利用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相同带宽条件下不同玉米花生种植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适宜行比的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6 m的总带宽,行比分别为2∶6、4∶4、6∶2),研究不同行比对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和玉米花生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小于单作,其中2∶6种植模式在花生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较4∶4和6∶2分别提高30.07%和44.19%,等带宽间作体系下相对较少的玉米行比可以增加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保持花生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从而获得产量优势。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以及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和百果重,系统产量以2行玉米6行花生的种植模式最高,为13 749.9 kg/hm2,3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综合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结论】在玉米花生等带宽间作模式下,花生行比的增加缓解了玉米的荫蔽效应,改善了花生的光合能力,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稳粮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适宜云贵高原的玉米花生最佳间作模式并筛选适合该模式的花生品种。[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设置6种种植方式,成熟期收获测产,测量数据采用Excel和DP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较单作相比,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LER为1.40,复合产量达到9 036 kg/hm2,玉米与云花生3号在2﹕2间作模式下玉米籽粒、鲜花生荚果及与干花生荚果净产值,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182.63%、140.59%。云花生3号在单作及间作模式下较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相比,其产值分别比砚山当地常规种植花生品种最高可增加5 069、3 272 yuan/hm2。[结论]云贵高原玉米花生间作采用2﹕2间作模式,间作花生品种采用云花生3号,具有最高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优势,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间作组合和间作方式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田间条件下 ,通过分泌麦根酸能力不同的 5种禾本科作物 (大麦 >燕麦 >小麦 >玉米 >高粱 )分别与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影响的比较结果表明 ,5种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都能够改善花生的铁营养状况。尽管玉米、高粱分泌植物铁载体的能力低于麦类作物 ,但它们在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效应方面具有同样的作用 ,对于玉米而言 ,即使根分泌植物铁载体相对较少也足以改善花生的铁营养。在每一种间作种植中 ,间作方式II(禾本科作物∶花生∶禾本科作物间作的行数比为 2∶3∶2 )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效果明显地好于间作方式I(禾本科作物∶花生∶禾本科作物间作的行数比为 2∶6∶2 ) ,这主要是由于在间作方式II中 ,禾本科作物的根际作用对花生的影响远远大于间作方式I所致  相似文献   

19.
试验于2019、2020年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不同行比间作共6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饱果期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花生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增加花生饱果期的冠层透光率,其中玉米‖花生2∶4模式的透光率最高;间作显著降低花生冠层温度和CO_2浓度,其中玉米‖花生3∶4模式的最低,玉米‖花生2∶6模式的最高。玉米花生间作显著降低花生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其中玉米‖花生2∶6模式的最高。玉米‖花生2∶4模式、3∶4模式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低于1,系统无间作优势;玉米‖花生2∶6模式、3∶6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2019年分别为1.09、1.11,2020年分别为1.11、1.12,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花生3∶6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玉米花生间作模式,有助于稳粮增油生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夏玉米与夏花生的间作模式角度入手,对其间作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夏玉米与夏花生间作模式的全面推广,并且实现夏玉米与夏花生间作产量的提升以及种植成本的减少,切实提高夏玉米与夏花生间作绿色种植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